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87787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30KB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
哪些是不落叶的?
4、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发言
学生室外活动
学生实践、观察、记录。
课后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
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能力: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2.学会认真倾听、科学交流。
态度:
1.能认真观察、真实记录。
2.认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能爱护植物。
二、教学准备
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一)聚焦
1.教师导语:
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
(板书:
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PPT播放竹子、荷花、柳树的图片,学生认认。
)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
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出示课题:
观察一棵植物)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
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
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
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
(在交流中板书:
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
(2)学生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
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
他想:
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
怎么画呢?
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学生目标:
会填姓名、日期等记录信息。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
茎——叶——根。
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
初步认识科学记录的方法、要求,能正确画出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位置。
教学意图:
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科学记录要边观察边记录,要真实。
并通过画,进一步巩固对植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认识。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能按照“像不像”这个目标来评价同学画的植物。
(四)小结
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
(PPT出示)
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
(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
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能指出拼图上植物的根、茎、叶;
复习科学观察的方法。
能认出这些常见的植物。
激活学生对植物的认知。
聆听老师讲话。
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能用更多的方法观察植物;
在观察中体会到要爱护植物。
在整体观察之后,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植物,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科学观察历程,初步认识科学观察的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观察,认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引导学生认识并填写科学记录单上的基本信息。
学生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评价,进一步明确科学记录的要求是真实。
用拼图这样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植物根、茎、叶的认识,利用图片复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观察。
3.观察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实验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3.提问:
“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2.接着出示各种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
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
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
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
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
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
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
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
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
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
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学生观察
比较、描述
学生进行“猜叶子”的游戏
比一比
观察
4、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材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实验时教师应了解、关注学,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
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
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
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
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
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同学们猜
交流
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叶
学生交流
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
一、谈话引入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活‟的吗?
”请学生说说理由。
二、聚焦1.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
“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
三、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
“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1.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1.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
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1.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6校园里的植物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
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1.聚焦:
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
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探索:
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
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
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3.研讨:
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
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
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
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
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一年级 科学 上册 植物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