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88190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12KB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且,根据珠三角发展纲要,广东省将大力发展海洋船舶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人员。
而在华南地区仅有华南理工大学开设船舶工程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1个班和广东海洋大学新办的专业招收少量学生,远不能满足华南地区对船舶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没有形成船舶修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基于全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形势和珠三角船舶工业的大力发展及其船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当稀少,全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对船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1)现有专业概况
目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招生学生人数78人,报到68人,报到率87.17%,在校学生68。
师资队伍的骨干人员都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和实训教学人员组成,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管理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室建设经验。
主要人员有:
徐曼平(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爱国(系主任、教授)、罗日佳(正高)、陈国明(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付卫华(讲师)、陈元迪(副教授)、郑国芬(副教授)、聂拥军(讲师)、龚幼(助教)等
(2)实习实训基地概况
学院现有大楼一栋,可提供约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用房,为船舶生产工艺等实习实训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实训场所,将进一步配备和建设船舶生产工艺实验室,新购船舶生产工艺软件系统、船舶生产工艺模型等。
与文冲造船厂、广东锐新船舶公司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船舶设计、制造、维修及其现场管理的高级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建设主动适应船舶工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以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为主线,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为重点。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实时紧跟船舶制造与维修工艺发展的新成果。
实现特色专业与质量效益结合的目标。
力争经过3-5年的建设,使本专业成为体现我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专业之一。
以满足珠三角对船舶制造业、维修及航运业对船舶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合适的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与行业技能同步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选用较先进教学方法和符合要求的专业教材。
抓住机遇,努力实现2门优质课程建设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相融合,建立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资源共享。
根据船厂对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要求,将努力改进本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建设,建立个性化专业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体系。
2.实训教学建设目标。
积极推进实训教学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和充实与理论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相关项目的课程比例达到50%以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船厂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基础及专业知识、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熟练掌握现代造修船所要求的各项岗位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船舶工程技术高技能工作的人才。
1.毕业生有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础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熟练掌握造船生产设计、现代造船技术的基本知识及船舶建造工艺、船舶涂装工艺技能。
2.实行“双证书”的培养方式,通过技能证书培训,学生应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自己的情况考取不同的技能证书,如船体装配工(中级)、船体放样号料工(中级)、船舶焊工证(中级)等,形成双证书制度。
通过在校期间系统、严格的教-学-做培养模式的培训,努力使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00%的就业率。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专业建设内容主要有:
与船舶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2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有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教师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开发与服务的专业团队,聘任8名以上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一)校企合作体制建设
本专业与有关船舶制造类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构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7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推行“双证书”制度,即:
职业等级证书和较高“含金量”的职业技能证书,校企双方新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数2个、课程开发试验基地2个、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2个;
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1.健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把脉
本专业在两年内聘聘请多位省内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每年定期召开专业论证和座谈会,为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社会对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进行专家会诊,及时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
2.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合作办学、合作就业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企业的互相认可,部分学生直接在本单位就业;
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能力综合考核,将岗位能力要求和考核结果反馈学校,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上作出相应调整,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及技术技能要求保持一致;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实习,既缓解了企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也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锻炼团队教师
依托学院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对外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之余参与生产任务、企业科研或社会服务,一方面使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为专业教师及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
4.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完善专业层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从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规模、运行制度,并将制度纳入学院质量管理体系。
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互惠双赢的典范。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为了有利拓宽学生在船体制造及维修专业知识面,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择业竞争能力,本专业可试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指对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实施根据分配的任务因材施教;
