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类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00461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30KB
冶金行业类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冶金行业类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类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运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3.8%。
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用外资取得突破,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263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5397万美元。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累计投入62.8亿元,相继建成壹批景观大道、商业街和标志性建筑,新增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四纵十横”道路框架,建成区面积提高到8.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6.5万人,壹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花园式港口城市正在崛起。
农村工作全面进步,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林牧渔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5.9%,“四资”型农业迅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永安港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壹批水利、电力和信息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91%之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1%。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初步建立了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生育率9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1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7%,城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88%,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3.8%,固体废弃物连续多年实现零排放。
虽然“十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仍存在着壹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当下:
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支撑能力仍需加强;
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保障能力有待进壹步增强。
着力解决之上问题将成为高港“十壹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壹五”期间,高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且存,但总体上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经济全球化进壹步加快,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速度加快,长江北岸地区后发优势进壹步显现;
江苏沿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全区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工业化进入快车道,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且重,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产业布局进壹步优化,区内医药、造船、石化等产业极化效应逐步形成。
这些都为高港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身优势和接受国内外生产要素转移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
和此同时,高港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壹些较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壹步扩大,受国际形势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增多,决策的风险加大;
全省沿江开发加速推进,沿江各地区发展势头迅猛,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加大;
沿江地区资本加快集聚和扩张,区内科学规划、产业承载、产业协调、管理服务的难度加大;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内重大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随着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发展战略和目标
第壹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壹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苏中“俩个率先”先导区的目标,加快沿江开发,加快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建设,加快创业富民,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环境友好的和谐新高港。
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壹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壹心壹意谋发展,进壹步提高全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坚持调优结构、集约运营,科学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继续大力集聚生产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和谐发展。
以改革为民、发展惠民、致富于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巩固平安高港创建成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城乡壹体、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按照城乡壹体化的要求,进壹步完善城乡规划,注重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重视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节发展定位和目标
通过“十壹五”期间的发展,努力将高港建成:
长三角新兴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沟通长江俩岸、服务苏中苏北的区域物流中心,融入苏南、领先苏中的新增长极,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区。
将高港城区建成:
港城壹体、适宜人居的花园式现代港口城市。
到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壹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发展速度苏中领先。
经济加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融入苏南经济板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苏中前列。
到2010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万元之上。
实现财政收入20亿元,壹般预算收入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5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之上。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进壹步提升,形成医药、石化、冶金、船舶、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
对外开放进壹步扩大,自营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6亿美元。
滨江新城快速崛起。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达60%之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力争翻壹番,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2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0台、电话拥有量220部。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商贸流通更加繁荣,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品位进壹步提升,实现“水清、绿透、文昌、城秀”。
社会发展和谐文明。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之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之上。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之上。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99%之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0%之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8%。
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之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耕地保有量达到13.5万亩,五年累计建设用地量控制在1.5万亩以内。
绿色高港、生态高港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2。
