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恶化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88407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64.75KB
环境恶化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恶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恶化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持续之久、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是“历史之最”。
“沙尘暴”这个几年前还是新闻的字眼,现在已经是恐惧;
松花江事件后平均2天一次污染事件;
环保大会在漫天黄沙中召开;
温总理“我们再也不能闭门开会”的疾呼;
连续25年环保主要指标未达标的现状……我们的环境到底怎么了?
问题出在哪里?
是天灾?
还是人祸?
我们该怎么办?
在仅仅离我们300公里的地方,被严重沙化了的若尔盖草原,随时会“洗礼”我们的今天,我们又编发了这组时评作者的稿件,期望引起读者和决策者的关注和思考。
水土流失
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
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
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
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
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国际实例
也门概况
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程度,也门便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水资源耗尽的国家,由此引发的冲突以及大规模人口迁移可能波及整个世界。
也门政府和专家认为,按照当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也门首都萨那将在大约10年后成为一个无水可用的城市。
在也门的公路上,经常能够看到一种汽车的身影,这就是运水卡车。
它们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过茫茫沙漠,为也门老百姓送来比汽油更为宝贵的生活物资——水。
在也门,自来水管经常处于无水可供状态,水越发成为只有富人能够承受得起的“奢侈品”。
其他人则只能依靠本就不足的降雨,或者将希望寄托在慈善组织身上,解决吃水问题。
有时候,他们甚至为了水实施犯罪行为。
在也门,每人每年能够获得的用水量在100至200立方米之间,远远低于1000立方米这一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线。
也门地下水资源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被抽取的速度超过自身补充速度,尤其是在萨那盆地地区。
过去的时候,生活在萨那盆地的人一度可以在地下20米处发现水,现在却增加到200米。
为了获得生活用水,当地绝大多数家庭都在屋顶安装了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箱。
一些居民在未经当局许可情况下拼了命地挖井寻水,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南部城市塔伊兹,自来水每45天才供应一次。
在北部马尔罕山区,妇女和儿童要爬到1500米高的山上收集泉水。
为了不让自己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待,他们经常下半夜就动身。
也门居民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了。
由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种植毒品作物qat,水资源短缺问题趋于恶化,原因就在于qat种植消耗了也门多达40%的水资源。
据统计,有大约70%的也门男性每天嚼食qat叶。
在干旱地区,浓密的qat树经常成为唯一能够看到的绿色。
政府承诺
也门计划与国际合作部次长希斯哈姆·
沙拉夫承认:
“我们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爆发冲突正是这种短缺引发的一个恶果。
如果继续将大量水用在qat种植上,萨那将在10至15年内成为一座无水可用的城市。
”目前,也门政府正在考虑建设海水淡化厂,但这是一种昂贵的解决之道,同时也可能为时已晚。
另一个同时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减少农业用水并进口更多粮食。
危害
生存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动植物灭绝,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影响人类生存。
大气污染
引起呼吸道疾病;
有毒气体危害生命
水污染
水质变坏,不能饮用;
危害水生物等
土地污染
危害植物生长
固体污染物
白色垃圾,危害土壤功能
形成原因
人口压力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全球生态面临越来越多的人口压力,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规律认识上的片面和对自然界过量索取,国际社会缺乏有效的协调遏制机制。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警告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1]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他还说: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然后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
片面发展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现代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忽视宏观调控和全球协调的倾向。
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而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往往主要依赖粗放经济追求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环境国策被置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只讲治理经济环境,不讲治理生态环境。
在治理环境的对策上不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
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往往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很少协调对策。
发展沿革
1972年
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即《斯德哥尔摩宣言》。
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迫切任务”,“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
”这次会议强调要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制定健全发展战略,提出贫穷污染是由发展不足引起的;
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质、辐射、噪声、化学、热源等方面的污染,则是经济高度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奢侈浪费造成的。
1972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总部设在内罗毕,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迄今已经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
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有9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防治荒漠化会议,与会国签署了一项《联合国向沙漠化进行战斗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00年使荒漠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这一计划未能如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成立了环境管理机构,由最初不及10国;