由专业带头人牵头,各课程建设负责人联合企业专家分别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和案例教学相组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在做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通过工作过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及各类人才必备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重视优化设置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突出加强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技能训练,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专长,即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
3.实行“双证书”的培养模式
对学生实行的基本是“双证书”的培养,即学生毕业除获得一张毕业文凭,还须获得全国高校英语等级证书和职业等级证书。
这对学生来讲,并不难。
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类拥有较高“含金量”的职业技能证书,因此,“双证”指“职业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本专业毕业学生由于持有多张证书,在激烈的择业竞争市场上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4.坚持走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
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比较好的方式。
目前,市内部分高职学校已经实施。
在“十二五”期间,本专业也将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们在受到必备的基础知识教育下,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生产,从中学习知识,培养个性化能力。
5.开展本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本专业知识及技能比赛,同时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使学生们在相互比拼中找出差距,让一批优势人才脱颖而出。
(三)课程建设
1.合理合格的专业课程建设。
合理合格专业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本专业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合格要求,应具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与行业技能同步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宜,选用教材符合要求,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等教学文件齐备等。
因此,本专业建设将尽早使本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合理合格课程标准。
2.优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学校在课程评估中加强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经费,进行相关专业的重点建设。
本专业将抓住机遇,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本专业多门核心课程建设目标和多门实践实习课程的建设目标,积极筹划将本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内容相融合,建立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资源共享。
3.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
由于船厂经常接收外轮的维修与改造,根据船厂对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要求,将努力改进本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建设,建立个性化专业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体系,改革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语言交流能力。
4.提高专业认识,强化资源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对本专业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对待。
本专业团队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
5.加大投入力度,为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本专业教学体系建立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尤其是涉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相关费用作为实施保障。
6.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学校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考虑重点支持与船舶制造与修理的课程建设的研究项目,如涉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查方式改革等,并鼓励本专业教师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7.加强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为专业课程建设搭建技术平台。
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拓宽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时更新、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为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8.完善专业课程评估机制,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包括实训教学评估体系),结合老师相互听课、学生评教、自我总结等机制,继续完善课程评估工作。
通过专业课程评估,形成专业课程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围绕本系各科任老师教学特点,在还没有对相关船舶类专业课程达到熟悉熟练的程度上,通过邀请本系外的相关航海类专业老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积极鼓励、支持本系科任老师到校外有实力的高校进行相关船舶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高职称比例、双师型比例以及硕博比例等。
教学团队建设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出,打造一个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及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操技能的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重点培养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
通过安排培养对象国内进修学习、承担校企合作实体生产项目和技术培训的技术负责人、主持应用技术研发和参加行业或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在校内开办学术讲座等,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综合实力和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见下表。
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表
培养对象
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
专业带头人(专任)
1.专业建设与创新思维培养;
2.专业技术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培养;
3.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统领能力培养;
4.专业教学组织设计能力培养;
5.教育教学策划能力和指导能力培养。
1.掌握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动态,能够准确把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2.有较高的教研教改能力,发表高水平的教研论文2篇;
具备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至少主持1项横向课题或1项厅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研课题研究;
3.负责1门职业核心课程建设;
4.指导骨干教师提高教研和技术服务水平;
5.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骨干老师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确定教师的培养方向,安排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国内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和课程开发学能力,在校内开办学术讲座与交流,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新成果的应用;
专任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深入校企合作实体生产项目、技术培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兼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等技术职务;
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到船厂生产一线顶岗锻炼,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生产任务,提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教师队伍85%以上专任教师达到双师素质。
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见下表。
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表
骨干教师