人民生活全面小康。
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缓解,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走在苏中前列。
恩格尔系数35%以下,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5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到100%。
第三节战略重点
加快产业集聚,推进结构优化,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
以沿江制造业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永安洲工业园、高港科技创业园,加快工业化进程。
做大、做强壹批综合竞争力强、支撑辐射作用明显的规模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打造壹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
积极建设医药产业园。
坚持以港兴城,推进港城互动,基本形成现代港口城市发展框架。
发挥长江资源和港口优势,港城互动,依城立港,以港促城。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人口集聚。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突破物流业,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港口工贸服务功能。
实施外向带动,推进园区建设,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园区知名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以外向带动为驱动,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加快经济建设为目的,强化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壹体,构建和谐发展格局。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努力谋求城乡在就业、教育、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的壹体化。
围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第三章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壹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工业经济为“第壹方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港建设成为长三角新兴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到201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45亿元之上,年均增长20%之上。
加快打造优势产业。
以规模企业为龙头、开发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石化、冶金产业,做大做强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努力形成规模集聚明显、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临江产业集聚带。
到2010年,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达175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0%。
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形成消防器材、汽摩配件、彩印包装、体育旅游、吊装设备等产业集群。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机电、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
依托本地优势和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新能源、新包装、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着力培植规模企业。
鼓励和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努力培育壹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骨干企业。
到2010年,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超5亿元的企业12家、超亿元的企业30家。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形成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成长型企业50家之上。
大力实施优质项目。
坚持对外招商引进和本土企业开发且举,组织实施壹批重大工业基本建设、重大技术改造、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加快形成支撑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项目群和产品群。
“十壹五”期间,实施投入100亿元之上重大项目1个、10亿元之上重大项目10个、亿元之上重大项目20个。
开发市级之上新产品200个之上,其中形成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150个。
新认定市级之上高新技术产品40个,其中省级之上20个。
第二节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业对制造业、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以泰州港为龙头,充分发挥沿江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努力将高港建设成为沟通长江俩岸、服务苏中苏北的区域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道口经济”,新建壹批大型专业特色市场。
加快引进新型业态,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充分挖掘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十壹五”期间,努力实现服务业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形成城区大商贸、城郊大市场、沿江大物流的发展格局。
到201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26亿元之上,年均增长17%之上。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区位和港口优势,构筑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主体交通运输网络,构筑物流发展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形成沿江仓储物流园、永安洲工业园物流中心、高港科技创业园物流中心、东环路商贸区物流中心的“壹园三中心”发展架构,建立起多层次的、布局合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且和国际运行规则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商贸市场体系建设。
进壹步发挥重点市场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道口经济”。
盘大育强金港装饰城等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东环路市场群。
优化市场和商贸区配置,繁荣和提升现有的金港路、柴墟路、解放路商业壹条街,发展日用百货、餐饮、娱乐、文化休闲等。
培育春港路等新兴商业街区,注重品位和档次,发展专卖店、精品店和连锁店。
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态,在重点工业园区配套发展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依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农业、传统美食四大特色,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现代工业旅游。
利用白马庙海军纪念馆、银杏广场、雕花楼、引江河、沿江风光带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
发挥沿江自然生态优势,建设大桥生态公园、水上运动中心,开发江边垂钓、江鲜美食、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等项目,形成集生态保护和旅游于壹体的休闲中心、观光带;
利用扬子江药业、泰州电厂等壹批大型现代企业,发展工业观光旅游;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重点改善景区交通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带动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其它新兴服务业。
提升房地产业。
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加快集聚人流、物流。
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教育和推广服务、信息咨询和广告服务、居民小区信息化实验为重点,不断壮大信息服务产业,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培育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为经济运行服务的中介组织和企业协会,加快发展律师、审计、会计、策划等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
第三节不断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优势,进壹步壮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
“十壹五”期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
加快规模化扩张,鼓励建筑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低资质企业挂靠高资质企业、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规模骨干企业。
加快多元化拓展,努力提高建筑业多元化运营产值的比重。
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力,打响“高港建筑”品牌,促进建筑劳务企业集聚,培育壮大壹批建筑劳务企业,扩大建筑劳务输出规模。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建筑劳务企业“走出去”。
鼓励劳务输出企业和省内外大企业开展劳务协作。
力争在夺取鲁班奖、国优工程奖和争创特级资质上取得新突破。
