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00461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53KB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变故。
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北的地区;
黄河以南的地区。
河北省;
河南省。
5.而听细说。
小人的谗言。
详细说来。
第三组:
请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名-动驻军
欲王关中名-动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形-名小的方面
素善留侯张良形-动交好、友善
夜驰之沛公军名-状在夜里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名交情
项伯杀人,臣活之形容词使动使……活
吾得兄事之名-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名-动登记
第四组: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使……跟从
范增数目项王名-动用眼睛示意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状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名-状向上
毫毛不敢有所近形-动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使动使他称王
此亡秦之续耳动-名后继者
道芷阳间行名-动取道
拔剑撞而破之形-使动
第五组:
一词多义
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宠爱
故幸来告良敬辞,别人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幸亏,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幸可广问讯希望
故
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为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兼道歉
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第六组:
特殊句式
1.为击破沛公军
2.此天子气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具告以事
6.籍何以至此
7.客何为者
8.沛公安在
9.大王来何操
10.我持白璧一双
11.置之坐上
第七组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旦日飨士卒
2.素善留侯张良
3.夜驰之沛公军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秦时与臣游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7.其意常在沛公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9.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10.沛公则置车骑
第八组:
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详细说说忘恩)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补充:
固定句式
奈何:
“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
孰与:
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用来”,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
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
表反问。
为:
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3.反馈小结:
同学们,这是大家升入高中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也是小组合作自学的第一篇课文,大家能做到这样的掌握情况,真的很不错。
老师想说,高中和以前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有更多的内容需要你自己主动学习去获取,需要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碰撞中互启,获取知识。
而且获取了知识还要落实巩固,才能逐渐增强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鉴赏分析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分析这篇课文。
《鸿门宴》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一对抗秦盟友一转而为争夺胜利果实的对手,冲突必不可免,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给人以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之感,危机在险象环生中峰回路转最终消于无形,让我们不禁质疑:
坐拥40万大军,实力强大的项羽为何最终让只有10万军队处于绝对劣势的刘邦全身而退,以致留下致命祸患?
根源在哪里?
——性格。
项羽有着贵族的傲气,压根看不起刘邦,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而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市井小人刘邦却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
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探究一下,刘邦一方(包括他的谋士张良,贴身警卫樊哙)有着怎样的生存智慧,而项羽集团(包括他的谋士范增、叔父项伯)有着怎样的性格缺陷呢?
——分2大组,小组讨论,5分钟
先说刘邦与项羽这一组。
(板书)
刘邦:
狡诈多谋、遇事机智、临危不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
1.善于听取意见,机智地化敌为友。
善于听取意见,有二点值得注意:
一清醒认识大局,反应迅捷。
敌强己弱,势力悬殊,很快地面对现实。
二是善于弄清提意见人的意图。
张良提出意见,刘邦并没有立即听从,而是询问: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弄清张良与项伯的关系究竟如何,项伯有没有帮忙的可能。
当张良回答: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有救命之恩,他才立即按计行事。
在与项伯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化敌为友的智慧,没有关系时通过张良建立关系,拉上关系后,将其转化成牢不可破的关系。
如果对项伯仅是“兄事之”,最多是熟人关系,一旦结为姻亲,就能让项伯感情的天平倾向自己,心甘情愿为刘邦出力。
将敌人化为铁杆盟友,为他的危机带来转机,这就是了不起的生存智慧。
2.能屈能伸,狡诈多谋。
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等得多么虔诚!
