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分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9955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24KB
短片分析Word下载.docx
《短片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片分析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部动画片没有对白,只有一段一段的戏剧性或抒情性较强的音乐和极为丰富的自然音响,显然动画片的创作者是希望观众用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去理解这部片子。
下次我们会继续为大家介绍动画片《手》。
动画艺术片《手》镜头赏析
(二)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动画片《手》。
上期说到小陶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一再被这只大手粗暴的打断,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遍遍地修补着他的花盆。
大手在遭到一连串的拒绝之后,一改以往的强行粗暴,变成了一只戴着针织手套涂着红指甲的手。
它想要引诱陶匠。
从右侧打过来的红光让人感到不安,而音乐更强化了这种情绪。
可是面对依然不加理会的小陶匠,大手终于又失去了理智,它毫不留情地把小陶匠套在了绳套里,象操纵木偶一样,小陶匠又失去了自由。
小陶匠流泪的表情特写和蜡烛燃烧的特写镜头剪接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了。
小陶匠被关在笼子里,不得不按大手的旨意雕琢这只手。
这时的背景处理与本片开头的蓝色背景是一致的。
片子开头的蓝色象征了自由,而这里的蓝色却象征着失去自由。
小陶匠终于逃回了家,他封锁门窗,想要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净土。
他特意把花盆放在了壁柜上面,希望它能免遭侵害。
没想到小陶匠在钉壁柜门的时候,他一直爱如珍宝的花盆掉下来把他砸死了,带着对未来美好的幻觉,小陶匠离开了这个世界。
动画片《手》只有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和一个相对封闭的故事环境,它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它的制作手法相当娴熟,镜头运用与蒙太奇剪接,干净利落。
另外,音乐和客观音效富有神韵的灵活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视听感受。
在影片的结尾,小陶匠的坟墓在黄色背景中逐渐缩小。
黄色背景与片头的蓝色背景相呼应,再一次加深了影片的内涵。
《异域传真》1月12日(周五)播出,小朋友们,不要错过收看时间!
背道而驰
——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异域传真》,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创作于2001年和1916年的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上期节目主要讲的是这两部短片在艺术创作形式上的不谋而合。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这两部短片在制作风格及导演意识上的背道而驰。
短片《嘘》是由电脑制作完成的。
电脑制作的画面不仅图象清晰而且色彩鲜艳亮丽。
短片《墨水瓶人》是采用后期拍摄胶片制作完成的。
画面偏灰而且有颗粒杂质。
短片《嘘》是通过声音及动效来表现画面意思和导演意图的。
1928年在美国迪斯尼的第一部有同步声响的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完成之前,动画片还全部处于默片时代。
而本片创作于1916年,那时的动画片不仅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
在处理人物对白时所惯用的手法就是象我们刚刚看到的那样,画面中插黑底,用白色的字作对白字幕。
短片《嘘》的情节设置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被动。
短片开始时,手的种种表现,使婴儿被动地在接受成人的想法和意志。
短片演到中间时,婴儿从被动变为了主动,画面中的这只手完全是按照婴儿的意愿,绘制出了婴儿大脑中的景象。
短片的最后,婴儿从主动再次变为了被动,他被迫服用了安眠药,停止了啼哭,也停止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
短片《墨水瓶人》的情节设置是从被动到主动。
画家想了很多办法,想把墨水瓶人引回到墨水瓶中,不想他的最终计划反成了墨水瓶人捉弄他的最佳方案。
使墨水瓶人从最初的被动状态变为了主动。
短片《嘘》是把创作形式,真人与动画的结合视为一种技术或手段,主要是用来为情节和内容服务的。
另外导演并没有把全片定位在一个简单的安抚婴儿的过程,而是通过这个放声啼哭的婴儿更深一层的表现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困惑、愤怒和悲伤,并以此来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以及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等等,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
短片《墨水瓶人》是把创作形式,真人与动画的结合视为一种技术或手段的体现。
短片的情节和内容完全是围绕着这一创作形式展开及发展的。
导演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将这一技术或手段更好的完善和发挥。
好了,今天的《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让我们在下期节目中再见。
背道而驰,欢迎收看《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简介,《动画城》《异域传真》2003年10月3日播出!