第四节加强自主创新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在医药、化工、冶金和船舶制造产业方面,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在二次开发基础上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机电等传统产业方面,推动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
在优势农业方面,加快实施知识、品种、技术三项更新工程,突出抓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全面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
鼓励和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建立实验室、检测中心、新品研发中心、专业工程中心,为同类企业提供实验、研发和检测服务。
建立稳步增长投入机制。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创新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贷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为重要来源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人才资源集聚。
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壹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
建立以技术资本化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实行重奖重酬。
进壹步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第四章加快推进沿江开发和对外开放
第壹节充分发挥沿江开发的龙头效应
突出沿江开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完善沿江开发总体规划。
按照长三角新兴现代制造业基地、苏中区域物流中心的定位,结合泰州长江大桥和落户重大项目的建设,组织编制各分区详规,进壹步明晰功能分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道路、水电、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工程,推进沿江开发从基础开发、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加快沿江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责任,强化协调,全力突破融资难题,化解征地、拆迁矛盾,推动项目早投产、早收益,努力形成沿江产业板块。
遵循集约开发原则,加强岸线资源整合,引导产业纵深布局,提高使用岸线的投资强度。
按照“双向联动、共同开发、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高港和苏南的联动。
坚持沿江开发和腹地发展有机联动,带动腹地加快发展。
加快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促进沿江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
第二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切实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集聚各种要素资源,进壹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拓展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进壹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
坚持量质且举,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重点加强和国际性大X公司、大企业、大财团的合作,力争在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上取得突破。
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推动高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
努力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在巩固二产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强农业和服务业招商,探索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招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利用外资的格局。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积极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和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商品、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
第三节不断加快园区建设
围绕构筑开放平台,坚持集中开发、集约发展,推进开发园区资源整合,着重形成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做大做强高港科技创业园、永安洲工业园和高港医药产业园等三大特色园区。
高港科技创业园,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轻工包装等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永安洲工业园,着力集聚大化工、大冶金、大物流项目,加快形成临江产业优势。
高港医药产业园,主要围绕中西药品、医辅材料、医疗器械、制药器械,打造研发、服务、市场、人才平台,放大医药产业优势。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集聚功能。
着力构建良好的服务环境,为项目落户、建设搞好服务,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到2010年,力争高港科技创业园和永安洲工业园销售规模双双突破100亿元,高港医药产业园基本形成研发、加工、贸易壹体化的发展格局。
第五章大力推进城市建设
第壹节合理调控空间配置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
在全区空间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强化生态—经济协调的空间管制要求,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严禁在区内长江段重要饮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建设,确保引江河俩侧保留1公里的生态缓冲区。
在生活区和工业区之间建设绿化隔离带。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且以农田作为区域的生态开敞空间。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生态、生活、生产相协调原则,统筹安排三大空间。
生活空间,统壹规划口岸、刁铺、许庄共同组成的主城区以及永安洲生活区,形成南北延伸、俩端向东发展的城市走廊,做大主城区,改变现有“中心不重”的状态,形成壹定规模和功能完善的城市区。
以服务沿江开发为重点,完善永安洲社区的生活配套设施。
以建设优美田园小城镇为目标,加快野徐、白马俩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海军诞生纪念馆的品牌效应,配套建设红色旅游设施。
生产空间,结合产业发展和沿江开发布局,形成三个产业集中区:
北部科技创业园集约型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中部围绕扬子江药业打造医药产业园,进壹步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南部是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主阵地,主要发展石化、冶金、船舶、能源等临港型产业。
依托大桥、港口和高速公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生态空间,按照沿江开发规划,南官河口至泰州三水厂取水口划定的下游保护区作为生态和生活岸线,以龙窝口和滨江生态湿地保护区为核心形成沿江前沿生态区;
北部形成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区,和其他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作为生产、生活的生态保障空间,且以绿带、蓝廊等多种形式和生产、生活的内部生态斑点相衔接。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实现分工互补、整体联动发展”的原则,优化全区工业布局,实现产业布局逐步由分散向园区集中。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扬长避短,为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实现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重点建设高港科技创业园、永安洲工业园和高港医药产业园。
第二节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引入先进规划理念,拓展规划编制深度,着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加强城市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衔接。
按照城乡壹体、城市建设和沿江开发互动且进的要求,推进规划全覆盖,修编完善城乡规划,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三规衔接”,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和产业布局。
切实增强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节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根据泰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港新区南接口岸,北连刁铺、许庄,城区向东扩展到东环路,到2010年力争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左右,城区人口达到12万人之上。
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建成港城壹体、适宜人居的花园式现代港口城市。
按照临港工业区和滨江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提升为滨江工业园和高港三大园区等产业基地的配套服务功能。
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冶金 行业 泰州市 港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