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8530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3KB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
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
秦朝赫赫军威。
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
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
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
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
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
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
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
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但这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
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
“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
”诬告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
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备课资料】关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传统上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4个版本。
但对于商鞅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叙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书社2004年6月版)第五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有如下讲述:
“……无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p37)。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则是另外不同的说法: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p26)
大象版《历史》选修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5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此说。
第二章第二节“商鞅变法”讲到:
“……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闻讯逃奔到魏国,魏国又将他遣返秦国。
他走投无路,最后回到封地,组织徒属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杀。
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将其车裂,并诛灭九族。
”(p28)
我们看到岳麓版教材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则认为商鞅是死后被车裂尸体的。
那种观点对呢?
我们该相信谁呢?
起初我认这个问题并不难搞清楚。
查阅《史记·
商君列传第八》原文如下: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魏人曰:
‘商君,秦之贼。
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
’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又查《资治通鉴》(卷第二)讲到: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
商君亡之魏。
魏人不受,复内之秦。
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
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通过《史记·
商君列传第八》和《资治通鉴》的记述我们可知:
商鞅应该是先被杀死,后被车裂其尸体的。
但是岳麓版教材果真错了吗?
深入查证以后使我愈发困惑。
我们来看另外的几则材料:
《战国策·
秦策一》: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又《史记·
秦本纪第五》: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鞅曰:
‘法之不行,自於贵戚。
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
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可见《战国策》和《史记·
秦本纪第五》都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处死的。
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史记》的记载也前后不一。
另外一些现代学者的古代史专著也认为商鞅是被直接车裂而死的。
如:
《中国古代史》(上册詹子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刑而死。
”(p106)再如《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也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p115)通过以上史料的记述,可知这个问题本身尚无非常统一的结论,仍在争论之中。
两种观点都无所谓对错,因为依据的史料不同,自然观点各异。
(文章来源:
田占军)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
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
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
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
(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
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
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过渡:
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后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
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
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富国强兵 秦国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