1.学习先进的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理念;
2.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方法;
3.学习船舶结构设计技术;
4.专业新理论学习、应用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5.与合作实体进行生产项目的技术应用;
6.到省内相关造船企业锻炼3-6月。
1.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发表高水平的教研论文;
2.能主持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
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
3.掌握船舶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5.达到双师素质教师要求。
双师素质教师
1.学习船舶结构设计技术;
2.专业新理论学习、应用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3.与合作实体进行生产项目的技术应用;
4.到省内相关造船企业锻炼3-6月。
1.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
3.掌握船舶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4.具备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专业整体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开发与服务的专业团队,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广东省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优质的培训,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通过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专业团队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并带动在校学生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团队科技开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造就一支理论有深度、科研有特色、服务有创新、发展有后劲的科技开发与服务团队。
1.以学生社团为抓手,以联系固定的服务机构,志愿者的名义服务社会,定期开展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育专业社团为企业开展服务工作。
2.调动专业团队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船厂解决技术问题,服务船舶制造建设。
3.与企业深度合作,每年选派3到4名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到顶岗,担任技术负责人,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成果。
4.以本专业专任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继续开展和扩大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继续教育。
(六)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学校校办工厂实训基地和学院各实训室,校外已建成的文冲船厂等2个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实训的场所,以及接收毕业生就业。
加强与现有船厂的合作,积极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单位,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对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利的,也拓宽了学生们的就业方向。
同时,在与各企业合作时,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生产工程的专题报告、分析一些具有生产案例,共同研究基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掌握及现场知识获取大有裨益,也可提供本教学团队老师们的实践教学水平。
本专业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实训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训创新性设计及比赛等,促进学生实训能力提高和多方位技能培养。
(七)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建设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改革举措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专任教师6人,其中副高职1人,中级4人,初级1人;
兼课教师4人及企业兼职教师4人。
如何建设一个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拟采取的主要办法为:
1.以老带新:
实施以老带新工程,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对结,一对一的帮助,发挥了老教师的作用,保证了年轻教师顺利适应本专业教学,促进了年轻教师在岗位上成才。
2.与企业双向交流,加强校企合作:
构筑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双向交流,建立团队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制,加大从企业引进人员的力度。
3.加大培养力度:
鼓励本团队教师参加有关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研讨会,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积极开拓与行业、企业的管理技术与服务合作,有效提高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课程建设。
鼓励本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继续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
(二)实践教学条件
实训教学是本专业建设的重点,如何打造完善的本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1.建造船舶结构与建造模型与模拟系统:
在校内建设直观的船舶结构和建造模型与模拟系统,主要包括:
多用途货船总段、分段组装胎架、分段制造工艺及船体舾装系统模型等。
2.配备造船生产设计软件:
无适应现代数字化造船的需要,在校内配备造船生产设计软件,主要包括:
TribonM造船生产设计系统软件、模拟造船工艺仿真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等。
3.配备船舶制造工艺装置:
为培养学生的实操和实验能力,在校内配备船舶制造实操及实验设备,主要包括:
各种焊机、焊接机器人、数控船舶肋骨冷弯机、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
4.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单位,如龙穴造船基地、广船国际等大型船舶修造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专业建设顺利进行,组建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由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徐曼平教授担任,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项目组成员。
徐曼平(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爱国(系主任、教授)、罗日佳(正高)、陈国明(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付卫华(讲师)、陈元迪(副教授)、郑国芬(副教授)、聂拥军(讲师)、龚幼(助教)等。
本专业建设资金计划总额480万元,中央财政2011年120万,2012年120万,共投入240万元,另地方财证及学校按1:
1配套。
同时为了保障专业建设项目有序按质按量完成,船舶工程学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额度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费用、基建等支出,确保项目有目标、有计划、保证质量。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
鼓励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工作,跟踪阶段工作完成情况,每学年至少检查两次,对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个人,将上报学校,根据完成情况予以必要的奖励,保证专业建设过程中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保证专业建设工作质量。
(四)绩效考核指标
1.力争经过2年的建设,使本专业成为体现我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专业之一;
2.抓住机遇,努力实现1门优质课程建设;
建立个性化专业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体系;
3.推进实训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相关项目的课程比例达到50%以上,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数3个、顶岗实习基地数1个、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1个
4.实现“双证书”的培养方式,努力使本专业的学生达到100%的就业率。
5.培养1名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教师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开发与服务的专业团队,聘任4名以上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85%以上。
五、专业建设预算
学校: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专业:
船舶工程技术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来源25:
)
行业企业
其他
总计(万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州 航海 高等专科学校 船舶 工程技术 专业 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