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800686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26KB
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docx
《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
中医内科问答题集病例分析图答案
问答题
1.试述中风、厥证、痉证、痫病临床表现的异同点。
一、中风
痫病与中风病位均在脑部,中风起病急,病程多持续昏迷有或无,多持续。
常廉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痫病起病急,病程多反复发作昏迷多有,一过行则以卒然昏仆,肢体抽搐为主,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为特点,应加以鉴别。
二、厥证
痫病与厥证有神障碍之病症,且均发病急,故需鉴别。
痫病起病急,多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识。
痫病
厥证
主症
卒然扑倒,昏不知人,喉中有声,多有四肢抽搐。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喉中无声,不伴四肢抽搐。
起病
急,多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识。
急,一般不反复发作。
痫病与痉证均有肢体抽搐,故需鉴别。
痫病
厥证
主症
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喉中有声,多有四肢抽搐。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
起病
突然,短时间神志转清,抽搐停止。
病程相对较长,短时间难以恢复。
2.临床如何鉴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均为发热,应相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起病
缓慢
较急
病程
较长
较短
热势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大多较高
恶寒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得衣被则不减
兼症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
治疗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疏邪解表
3.试述气、血、膏、石、劳、热淋的证候特征。
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的证候特征,除此之外,各种淋证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现:
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血淋溺血而痛。
膏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4.如何从病因病机、病变脏腑、症状、治疗等方面鉴别鼓胀与水肿。
病状
病机
鼓胀
单腹胀大,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而四肢多不肿,或反见瘦削,后期也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聚腹中。
水肿
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无肤色苍黄及腹壁青筋暴露。
肺、脾、肾三脏想干为病,三焦水道不利,水液溢于肌肤。
水肿病治疗祛邪解毒治法当贯穿肾风水肿病程始终。
活血化瘀治法是水肿病治疗基本治法之一。
分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治则治法
祛邪为主:
理气消胀,活血化瘀,利尿逐水
攻补兼施:
以利水消胀为目的
攻补兼施:
以防治严重兼症为重点
6.临床如何鉴别哮病与喘证?
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7.简述疫毒痢的证候、治法、方药。
主症:
发病急骤,壮热烦躁,下痢鲜紫脓血,腹痛如绞,里急后重。
兼症:
口渴饮冷,头痛呕吐,神志昏蒙,甚则昏迷痉厥。
舌脉: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主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加减:
高热神昏者,加水牛角30~60克,另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静脉滴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微细欲绝者,应予参附青注射液或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
处方举例:
白头翁10克,黄连6克,炒黄芩10克,秦皮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地榆10克,炒山楂15克,鲜马齿苋30克。
8.试述消渴病的病机特点。
病机特点: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耗伤气阴,日久阴损及阳:
燥热耗伤正气,正虚易受邪毒;久病络脉瘀结,血瘀变生百症。
9.喘证患者如何鉴别实喘与虚喘?
分类
喘症
哮证
病种
喘证作为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喘未必兼哮喘。
哮证是一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哮必兼喘。
声息
喘指气息言
哮以声响起
症状
喘证见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哮证见喉间有声,呼吸喘促
起病
急性或慢性迁延性发作。
常突然发病,呈反复发作。
病机
邪气壅肺或肺肾亏虚
痰浊内伏为宿根,遇感引发为诱因。
辨治
原则
“喘分虚实”,实则祛邪利气;虚则培补摄纳。
哮辨已发未发,发时治标,祛痰利气,“哮分寒热”;未发治本,补肺、脾、肾。
10.简述血证形成的病机。
1.感受外邪2.情志过极3.嗜食醇酒厚味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5.久病或热病之后
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
外感风执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
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能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5.举出4个消渴病常见并发症,并述其形成的病机。
三、病例分析
1.患者男性,27岁,两天前汗出受风,出现头身酸痛、恶寒发热、咽痛,旋即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尿少黄赤,舌暗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要求:
写出中医诊断(病、证)、50字以上辨证分析、立法、处方及调护。
中医诊断:
水肿(风水泛溢);
患者27岁男性,因两天前受风风邪外袭,束表,肺气不宣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咽痛,脉浮紧等,是外邪束表,肺气不宣的表现,肺失宣降,水道不通,而发为急性水肿,符合中医·水肿诊断。