80年代以来已有100多国。
非政府性环境保护组织1981年就达15,000个。
1973年1月,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期刊1980年达1,172种。
几十项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议或地区性协议开始生效。
80年代以来出现了战后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高潮。
许多国家重视整体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全球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各国政府首脑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关注环境保护运动的群众组织和以环境保护为纲领的政党。
1971年,以“拯救地球”为己任的绿色和平组织宣告成立。
该组织对环境污染提出警告,并采取了非温和色彩的新形式。
很快绿色和平组织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组织,30多年来,绿色和平组织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绿色和平的世界”。
现在,它的组织分布在四大洲40多个国家,拥有43个分部、1300多名工作人员及280多万名会员。
目前它在开展支持裁军、消除核武器和核潜艇、保护太平洋环境和海生动物的运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反对在南极进行商业活动、在海洋开发石油、焚烧固体危险废料、污染大气酸雨等活动。
它强调一切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都是超越国界的,应由所有国家共同解决。
在环境保护和反核和平运动中,一些国家还产生了绿党,并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
1973年成立的美国绿党,主张绿化城市,改善环境。
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在1983年大选中成为第四大党,主张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停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型工程。
1981年成立的瑞典绿党反对不顾环境污染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在1988年大选中,环境问题成为政坛争论的焦点之一。
1983年成立的日本绿党,主张建立一个基于自然和人类共生为目的的价值观社会。
在意大利的绿党也以维护环境和生活水平问目标。
一般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绿党组织寻求:
“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以生态平衡为纲领,建立“具有人道的和生态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些政府官员因环保不力而辞职。
1999年,比利时等国发生可口可乐饮料在生产罐装过程中被污染,导致部分饮用者不适反应事件,比利时政府因采取环保措施不力,而在环保运动的责难声中引咎辞职。
2005年年底,我国相继发生了东北松花江污染,广东北江污染的水体污染事故,2006年初黄河、湘江、重庆綦江河又发生了水体污染事故。
就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务。
1987年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列出了33项经济发展附表,但是其中没有一项有关生态环境的指标。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说:
“第二次浪潮各国政府仍然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极度‘增产’甚至不顾破坏生态和社会的危险。
“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也许是无可挽救的”。
“由于基于征服自然的原则,由于它的人口的增长,它的残忍无情的技术,和它为了发展而持续不断的需求,彻底地破坏了周围环境,超过了早先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还在80年代中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起草的报告中已提出,臭氧层遭到明显的破坏,90%应归于氯氟烃和聚四氟乙烯体。
氯氟烃是对世界环境的一种潜在危险。
目前的工业品和生活用品大量使用了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等化合物。
全世界大约10亿台电冰箱和数以亿计的空调器中使用了氟利昂,各种喷雾剂、发泡剂、及电子器清洁剂也含氟利昂,这类产品每年在75万吨以上,氟利昂的滞留寿命在50-100年,要恢复平衡则要一个世纪的时间。
美国是造成威胁世界温室效应的主要责任者,它拥有2亿多辆汽车,排放出大量废气。
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甚于发达国家。
前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莫里斯•斯特朗说:
“我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尽管‘环境’这个词还未具有那种魔力”,“我们常听到的‘生态灾难’,其出现于发展中国家的可能性比发生于富裕国家的可能性大得多,因为后者具有应付这种问题的人力和物力。
”有评论说:
中国“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
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正沦为地球的垃圾堆。
”温家宝2006年4月17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分析“十五”时期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三个原因:
“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
”“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还在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20世纪末每年从北美和西欧输出到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有毒废弃物就多达200万吨。
这种情况在新世纪之初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转型中尤其明显。
世界性环境保护浪潮是从2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开始的;
环境保护意识的推动则是通过一些环境保护论著的发表来推动的。
1948年,因DDT的剧毒能有效地杀死害虫,DDT发明人瑞士化学家米勒,保罗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和生理学奖,但事隔14年后,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雷切尔在波士顿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分析了DDT既杀死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导致动物畸形,性别失调,以及人与动物的免疫力下降,1970年西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DDT。
1968年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奥尔多发表:
《沙乡思考》一书,迄今已有30多版,发行100万册以上,大声疾呼环境危机。
他在书中从美学、文化传统、道德和土地道德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埃利希,普尔写了《人口爆炸》一书,强调人口过剩不仅是环境危机的加速剂,也是更大环境危机的前兆。
这本书10年内发行了300万册。
1971年美国学者康芒纳,巴里在《封闭圈》一书中提出:
“生态系统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生态系统需要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不是私人的道德准则。
