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至第十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8297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34.31KB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至第十一章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驾驶劳动必须高度的协调性;
学习性;
(因为教师有学习性特点)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
10、教师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P202~204
(1)教师的权利:
教师的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四个方面构成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记忆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定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勤罚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地址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1、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
(1)教师的道德素质
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
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热爱学生。
(2)教师的基本素质
专业精神;
师德修养(分析);
业务素质。
(3)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教育家的意识;
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法律意识。
12、教育社会学对教师社会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哪四种观点?
道德权威论;
文化传播论;
双重角色论;
文化协调论
13、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看,教师可以被分解成:
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
塑造学生成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会成员;
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一定角色。
14、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角度看,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哪些?
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识的认识;
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
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把握;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
对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
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第七章课程
1、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的是?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出版。
2.什么是课程?
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中体重出了学校课程表中索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3、课程可以分为哪几类?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内容的固有属性区分)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话的课程。
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区分)
4、课程设置要做到哪几大特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5、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有哪些?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3)基础和创新
(4)分化与综合的关系
(5)结果和过程
6、如何理解课程的现代化?
(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3)课程实施的代化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评价对象要多,评价技术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7、课程编制有哪些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探究模式;
批判模式;
情景模式
8、课程编制有哪些原则?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原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课程编制的三原理:
综合,反复,系统
(3)伊藤信隆五原则:
互补性,准备性要求,教育转换,价值统一,法规依据
(4)课程还价会议论的原则:
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9、课程编制有哪些方法?
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0、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哪几个层次?
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
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名词解释)
主要内容: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
原则: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精简课程,打好基础;
适当分段,先对完整;
互相衔接,基本一贯;
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
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内容: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
编制教材(教科书)
主要构成:
目录,本文,作业,图标与附录
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
11、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哪些问题?
(1)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
(2)怎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3)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理论
一些相关教育家的介绍:
瓦·
根舍因:
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
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
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
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
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理论:
他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说:
“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
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历史上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注入式
理论梳理:
1.如何理解教学?
教学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活动。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知道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从狭义上,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处于什么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目的统一,决定了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3.教学有哪些最基本的作用?
(1)授受基础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4.现代教学观有哪些演变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
5.何为教育系统?
由相互作用者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特性:
独特的要素(空间性要素和时间性要素);
组合性特征;
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表现的多样性
6.教学系统包括哪些要素?
(1)教师。
课程言之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2)学生。
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3)内容。
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离开了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
(4)环境。
一般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7.何为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的流程。
教学过程中包括以下环节:
明确教学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学材料;
理解教学材料;
巩固知识经验;
运用知识经验;
测评教学效果。
8、教学过程的本质学说有哪些?
(了解)
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质说或复合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审美过程说。
9、如何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的经验状态。
基本价值:
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10、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指标是指哪三个方面?
(1)教师个人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
(2)学生的需要、经验和成熟水平;
(3)教学内容和教学指标
11、何为教学原则?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思想性;
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选)(深理)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亲自做一做所学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
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注重运用组织语言直观。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需要;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拆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教学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学习(复习);
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7)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各种老师沟通协调。
13、试论:
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九章教学实施
1.何为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
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分类有哪些?
(1)形态分类:
以语言传导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2)行为主义分类:
呈现方法:
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具体包括向学生讲授、演示图片、指定课题让学生阅读、做示范、带学生到校外考查以及要求他们进行观察等。
实践方法:
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
知道学生学习某个确定课题,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就特定题目让学生准备下一次考试、对学生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训练学生、开展学生阅读等
发现方法:
提供给学生一种情景。
强化方法:
在学生做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的反映强烈构成的。
(1)主体性分类:
提示性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2)层次分类:
操作性教学方法(具体性、与特定内容不可分割性、程序固定性和操作性);
原理性教学方法(抽象性、内容广泛适用性、程序的非特定性和原理指导性);
技术性教学方法
3、在教学方法应用中要贯彻哪些原则?
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4、何为教学策略?
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5、教学策略有哪些类型?
(1)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性质: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
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
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
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
具有特定性。
如何加强学习策略
i.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
特定性;
生成性;
有效的监控;
个人效能感
ii.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
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
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
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
b)教授策略
i.呈现技巧:
设置导入,解释行为;
结尾;
讲座
ii.内容转化策略;
iii.指导行为策略:
练习指导;
阅读指导;
活动指导
iv.教学管理策略:
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
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
v.课堂强化技术:
言语强化;
非言语强化;
替代性强化
c)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i.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支持性互动策略,课堂交流策略
ii.课外教学互动策略:
调和策略,人际交往策略
6、何为学习方式?
它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有效性的教学实施方式,是以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及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掌握学习
1组成:
自定学习步子;
选择性教学;
形成性评价
2基本步骤:
单元目标的设计;
实施前测验;
基本教学;
形成性评价;
矫正学习;
形成性评价II
(2)合作学习
1基本特征:
小组奖励;
个人责任感;
均等的成功机会
2一般形式:
学生小组学习;
花锯式策略
3典型的合作学习课;
组成部分:
内容的呈现;
学习小组中学生的讨论和技巧练习;
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组认可
7、何为课程评价?
狭义的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产品的评价;
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评价课程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学有效性、教学环境、课程策略、资料分配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
8、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1)他评价与自评价(评价主体);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标准)
(3)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作用)
9、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
(1)课程材料评价方法;
(2)学生学习成就评价方法(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
(3)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10、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哪些?
(1)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
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外教学、现场教学
(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
11、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为上好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备课不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而且能体现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什么时间开始备课为好?
答:
新课三到五天前,熟课一般一天前准备。
备好课的标准:
懂、透、化,备课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①备课的内容
②备课的种类
备课可分为:
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还可分为:
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P338~339
③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类型
在学校中,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是以“课”为基本单位的。
、课的结构(简、名词)
课的结构:
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是: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学习新教材;
d、巩固新知识;
e、布置课外作业。
④教案编写
按形式分为:
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
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指教案必需的条目、内容及其相关关系。
条目式教案包括背景记载,有学校、班级、科目、课本、教师和日期等项目;
然后一般由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等十大条目组成。
(2)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教学组织严密;
教学效果优异
(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11、编制试题要有哪些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
(2)试题知识覆盖面大,且有一定难度;
(3)试题类型要多;
(4)试题及其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交叉和相交;
(5)试题表述要尚明、清晰;
(6)主观题占20%~40%;
(7)客观题占40%~70%;
(8)有难度题占10%~20%;
(9)基础知识点占70%~80%。
第十章德育
1、何为德育?
德育包括哪些内容?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与道德教育。
2、何为德育过程?
如何组织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再通过活动与交往,再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由此产生的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说服法;
角色扮演法;
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
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进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
其方式、策略主要有:
赞许、表扬、奖励、奖赏、惩罚、操行评定等)
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4、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