不谋而合
大家好,欢迎收看《异域传真》。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分别创作于2001年和1916年的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这两部短片的诞生虽然整整相差了85年,各自充满了独特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在艺术创作的形式上却不谋而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短片《嘘》采用真人与动画互动的形式制作完成的。
导演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的学生亚当.罗伯。
《嘘》是当我们把手指放在嘴边时发出的声音,是让别人安静下来的意思。
我们注意画面,一只真人的手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让片中的主人公,这个造型设计略显夸张的动画婴儿安静下来。
短片《墨水瓶人》是美国早期的动画艺术短片,同样导演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墨水瓶人与真人画家间的关系设计成为了互动式的情节关系,将真人与动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在互动合成画面中场景的变化,道具的设置,或是被快速擦去,或是被迅速画出,完全都是通过画家的手来完成的。
另外,在这部短片中导演还设计了真人与动画人物进行情感交流等情节,进一步加强了短片的趣味性。
两部短片在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平面手绘的方式,人物造型相对简单而夸张,人物活动的背景全部被设计成了白色。
为了打破平面影象在视觉中的单调和枯燥感,短片《嘘》是利用婴儿面前的各种道具来塑造和加强画面空间感的。
短片《墨水瓶人》在利用各种道具进行平面立体空间塑造的同时,还利用了片中主人公墨水瓶人自身的运动,巧妙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看不见却能感受的到的立体空间世界。
短片《嘘》与《墨水瓶人》虽然所处的年代不同,但两位导演却不约而同的在画面中使用了字幕,并以此来来解释和强化导演的意图及创作思路。
短片《嘘》中字幕的运用更多是为了点明现象背后的含义,这些英文字幕大多是俚语,而且还有错别字,其书写方式还有些潦草,就像是儿童的随意涂鸦。
短片《墨水瓶人》因为是无声片,所以片中的字幕主要是用来解释画面意思或作为人物之间的对白字幕。
好了,今天的《异域传真》不谋而合,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让我们在下期节目中再见。
不谋而合,欢迎收看《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简介,《动画城》《异域传真》2003年9月25日播出
《匹奥翠·
卡米勒》——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艺术短片《匹奥翠·
卡米勒》片长9分20秒,曾在1973年获法国昂西动画节评委会大奖。
片名《匹奥翠·
卡米勒》是以本片导演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短片并没有片名,作为导演,也许是他希望人们在观看这部短片时能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思考。
卡米勒》是一部以金属材料为主的偶片,综合了动画片中的偶类、折纸等多种表现形式,加之背景物体表面及背景光影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幻觉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在这部短片中,创作者始终采用的是隐喻的方式,借用片中的人、物、景等道具,通过画面,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了观者更多的想像空间。
短片中有一个长镜头所表现的情景,恐怕就是技艺再高超的杂技演员也很难做到的。
他们和谐、默契的合作维持住了最顶端一副国际象棋棋盘的稳定与平衡,使两个在棋盘中下棋的人能为下一步棋而从容思考。
本片在一处情节中,其中的人物造型虽然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和现实造型模式,但却极为形象可爱,有两个在齿轮间欢快行走的小人,从外形刚劲、柔韧的强度到动作轻、重的设计处理,我们一眼望去,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粉红色的心形设计,就像是一个符号,标明了这个男人在追逐他喜爱的女人。
两个小人的出现,打破了一直苦苦维持的平衡局面,两个下棋的人也不得不从晃动的棋盘边离开。
导演正是通过这一系列镜头的表现,表达出了自己对当时现实生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关注与期盼。
短片的结尾,两个下棋的人想出各种办法终于使两个小人融为了一体,被打乱的秩序再度恢复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两个对奕者继续他们的苦思冥想。
在这里,动画充分发挥出了它的自由属性,实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表达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所无法明确表达的思想。
《异域传真》2002年3月15日播出。
《哦!
哦!
》——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艺术短片《哦!
