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1226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11146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7.16KB
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1226Word格式.docx
《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122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1226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当事人对小额案件的程序选择必须考虑诉讼成本上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而小额诉讼程序快捷、简便的程序设计满足了当事人以最低诉讼成本,最快速解决纠纷的需求。
任何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司法资源总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司法制度收益的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解决纠纷。
如果对小额案件仍适用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使得司法资源无法更多地投向更为复杂的民事纠纷,从而最终导致司法资源的配置失衡。
而小额诉讼程序一审终审、庭审简化、庭审时间自由、审限压缩等独特制度设计,都服务于“快收、快审、快结”这一主题,可以有效节省司法成本,快捷、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贯彻实施小额诉讼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司法实践中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将占到一审民事案件总量的较大比例,而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小额诉讼程序又只规定了一个条文,故从慎重角度考虑,刚开始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范围问题。
小额诉讼程序是简易程序的再简化,适用的对象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民事案件。
我们认为,对符合这一要求的下列单一金钱给付案件应当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1)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和服务合同纠纷案件;
(2)身份关系清楚,仅在给付的数额、时间上存在争议的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纠纷案件;
(3)责任明确,原告主张的损失金额确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和其他人身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4)供用水、电、气、热力合同纠纷案件;
(5)银行卡纠纷案件;
(6)劳动关系清楚,仅在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案件的给付数额和给付时间上存在争议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
(7)劳务关系清楚,仅在劳务报酬的给付数额和给付时间上存在争议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件;
(8)其他金钱给付纠纷。
同时,对于下列案件,暂时可不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1)涉及人身关系争议、财产确权争议的案件;
(2)追加当事人或者提起反诉的案件;
(3)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
(二)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标的金额问题。
由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并未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未出台时如何确定受理案件标的金额上限,故只能参照最近年度标准执行。
我们建议,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额公布前,按已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额作为当地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案件标的金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年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额公布后,按2012年标准计算。
2014年及其以后年度依此类推。
至于2013年1月1日前已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但尚未审结的案件,基于程序的安定性考虑,在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后可适用简易程序继续进行审理。
(三)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释明问题。
我们认为,在确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后,一般可在开庭前以书面《小额诉讼须知》等方式向当事人告知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条件、审判组织、审理方式、一审终审、申请再审权利等重大事项,并要求当事人对上述书面《小额诉讼须知》进行签收。
对当事人提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异议,如果异议成立,可以裁定按简易程序的一般性规定处理或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
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其异议申请。
(四)关于当事人的答辩期和举证期问题。
我们认为,对双方当事人均到庭的案件,人民法院可在告知当事人放弃答辩期和举证期限的后果并经当事人确认放弃后,立即开庭审理。
如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放弃举证期限,则当事人可自行约定举证期限,但约定的期限不超过10天。
当事人没有约定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不超过10天的举证期限。
如已放弃举证期限的当事人又提出延期举证的申请,则一般不予准许。
对于开庭之后新发现的证据,可根据相关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当事人提交。
如因未放弃举证期限的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无法在一个月内结案的,则经批准,可以延长至三个月,如有需要可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如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放弃答辩期,则可在普通程序规定的15天答辩期基础上,视情况缩短至7天以内。
(五)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理问题。
我们认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通知当事人开庭可以不必传票传唤,但通知原告、被告开庭时间、地点应有已通知当事人的具体书面材料入卷。
在通知开庭时,可要求当事人在开庭时携带所有证据并通知证人出庭,争取做到一次开庭,当庭宣判,当庭送达裁判文书。
庭审中,当事人有正当事由不能到庭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可利用视频技术开庭审理。
庭审可不受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以及法庭调解的顺序限制,可以灵活地安排询问证人的时间。
当事人申请利用视频技术等方式询问证人理由正当的,可予准许。
另外,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公开审理案件,可不必在开庭三日前公布当事人姓名、案由、开庭时间和地点。
至于开庭时间,则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共同申请并经人民法院同意后,在晚间、休息日或法定节假日进行开庭。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还可到当事人工作场所所在地、住所地或争议发生地等进行开庭。
(六)关于小额诉讼程序向其他程序的转化问题。
我们认为,考虑到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比适用简易程序普通规定审理的案件更为简单,故建议在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审结案件。
在一个月内不能审结的,可区分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如因案件排期等原因导致一个月内不能审结的,经批准,可以延长审限至三个月;
如经审理发现当事人诉请涉及人身关系争议、财产确权争议等金钱给付之外的争议,案情复杂,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经批准,可裁定按简易程序的一般性规定处理或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
按简易程序一般性规定处理的,如双方均未提供新证据且案件已经开庭审理,无须另行开庭;
案件转入普通程序的,应组成合议庭,重新开庭,继续审理。
(七)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裁判文书问题。
我们认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可简化裁判文书,在裁判文书中只记载当事人姓名、案件事实要点、裁判基本理由、给付金额及期限等。
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直接将裁判文书要素填充到统一制作的表格,或制作只记载诉讼参加人基本情况和裁判主文的令状等方式进一步简化裁判文书。
为了确保裁判文书简化落到实处,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因地制宜,制作各类关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法律文书样式,下发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参照使用,以增加司法活动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八)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再审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当事人对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所作的裁判不服申请再审,可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出发,通过主动释明、积极引导等方式,尽量让当事人选择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实现“为大局服务”与“为人民司法”的和谐统一。
(九)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调解问题。
我们认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标的金额较小,双方争议不大,调解成功的概率较高。