”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沃德,B.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R.组织的58国152名专家,发表《只有一个地球》报告,指出:
“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它所继承的生物圈和它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在深刻矛盾之中。
一系列环境污染造成对居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
1948年10月26-3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因烟污染而导致43%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而病倒,17人死亡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烟雾事件,造成4,000人死亡,8,000多人得病。
1946、1948年在美国洛杉矶两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1955年8-9月,又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老人死亡,在该地的250万辆汽车,日排1,000多吨有害气体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份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在该取缔长期滞留造成污染。
1970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也发生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废气使万人受害事件。
在日本,推动环保运动和政府重视环保的直接动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大公害”的影响。
1955年起的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是因铅、锌冶炼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人食用含镉稻米和含镉水而中毒。
1956年起的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事件因水俣氮肥厂乙酸乙醛反应管排出的汞渣和水供应污染使鱼类中毒引起的,造成50多人死亡,受害1万多人。
1964年起四日市哮喘病流行,因炼油厂排出的废水中毒引起。
1968年的九州四国等地米糠油事件,引起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多人得病。
这些都因工业有毒气体或过量废气、废水污染致病致害的。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和污染剧增相同步,被称为“国民生产总污染”,日本工业先进国被称为“公害先进国”。
长期倡导保护环境的威斯康星州联邦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呼吁设立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
在大学生丹尼斯•海斯组织、发动下美国2000所大学、1万所中学、1000个社区举行了全国性环境示威,参加地球日活动,这一年是第一个世界地球日,这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忏悔日。
迄今世界地球日已经是第36个年头。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在环境影响上大体上有悲观论,乐观论,协调发展论三种不同的见解。
前者对于环保运动有较大影响。
1968年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罗马,共同探讨关系全球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质疑。
后来人们称这次聚会为罗马俱乐部。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D.L.和米都斯,D.H.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这是俱乐部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人类对高生产、高消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首次认真反思,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报告主张要自觉抑制增长达到全球平衡,减少污染。
1974年梅萨罗维奇,彼斯特尔在这个基础上有发表《人类处在转折点上》报告。
认为人类对于地球供应人类的能力的自然局限性过于无知、贪婪的欲望导致最大限度地和尽快地利用资源。
1980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发表的《2000年的地球》的报告指出: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2000年的世界将比我们现在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更为拥挤,污染更加严重,生态更不稳定,并且易于受到破坏。
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118个国家的领导人还参加了于1992年6月12-13日举行的首脑会议。
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个文件和两个条约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时已有154个国家签署)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当时已有148个国家签署)。
中国政府在会上阐明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政策主张:
第一,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第三,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第四,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五,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1992年全球环境保护政府首脑会议,对于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协调具有重要的影响。
1996年
11月27日,有16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世界首脑保护臭氧层会议,会议注意到1996年在南极上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最大臭氧空洞,其面积超过了2200平方公里。
要求在今后3年内,用5.4亿美元来毁掉2.1万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1997年
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的通过表明人类开始正视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和越来越多事实证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责任,因而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生存环境将将带来深远影响。
议定书规定,到2008-2012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
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
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和中国,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协定缺乏“科学结论”为借口,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迄今美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中唯一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2002年
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世界领导人——包括来自美国的代表——作出承诺,将提高水质和卫生条件、发展现代化能源、改善公共卫生、发展效益更高的农业以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