》长6分15秒,曾在1973年获法国昂西动画节评委会大奖。
本片的讲述是以搭建通往岛屿的大桥突然有一段出现倒塌开始的,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矛盾,人们开始互相猜测,互相埋怨。
最初顺利工作时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早已不翼而飞,桥上的人也乱作了一团。
为了处理好这一情节,导演使用了平行剪接的手法,他把一系列简短的镜头并列放在了一起。
在看这些镜头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镜头在内容上不仅是相关的,而且在内容形式上是逐级递进的。
移动镜头的使用,使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被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报还一报,一环扣一环,把这些小人物的外在行动和内在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片《哦!
》在整体绘画风格和艺术形式上看,是一部较为简单的动画片,符号化的人物造型,简约而略带夸张,单线平涂与富有装饰味道的背景,显示出早期动画创作的质朴、单一的情节主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内容一目了然。
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评委,让这部短片在众多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呢?
就是画面中小人物极具夸张、幽默的表演。
这些看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发人深省的内涵。
导演极力想要表现,想要表达的是对人的思考,人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影片的结尾,是在一个小人的幻想中结束的。
小人被岛屿变成的绿色巨人捧在了手里,画面中传来婴孩般的叫声,暗喻了人来到这个世上时,最初都是善良的,表现了创作者渴望与人为善,渴望宽容的最终心态。
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德国动画短片《假发师》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德国动画短片《假发师》。
导演是斯蒂芬·
谢夫勒,这部短片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成的偶类动画片,片中背景是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完成的,2000年曾在昂西动画节上获少儿电视最佳短片奖,2001年获奥斯卡提名等多项国际电影奖。
在这部不到15分钟的动画片里,从背景设置到人物塑造都非常写实,导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刻画,营造出欧洲中世纪鼠疫横行的恐惧氛围和人类面对死亡的残酷。
影片一开始,导演便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1665年的伦敦夜景。
伴随着中世纪教堂风格的风琴音乐,画面上是一片迷茫的烟雾,几只僵死的老鼠和一片荒凉的墓地,预示了灾难的开始。
长镜头是欧洲导演所惯用的拍摄手法。
这种运动式的长镜头,具有很强的纪实力量,镜头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真实感,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情境之中。
本片导演谢夫勒非常注重对人物的刻画,片中主人公假发师与染上鼠疫的小女孩,除了在片尾假发师去剪小女孩头发的镜头,在全片中始终没有近距离的接触。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窗户来进行目光的交流。
窗户在这里表现出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自私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
假发师通过窗户看到小女孩从封闭的房间跑了出来,找到了她心爱的玩具,并一步步向他走来,静静地站在了他的窗外。
面对这可能染上了鼠疫的小女孩,假发师犹豫了一下,但终于没有勇气把门打开。
影片的结尾很出乎观众的想象,当小女孩死后,尸体和其他人一样被埋进了墓地。
假发师竟走出了房间,在墓地中,剪下了小女孩的头发,并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做成了假发。
导演在这里想要向我们表述的正是他自己对死亡和生存的理解与思考。
动画世界中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异域传真2002年3月1日(周五)播出。
相似的结尾不同的含义
这次节目我们要为大家分析介绍的是两部动画片的结尾。
虽然这两部动画片讲述的故事并不相同,但在结尾他们却使用了非常相似的表现手法。
两位导演都通过背景奇迹般的变化,感染并影响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不仅更好的理解内在的情节,同时还表达出更为深刻的含义。
法国影院片《克里古和女巫》,这部影片是根据非洲的传说改编的,片中的克里古人虽小,却凭借他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的战胜了女巫,解救了村民。
在片中,女巫卡拉芭为除掉这个总和她作对的小男孩甚至亲自出马了。
在这部动画片的结尾,当女巫走进森林时,所到之处百花开始凋谢,原本晴朗的天空,也变得暗淡了。
导演在这里借景暗喻了邪恶的力量在逐渐增强。
勇敢的克里古并没有被这种恐怖的气氛吓倒,他看准时机,听从智慧爷爷的忠告,从隐蔽的树上纵身跃下,用牙齿奋力的拔出了女巫身上的毒刺,让邪恶的力量飞离了女巫的身体。