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肾主水,主一身之气化。
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助通调水道,水液内停,外溢肌肤,故贝颜面及肢体水肿。
邪毒内陷,热灯灼肾络,络破血溢,故小便色赤。
风热结于咽喉,故见咽红肿痛。
综合舌脉,舌暗红,苔薄黄,脉浮滑,乃风水泛溢之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
越婢汤化裁:
炙麻黄9克,生石育2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车前草10克,桑白皮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2克,银花25克,连翘10克,石韦25克,芦根9克,白茅根15克,7付,上药文火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空腹服用。
调护:
忌盐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避风寒。
2.患者王某,女,72岁,胸闪、胸痛反复发作五年余,近期胸痛发作比较频繁,—天发作两二次,疼痛剧烈,心痛彻背,感寒尤甚,伴身寒肢冷,喘息不得臣,舌苔白,脉沉紧,要求:
写出中医诊断(病、证)、50字以上中医诊断、立法、处方及调护。
中医诊断:
胸痹(阴寒凝滞)
辨证分析:
患者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胸痹。
患者老年素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阳气不宣,而血行无力。
心脉痹阳。
故心胸憋闷疼痛。
疼痛剧裂烈。
心痛彻背感害尤甚乃阴寒凝滞的主症,喘息不得卧,舌苔白,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胸痹之重症。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
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以芳香温通而止疼痛。
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附子、乌头以治心痛厥逆,赤石脂在此用以养心气,和苏合香丸同用以温开止痛,临床因附子与乌头同用者较少,故可去乌头加肉桂其效更佳,现在常用冠心苏合丸即从苏合香丸化裁而来。
副:
2方药:
栝菱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方义及加减:
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枳实化痰散结,满降逆;檀香理气温中;丹参活血通络。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咳唾痰涎,可加生姜、陈皮、茯苓、杏仁以行气化痰。
调护:
注意寒温适宜,顺应自然变化。
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禁酒,保持大便通畅,食勿过饱。
适当体力活动。
3.赵某,男,66岁。
纳呆胸闷,刻下症见头痛,昏蒙,胸院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
头痛(痰浊头痛)
辨证分析:
患者以头痛为主症故诊为头痛,平素纳呆,是痰湿中阻,气机不畅的表现;"肺为贮痰之器",说明痰易停聚于肺,而见、胸闷、等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
乃痰浊头痛之主症,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阻的表现。
治法:
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主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方:
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天麻。
调护:
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物,以防生热助火,有碍治疗,同时限制烟酒。
4.患者方某,女,42岁,突发双膝关节酸痛重着不移、肿胀、麻木、沉重、屈伸不利三天,口粘不渴,纳呆困倦,舌淡苔白厚腻湿热,脉沉缓。
中医诊断:
痹证(着痹)
辨证分析:
患者以双膝关节酸痛为主症故诊断为痹证,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污浊,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又有趋下之性,故见双膝关节酸痛重着不移、肿胀、麻肩背木、沉重、屈伸不利,口粘不渴,纳呆困倦。
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缓。
沉重,肢体疼痛,下注足胫而肿热———湿热。
治法:
渗湿显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
主方,慧苡仁汤。
方药: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加黄柏、苍术。
调护:
平时要注意调摄,增强体质和加强病后调摄护理。
适寒温:
在气候变迁之中,既可防病,亦可防止疾病反复或加重病情。
在四季气候突变时注意更换衣服,忌食生冷。
可据病情,适量饮五加皮酒,或神灯熨之
要求:
写出中医诊断(病、证)、50字以上辨证分析、立法、处方及调护。
5.姜某,男,62岁。
有高血压病史2年,近日因情志不遂出现弦量,耳鸣,头部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中医诊断:
眩晕(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辨证分析:
患者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故应诊断为眩晕。
患者年过六旬,肾气渐衰,且有高血压病史,并且性情平素急躁,肝气偏旺,气郁化火,肝阴暗耗,加之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则致肝阳上亢,上至巅顶,扰及清空则发为眩晕,目头痛而胀,肝阳升发太过。
故易超;阳扰心神故失眠多梦;肝火循经上炎则见面红口苦,脉弦有力;火执火津则便秘。
情绪激动时肝火更旺,故症状加重。
舌红苔黄为久热之象。
总之,本病病位在清密,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肝阳上亢。
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有发展至中风之可能。
治法:
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20克(先煎),黄芩10克,川牛膝12克,夏枯草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0克,寄生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地龙10克。
上方加水400毫升,水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水煎30分钟,两煎混匀,分两次服。
调护:
宜调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低盐低脂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 问答题 病例 分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