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9176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74KB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Word格式.docx
《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精品笔记专升本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最早的心理专注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被称为第三势力的心理学学派是人本主义学派。
6.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研究意识经验,强调内省法,感觉意志激情三元素,情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研究意识,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1.否认意识,主张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强调正常行为分析)。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韦特(反对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为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强调无意识现象)。
认知学派代表人士皮亚杰和奈赛尔(注重儿童思维发展,分析智力结构,新研究法)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重视人格,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7.心理学研究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要必须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加以考察。
系统性原则:
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的,动态的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发展性原则:
我们必须把心理现象看做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在对心理现象研究时,必须依据理论指导,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被试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的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
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
一般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调查法:
就某一(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一般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测验法:
研究者利用一套标准化的量表来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层。
3.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组成,胞体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
4.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
兴奋>
和副交感神经<
抑制>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丘脑、下丘脑)、小脑、大脑。
5.脊髓位于脊椎管内,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控制躯体与内脏的一些本能反射;
脑干区域主要负责与生命有关的基本反射;
间脑主要是情绪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6.大脑表现有三大沟:
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
四大回:
额叶(语言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
7.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8.神经系统(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机构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9.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无条件反射(生来具有)和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行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10.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相同点:
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
不同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是被动的接受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刺激”模式,个体主动的通过操作工作形成的。
另外,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经典性条件反射,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11.心理的实质⑴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⑵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⑶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⑷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12.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前者为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即事物的形色声味等属性;
后者为抽象的信号,即语言文字等信号。
前者是一非条件刺激物为基础,后者是以条件刺激物为基础。
联系: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不断的矫正和充实第二信号系统,使之精确的反应现实。
第二信号系统在生活中不断代替调节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可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a.实践是人的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实践活动质量方向.
c.心理是否正确的反应客观现实,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第三章感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
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b.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c.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感受性:
指各种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差别感受阈限与原刺激量比值是一个常数。
3.感受性变化的规律表现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继时)、联觉。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是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盐水)
联觉:
不同感受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冷暖色)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a.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b.反映事物各属性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整体的事物;
c.知觉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5.知觉可分为物体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两个静止物体之间刺激视网膜)、诱动知觉(浮云太阳)、自主运动(烟头)。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选择性:
人们总是选择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作为知觉的对象。
(客观主观)
整体性:
人们总是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看为整体来感知。
(接近相似闭合)
理解性:
我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7.错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对物的错觉(视、行重、时间、运动)和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近因效应)
8.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9.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⑴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觉对象就越完整越清晰。
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
⑶恰当的观察方法,要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才会对客观事物认识更深刻系统全面⑷教育学生在观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⑸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10.知觉与感觉的辩证关系:
既紧密联系又区别的心理现象。
⑴相同点:
①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源于客观现实;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精细越丰富知觉就越正确。
⑵不同点:
①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②两者处于不同的认识阶段,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是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③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事物的整体属性。
11.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中采用的直观形式有: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
通过实物、标本、演示实验等方式,向学生真实、生动的反映实物面目。
模象直观:
通过模型、仪器、图表、图片等手段,向学生展现实物的本质属性。
言语直观:
通过教师的语言对事物做出形象生动的描述和举例。
a.感觉规律的运用:
(1)根据感觉适应和强度规律,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避免对视听等器官刺激。
(2)感觉器官协同规律,要利用多种器官的相互作用。
b.知觉规律的运用:
(1)选择性:
增强对象于背景的差异,避免无关的干扰.