这时,奇迹出现了:
枯萎的树木重新长出了嫩芽,凋零的花朵竟相怒放。
花草在这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感情。
当他们面对女巫时,他们用自身的凋零表现出对邪恶的愤怒;
当他们面对重新做人的卡拉芭时,他们用自身花朵的盛开表现出对善良的欢迎。
导演在这里镜头背景的变化上运用了文学上的比喻手法,通过花草颜色自身的变化,表现出正义的力量就如同温暖明媚的春天,使万物更新,复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动画短片《狼眼》的结尾。
男孩与狼通过眼神的交流,进行了内心深处的对话,从而完成了人与猛兽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坚固的铁笼幻化成了绿色的枝条,运载动物的汽车变成了含苞待放的花树,一朵朵艳丽的花竟相开放,原本狭小的动物园变成了广褒的森林。
剧中不同时空出现的动物们聚集在了同一时空,让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变为了可能,预示了生活将重新开始。
《狼眼》是采用象征性的方式作为结尾的,铁笼的消失象征着人与动物之间藩篱与障碍被打破,显示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自身的博爱与希冀。
它比《克里古的故事》的结尾更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因为花草的凋谢是自然现象,导演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种景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克里古的故事》是采用暗喻的方式作为结尾。
好的故事需要有好的结尾,动画片的结尾更要令人回味。
《异域传真》12月28日
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本次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两部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第一部是《树林》。
《树林》是一部非常短的短片,它只有1分30秒。
创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情节处理方式,利用手绘这一动画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两棵树根在自然界中不断竞争,成长的过程。
这部短片没有对白,有的只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夸张了的声音处理。
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第二部是《非洲》,它是以歌的形式制作完成的,全长3分钟,很有点象我们日常所看到的MTV。
创作者以美丽的、变幻莫测的非洲人体为背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旅行者对非洲充满神奇的幻想。
一部有着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动画片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像是旅行,旅行更可称之为一种心路历程,旅行即是经历生活和发现新的东西。
《非洲》这部短片是以油画来做全片的背景,明显的笔触处理与粗旷的流动的彩铅人物的刻画遥相呼应,把非洲人、景、物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短片不同以往为大家介绍过的短片,它是以音乐,以歌的形式存在的。
大家都知道音乐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制造情绪的重要元素。
好的音乐经常能够提升那些原本单调的动画作品。
当然,出色的动画作品有时也会被贫乏的音乐所拖累。
你想了解葡萄牙的动画艺术短片吗?
《异域传真》9月21日(周五)播出。
黑箱子——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黑箱子》全长13分钟,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完成。
放学回家的安娜,在经过了道路两旁建筑物里电视、音箱等高科技产物发出的嘈杂的声响的洗礼后,终于回到了家里,然而等待她的却是留言机里传出的妈妈的声音:
“安娜,你在吗?
我今天要晚点回来,好好做作业,听话,再见。
”孤零零的安娜只好到地下室,找她的好朋友,玩具熊和小丑。
实际上,这部短片整体制作水平一般,人物造型也不够完美,但其主题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对女孩安娜在性格转变上的精心刻划,道出了现代社会孩子们的心里呼声——关掉电视,取回我们的玩具,走出家门,寻找我们的朋友,自由自在地玩耍。
创作者为了更好的强调女孩安娜的这一转变,由无奈到渴望,到最终充满希望,在镜头的设置上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尤其是女孩眼神的变化处理,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浓郁的儿童味道的造型与极富装饰效果的背景,是这部短片的另一个亮点。
小安娜经过奋力的挣扎,终于逃出了黑箱子电视机的控制,她拼命地跑向屋外,她想和小画笔为伍,想和故事书结伴,但这一切都拯救不了安娜。
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是继续被电视那个大黑箱子控制呢?
还是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去控制那个大黑箱子——电视机呢?