“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
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
他叫项羽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
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入关功绩轻轻抹去,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这是对项羽最大最巧妙恭维;
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
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忍辱负重,曲意迎合,刘邦的谦卑反衬了项羽的骄矜。
曲意逢迎固然不值得效仿,但能屈能伸真的是现在每一个独生子女都应该学习的智慧。
(3.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刘邦也是深以自己善于用人为骄傲的。
项羽:
得势而骄,恃强而矜,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1.由于出身高贵,所以常出大言,见始皇帝游会稽,与叔父观其场面竟曰:
“彼(自己)可取而代之。
”又因“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未出道已露骄横之气。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其后,至新安因吏卒多有怨言,“夜坑秦卒二十余万人”,随着实力强大,完全不把人放在眼里。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
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
2.宴前,一路西进,摧枯拉朽,忽遇有兵守关不得入,九死一生到头来岂能替刘邦作嫁衣?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
听曹无伤告密自然大怒。
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叫朝食,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吃,旦日是一大早,本不是吃饭时间,可见其急不可耐)轻敌自大一介武夫。
从这个角度看必杀刘邦的。
3.缺乏远见,粗疏大意,轻听轻信,任人唯亲。
听取项伯意见,改变了已经制定好的攻刘策略,既没有意识到秦亡之后必定与刘邦争天下的趋势,也没有意识到优势劣势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而且放弃范增意见而听取项伯,也有任人唯亲之嫌。
4.宴会上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
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设宴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
5.刘邦一番低声下气的道歉,花言巧语,使项羽飘飘然自鸣得意,所以其后,范增多次暗示他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没有反应,樊哙赳赳武夫一番指责未有以应,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名,刘邦借故脱逃后随口而问:
沛公安在?
还受之礼置之坐上。
如此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都是因为他目中无人,才放虎归山。
小结: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对比烘托也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是与项羽对比中凸显的,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经过一番对比,我们看到了刘邦面对危机的生存智慧和项羽恃强而骄,寡谋轻敌的性格缺陷,20几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没有斗过50岁老奸巨猾的刘邦。
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此所谓睹始而窥终,见盛而知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张良:
1.善于选择,善于让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
面对项伯的密告,有两个选择:
选择刘邦还是与项伯俱去,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识人之智。
面对刘邦第一次征求意见,没有回答,而是反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他要弄清出主意的人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以便弄清刘邦对把守函谷关的真实态度。
当刘邦回答后,张良也没有着急出主意,而是问刘邦: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是要刘邦认清他的实力与项羽的差距,为自己的建议奠定基础,这就远比直言实力不足效果要好。
当刘邦第二次问意见时,才说: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也就自然接受了。
2.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提示: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范增:
妄自尊大
70岁,作为20多岁的项羽的谋臣深得其信任,被尊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文中3次写其异常言行,说明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
“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樊哙
引导问;
樊哙闯账的目的是保护刘邦的安全──“与之同命”,他是怎样找到发言机会的?
(借项羽赐洒之机)他的话有几层意思?
(先述秦王朝灭亡原因;
次申怀王约束及尊崇项羽之意,最后就宴会上的紧张形势指责项羽。
)
2.主要问题:
樊哙说这番话不怕激怒项羽吗?
他的话有哪些特点?
(宴会上出现紧张形势,作为主人,项羽难辞其咎,尽管他不主张杀死刘邦。
因此,樊哙入帐时,“瞋目视项王”,已有责备之意,这正是以进为退,将众人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来。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利:
说秦亡教训,申怀王约束,是为有理;
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是为有利,虽是指责而又寓尊崇项羽之意,使项羽无言可答。
教师指出:
樊咐作为刘邦的警卫,本无参加宴会的资格,他是在张良通报紧急情况后闯进来的,可见他说这番话事先并未征得刘邦同意,但他的这番话却起了缓和席间的作用,这是他有谋略的表现也反映了粗犷、果敢的性格。
3.提问: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2.提问:
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
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项伯:
缺乏远见和大局意识。
不能明确认识到秦朝灭亡后的局势发展,帮助张良虽有义气成分,但弄不清友谊和项羽集团未来利益孰轻孰重,为集团灭亡埋下祸患,有严重的智慧缺陷。
六.总结: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跃然纸上。
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
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鸿门宴 第三 课时 教案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