因此,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时,要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尽可能通过庭前、庭审、庭后各环节引导、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在调解时,除了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以外,还要注意调解方法的正当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职能作用,确保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小额诉讼程序作为新的诉讼模式,实行的是一审终审,涉及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很高。
因此,要对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有清醒认识,并提前就其实施问题进行有针对性部署。
贯彻实施小额诉讼程序,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各高级人民法院要组织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法官就小额诉讼程序的理解与适用进行认真学习、培训;
第二,要结合本地审判实际,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提前落实好经费、物资保障;
第三,提前准备好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最后,要提前选配好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调解水平高、熟悉当地社情民意的资深法官作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的第一批承办法官,先行先试。
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小额诉讼案件承办法官的范围。
小额诉讼程序作为新生制度,刚开始施行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
各级人民法院一定要认识到位、人员到位、物资到位、预案到位,确保小额诉讼程序实施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
(二)
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解与适用
高民智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是新法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特别规定的一项新制度,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新民事诉讼法解决了制约开展民事公益诉讼的“瓶颈性”问题——原告资格,令人欢欣鼓舞。
民事公益诉讼的创立是在我国立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较原则,只是为这项诉讼制度的创立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具体的实施规则尚需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本文就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解与法律适用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适用范围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是“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这种列举加概括式的规定,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只有在损害公共利益时,才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诉讼。
如果针对污染环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直接请求保护个体利益,则不属于本条公益诉讼的范围,而属于一般普通民事诉讼即私益诉讼。
公共利益的核心在于公共性,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尽管代表人诉讼涉及众多当事人,但受害人可以确定,诉讼目的是为维护个人利益,故仍然属于私益诉讼。
二是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两类案件,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根据实践的发展稳步拓展。
鉴于民事公益诉讼还处于初步施行阶段,目前的适用范围应暂限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两类情形为宜。
二、关于起诉主体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关于其中“法律规定的”的限制范围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的”既限制“机关”,又限制“有关组织”;
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的”仅限制“机关”,而不限制“有关组织”。
综合分析有关立法资料和立法工作者的释义可知,立法本意并不强调“有关组织”须由法律规定,而是说明“至于哪些组织适宜提起公益诉讼,可以在制定相关法律时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还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探索。
”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有关组织”不受“法律规定的”限制,但应当与起诉事项有一定的关联。
关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含义是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这个依据不仅要求机关的设立和职能由法律规定,其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也要由法律明确规定。
从现行法律看,目前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机关,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关于“有关组织”的范围,需要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探索确定。
鉴于司法实践经验不足,有关社会组织的技术力量、诉讼能力等情况参差不齐,为保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有效开展公益诉讼,建议人民法院目前原则上先探索受理具备以下条件的有关组织所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1.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组织或者消费者协会;
2.按照其章程长期实际专门从事环境保护或者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事业;
3.有专职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律工作人员10人以上;
4.提起的诉讼符合其章程规定的设立宗旨、服务区域、业务范围。
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后,作出了相关规定,再依照特别的规定受理。
同时,我们特别建议,对于以下两类公益诉讼,人民法院不宜受理。
一是单纯以诉讼为业的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因单纯以诉讼为业的组织是接受委托作为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而不是直接作原告提起诉讼。
二是针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行为,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索赔国家损失的。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已经明确规定:
“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该条款既是赋权条款,也是限定条款,即将海洋生态资源损失索赔主体限定为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排除了有关组织。
三、关于管辖法院
在目前民事公益诉讼初步施行阶段,为保证案件审理效果,我们倾向认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则上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发生地或者损害结果地、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专门管辖;
海事法院的上诉审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概括指定海事法院受理省内陆源污染海域及通海水域污染公益诉讼。
为了保证裁判尺度的统一,有必要对民事公益诉讼实行集中管辖,即就同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同一原告或者不同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后立案的人民法院应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四、关于受理条件
确定公益诉讼案件的受理条件,首先要准确把握民事公益诉讼的定位。
民事公益诉讼是司法行为,要与行政行为相区分。
对属于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人民法院不宜受理,当事人可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
行政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要审查其是否已经用尽了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措施,如果行政机关还可以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来制裁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则人民法院不宜受理。
其次,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属于民事诉讼,要与行政诉讼相区分。
当事人因行政机关不作为或对其处理决定不服等事宜提起的诉讼,系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不能作为民事诉讼受理。
为了防止当事人滥诉,人民法院审查受理民事公益诉讼时,除审查起诉人是否具备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
(二)至(四)项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注意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关于起诉状的规定,要求起诉人提供初步证据证明环境污染或者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侵权行为及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性,并说明其诉讼请求的合理性。
对不具备起诉条件的,应裁定不予受理。
五、关于数个原告起诉的处理
如果数个原告针对同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保持裁判尺度的统一,我们建议总体上应尽可能采取合并审理的方式解决,具体可以分两种情况处理:
1.人民法院受理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后,其他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又就同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对同一被告提出相同或者同类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不宜受理。
2.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就同一环境污染事故,对同一责任人分别起诉提出不同种类的请求,或者分别起诉不同责任人的,符合合并审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合并审理。
六、关于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则上,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请求责任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责任。
目前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可否请求损害赔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的规定看,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可以请求赔偿损失的。
但是,民事公益诉讼的性质决定了原告不能通过诉讼获得私利。
原告代表国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判决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并判决原告受领赔款后向国库交纳。
原告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有关生效判决时,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其提供财政部门指定的收款账户。
七、关于诉讼调解
在民事公益诉讼立法调研的过程中,关于民事公益诉讼能否适用调解,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有部分意见基于调解可能损害公共利益,认为民事公益诉讼不宜调解。
我们认为,调解制度本身要求无论公益诉讼或者私益诉讼均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调解可以使公共利益及时得到有效填补,并不必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原则上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民事公益诉讼仍然可以适用调解。
八、关于诉讼费用
有观点认为人民法院应当准许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免交案件受理费、保全申请费等诉讼费用,以鼓励人们维护公共利益;
也有观点认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仍需预交诉讼费用,以防止滥诉。
诉讼费用的交纳(包括缓减免)是由国务院统一规定的,目前执行国务院于2006年12月19日发布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的交纳,需要进一步研究,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作出特别规定。
在国家没有出台特别规定之前,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仍应统一执行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等一般规定。
九、关于其他程序的法律适用
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其他问题,如具体的审理程序、证据规则、保全申请与担保、判决的执行等,在没有出台特别规定之前,应尽可能遵照新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定。
有关海洋环境污染的民事公益诉讼,还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相关规定。
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理解和适用
高民智(三)
新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增加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内容。
虽然此部分只有两个条文,但对于推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适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阐释。
一、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
一是对促进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面对社会转型期内矛盾高发的态势,迫切需要法院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职能,参与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是为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人民法院通过对调解协议的确认,合理配置纠纷解决资源,构建我国科学、系统、完整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矛盾化解。
三是体现了人民法院积极回应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的能动性。
司法确认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渠道,有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纠纷解决的社会成本。
四是吸收和巩固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成果。
根据中央的部署,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地方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改革经验,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确立了司法确认制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得到体现。
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司法确认程序,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法律化,标志着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关于司法确认程序的案件管辖问题
司法确认案件是指对于涉及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经人民调解组织和其他依法成立的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后,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的一种新的案件类型。
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问题,根据《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书面调解协议中选择当事人住所地、调解协议履行地、调解协议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规定。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通常情况下,司法确认案件都在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新民事诉讼法基本上吸收了司法改革的这些成果,明确规定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为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
当然,这种规定并不排除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专属管辖的前提下进行协议管辖。
在个别情况下出现委派法院与管辖法院不一致的,法院也可以通过先立案、后委托、再转化为法院调解书的方式,避免不方便管辖问题的出现。
三、关于司法确认案件的申请及受理问题
目前,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司法确认案件的申请程序。
主要包括申请主体、申请期限、申请形式、递交材料等内容。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共同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确认申请。
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另一方表示同意的,视为共同提出申请。
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
当事人口头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提出申请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下列材料:
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身份证明或营业执照、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联系方式、双方当事人签署的承诺书等。
二是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依照人民调解法等法律,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对于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的问题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只有人民调解法和其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才能申请确认;
另一种理解是,除了人民调解法规定可以申请确认的以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中央批准的司法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可以确认的调解协议,均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的申请确认范围。
例如,《若干意见》第二十条规定,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经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签字盖章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确认其效力。
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管理提供充分司法保障的形势下,特别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第二种理解更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意。
三是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程序。
基层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对确认申请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不受理司法确认申请的情形包括:
第一,不属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贯彻实施 民事诉讼法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