(2)整体性:
优化教学结构,完整知识系统。
(3)理解性:
归纳形成概括化认知结构,演绎形成分化认知结构。
(4)恒常性:
引导学生认识知觉映像与情境变化的相互关系;
教具和实物比例关系,克服定势、错觉。
第四章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包括三个过程(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
3.【表象】:
过去的事物不再眼前,人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实质就是形象记忆,有两个特征:
形象性和概括性。
4.【识记】:
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
影响因素:
①识记的目的;
②态度方法;
③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④对材料理解程度;
5.【保持】:
是已识记的知识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巩固的过程。
记忆内容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记忆回涨和遗忘)两种形式
6.【遗忘】:
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回忆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7.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可分为:
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60s)、长时记忆。
有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需要经过注意
有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经历复述
短时记忆容量比瞬时记忆少,约7+2记忆组快。
8.根据目的性自觉性意志努力程度:
识记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根据对记忆内容的理解程度:
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9.遗忘原因的四个理论解释: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
①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说:
认为遗忘在学习和回忆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同化说:
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了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过度学习以150%最好。
11.记忆品质敏捷性(识记速度)持久性(时间长短)准确性(精确程度)准备性(提取速度)
12.怎样进行知识的巩固:
⑴科学的识记:
①提高识记的目的性;
②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③应用合理的识记方法;
④学习程度150%。
(2)科学的复习:
①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③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④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
⑤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⑥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⑦过度学习。
(3)合理的再现:
①防止和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减少;
②重视对材料的复述;
③善于运用回忆策略:
联想、心理放松、运用推理。
13.常用记忆方法:
①直观形象②歌诀③特征④归类比较⑤重点
⑥提纲⑦推到⑧图表⑨谐音⑩联想
第五章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部规律性的反映,具有间接行和概括性的特征。
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根据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内容①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的方向②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指导思想③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④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创造性⑤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思维的过程(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化、系统化与具体化。
分析过程的实例(图形分解为点线面)分类过程的实例(数分为实数与虚数)
3.思维和感知觉的辩证关系:
⑴从反映内容看:
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
⑵从反映形式看:
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
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知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不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通过思维才会对各种感知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比例关系。
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
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是抽象思维,提取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5.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人的思维活动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凭借语言载体来实现。
2》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1》区别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
2》从生理机制看,思维的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的器官主要是眼、耳、喉、口腔等;
3》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4》从构成因素看:
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
5》从规律的性质看:
思维具有同一性(感性→理性,具体→抽象),语言具有民族性。
两者是紧密交织的,相辅相成的,思维的发展丰富了语言的内涵,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知识的表征方式、迁移作用、原型启发、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个性特征等。
8.启发法也称经验规则,包括: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9.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
10.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成为创造性思维。
一般经历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1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⑴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⑵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
⑶加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训练;
⑷培养创造型的人格;
⑸善于培养激发和捕捉灵感的素质。
1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现象的心理过程,具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15.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积极的理想、消极的空想)。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第六章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运动的出现、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视而不见”表现了注意的集中。
4.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
⑴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新异性;
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④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⑵主观条件:
①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和精神状态;
③知识经验。
5.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⑴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⑵合理的组织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活动是防止分心,维持的有效方法。
⑶稳定的简介兴趣;
兴趣越浓厚,就越容易集中注意。
⑷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抗干扰的能力对维持有意注意是非常重要的。
6.注意的品质包括: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范围:
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
注意在活动上保持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教学:
a.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分散注意。
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a.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b.合理组织活动c.培养兴趣d.加强意志锻炼。
三、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一直要求学生进行有意注意学习,容易引起疲劳;
如果只进行无意注意学习,则不利于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第七章情绪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反映,情绪情感过程是客观事物与人之间关系反映。
3.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估是决定情绪情感性质的直接原因。
4.情绪与情感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情感的功能: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
两级性是情绪情感的主要特征。
5.四种基本的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6.人类的表情: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
7.按照情绪状态,情绪可分为:
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情感可分为: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情绪的性质:
a.情绪为刺激物所引起b.情绪是主观意识的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控制d.情绪与动机紧密联系
9.情绪与认识的关系:
a.认知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认知活动的随意性强,情绪活动的随意性弱c.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的机体表现
联系:
a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基础。
b.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10.怎样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a.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b.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c.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正确面对和处理情绪,掌握适当调节控制方法:
呼唤理智、转移注意、心临美境、
文饰(找借口)、合理宣泄、升华(化悲痛为力量)、音乐调节
1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⑴区别:
①情绪更多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
②在人类个体发展中,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③情绪不稳定,一般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
④情绪的表现形式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⑵联系:
都是对需要满足情况的心理反映,是一类特殊的心理体验。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表现在:
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②情感又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请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
13.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指向性。
表现在狂喜、暴怒、恐惧、绝望。
第八章意志
1.【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⑴意志行动是自觉的确定目的的行动;
⑵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动;
⑶意志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采取阶段(决定方向和动因){包括动机斗争和确定行为目的}
执行阶段(关键阶段){包括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的决定}
4.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5.【心理冲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动机、欲望、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在人们心里产生矛盾,既无法抛弃一方又无法把多方统一起来而引起的紧张状态。
心理冲突是出现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
6.勒温把心理冲突的类型包括: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工作)。
霍妮认为产生挫折感的心理冲突有:
竞争和合作的冲突、满足与抑制的冲突、自由与现实的冲突。
被看为是导致现代人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
7.挫折时指给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挫折包括三层涵义: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8.怎样提高挫折的承受力:
⑴正确认识挫折;
⑵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⑶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⑷加强修养,用于实践;
⑸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9.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反面}受暗示、独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精品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