一个想挣脱电视控制的小女孩安娜的故事,《异域传真》9月14日(周五)播出。
盐的片段——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盐的片段》,从片名我们大家已经不难看出,这部短片是采用盐为动画材质来进行创作的。
这类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一般来讲都是直接在摄影机下,用逐格渐进的方式来修改画面而完成的,因此非常适合个性化的艺术创作。
当然,这种创作方式,创作者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绘画技巧有着相当的自信。
在《异域传真》中我们曾为大家介绍过用沙子制作的动画片。
用盐制作的动画片和用沙子制作的动画片,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相同的地方是无论是用盐还是沙子,流动性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如果把盐或沙子放在玻璃上来进行拍摄制作的话,影像效果将会是最好的,尤其是玻璃的下面若是有灯箱,工作起来就会更加的方便、轻松。
因为这样可以事先把画好的关键位置的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画放在玻璃下面,作为动作的参考,这样创作者在进行逐格修改画面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就是在进行逐格修改画面,完成一个系列动作时,除了用我们的手指来摆弄沙子或盐之外,刷子、毛笔以及小竹棍等可以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
盐与沙子所不同的是,玻璃上的沙子在灯光下是不透明的,能产生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影像,所以也可以用黑白底片来拍摄。
一般沙画作品多是单色的,而盐就不同了,玻璃上的盐在灯光下是透明的,不同的灯光会使盐产生出不同的颜色效果。
另外,盐的色彩附着力很强,因此说,盐更能赋予创作者更多的想象力。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动画片的制作也慢慢从材质选择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
就像这部短片,创作者为了追求诗中的意境,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电脑特技,打破了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夸张的水的处理、光的处理,使全片更具风格化、理想化。
盐的片断,盐的艺术魅力,《异域传真》9月7日(周五)播出。
动画艺术短片《走钢丝的演员》赏析
《走钢丝的演员》不仅是一部构思奇特的动画片,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先锋艺术短片。
虽然片名是《走钢丝的演员》,但在片中,你却看不到任何有关杂技团演员在走钢丝时的表演。
我们看到的只是在白色的背景下,形影相吊的两个人似乎在通过黑色的线框和一根绳子玩一场关于立体空间的游戏。
画面中胖子站到了线框上面,他正在通过手中的绳子操纵下面的瘦子,但瘦子好像并不甘心做他的傀儡,他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胖子反而处在了自己的控制之下,两个人因此而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互动关系。
瘦子非常轻易地跑到了线框的后面。
胖子则更加不可思议地掉到线框的下面,恰到好处的重重落地的音效处理,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与此同时,观众开始对线框所产生的空间感到怀疑,并由此追问线框存在的意义。
平面的线框,自身以几种方向360度的转动,完全消解了我们对屏幕空间感的一般认识,创作者在这里展示的娴熟的绘画技法和扎实的美术功底,让我们大开眼界。
有人可能会把本片理解为一场争夺空间的游戏,可以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
而本片的创作者也许是想要探讨存在和虚无的深层次联系;
绝对封闭的空间是不存在的,那线框为什么要存在?
两个人行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等。
这些不仅是创作者自己的思考,也是留给观众的没有答案的问题。
《异域传真》7月20日(周五)播出,精彩别错过!
狮子与音乐——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短片是《狮子与音乐》的导演是布莱提斯拉夫·
波加,这部带有浓郁墨西哥风情的泥偶片制作于60年代,其制作风格细腻柔和。
本片取名《狮子与音乐》,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当然都离不开音乐的烘托。
影片一开始,虽然只有一把简陋的风琴,但快乐的琴师带给沙漠的却是一派生机。
悠扬的琴声引来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琴师也陶醉了。
琴师不停的拉着风琴,不停的舞着,使慢慢聚集来的小动物们看得目瞪口呆。
奔放的音乐渐渐转为低婉、忧伤,沉醉在爱情与幸福中的琴师陷入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中。
这部动画短片在整体制作上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以色彩体现情绪。
琴师出现时,画面是明媚的阳光,红色的斗篷,金黄的沙漠,翠绿的小草。
而在狮子出现时,画面是深蓝的夜幕,森绿的眼珠,苍白的月亮。
二是用音乐塑造人物。
描述琴师的音乐是快乐、深情、优美的。
而狮子的代表音色是恐怖、低沉、急促的。
琴声终于惊动了沙漠中的猛兽——狮子。
暴躁的狮子叨起猎枪,要与琴师决斗。
而想用音乐来感化狮子的琴师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狮子吞食的厄运。
而琴师的死亡换来了被狮子欺压的小动物们的新生。
留在狮子肚子里的风琴在狮子的一举一动中,演奏出了死亡之歌,悲壮的歌声使以食肉为生的狮子从此再也不能捕食。
多少年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年青人,发现了狮子的遗骨,并捡起了破旧的风琴,从此,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片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