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82908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05KB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
孤舟&
、&
笠翁&
;
有叙述性
的(动态的),如&
云破&
月来&
花弄影&
;
有比喻性的,如&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
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其途径有:
①注意教材中的诗词意象积累。
②在课外阅读与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
③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意象让学生积累。
(该部分内容见附录之三。
(1)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在正确解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如《琵琶行&
lt;
并序&
gt;
》中的&
枫叶荻花秋瑟瑟&
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
伎俩&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
营造氛围&
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
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即是。
塑造意境
其与&
塑造背景或环境&
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
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
临其境&
或&
入其境&
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
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
竹喧归浣女&
,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
,以暖景衬冷境——&
日色冷
青松&
,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
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
,等等。
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
的《春思》中&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句,就是用桑草之&
碧&
绿&
衬托想思情浓,&
丝&
枝&
分别与&
思&
知&
谐音。
还有用悲
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
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而意在彼&
,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
景&
、所咏之&
物&
,即为客观之&
象&
借景所抒之&
情&
,咏物所言之&
志&
,即为主观之&
意&
:
与&
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
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①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
节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
例1: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
刻画了一个
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2: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
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 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
苏轼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项目 年龄生活外貌 职位际遇 基调
周瑜 34岁幸福美满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功成名就感奋
苏轼47岁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名未遂感伤
②景观场景
一般有:
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
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
主观色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③某些事物
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
格节操或思想感情。
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
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
关键&
之说?
为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如首先要了解&
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
折杨柳&
,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
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是全诗的关键。
【错解分析】有些考生把&
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
是一种乐府曲调。
【方法技巧】
要理解题目中的&
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
柳&
的意象。
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
杨柳岸晓风残
月&
(柳永《雨霖铃》)、&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
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
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的特定意象
一是抒写离愁别恨。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
和&
留&
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
柳——留——惜
别——依依不舍&
的层面上来。
李商隐在《杨柳枝词》中写道: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诗人咏柳而抒别情,笔下柳条亦多情依依,并由折柳相送而生出折柳&
迎归&
的联想。
郑谷《柳》中写道: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
风。
春风吹得柳枝摆动,柳絮翻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了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入注目的。
慕幽《柳》中有&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句,诗人在这里赞美柳条折尽以重生,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借以抒发悠悠不断的离情。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诗中&
一词所寓含的&
惜别怀远&
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
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
枝弱不胜雪。
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杨柳的样
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
对于弱者而
言,杨柳的这种抗争很有效,很有启迪意义。
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
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
,意即&
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
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
,显然&
桃李&
垂柳&
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
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
经过对比,&
垂杨&
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
曾巩的《咏柳》诗是这样写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
有清霜存在。
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
倚得东风势便狂&
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
清霜&
的惩罚。
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势利小
人着实很多,一时得势便忘乎所以。
④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
作用。
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杨柳曲——乐府曲调&
杨柳枝&
,有时也作&
,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
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
只有抓住意象,以及意
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3)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
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
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
千载空悠悠&
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
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
能收到&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田园乐七首》)
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
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
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
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
春日亿李白》)
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至《岳阳楼宴》)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
(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
(梅尧臣语)。
③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
山林&
宫阙&
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谓&
也言&
魏阙&
,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
所谓&
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庄子》的&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
子&
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
的矛盾心理。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当作者听到自己被召见的消息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态。
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仍然梦想受到重用。
仍然那么信心百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
窃比稷与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理想自是高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难道不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吗?
王维&
忘身辞风阕,报国取龙庭&
诗歌里的大言无忌的狂士形象,正是诗人理想抱负的反映。
当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时,诗人就转向山泉深林,要做一个隐士,或以著述为念了。
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孟浩然在《山中逢道士云公》以&
遗草泽&
三个字,便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谁怜
越子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以&
自浣纱&
贫贱女自比,无限伤痛。
④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
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竹兰梅菊&
的&
四友&
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
咏物诗&
就是典型。
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
时也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
咏物和抒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和&
竹林&
明月&
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特点相契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追求冲淡平和、清幽绝俗的志趣品节的情趣。
事实上,古典诗歌里的&
咏物抒怀&
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咏物诗中,&
形象&
是作者的情感的寄托和外化。
从形象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读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4)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例如1999年试题杜甫《漫成》:
江月去人
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全诗分别写了月灯鸟鱼四景,这四景又组成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
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抓住这个意境,并以此为指导来分析选项,就可以看出c项说&
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
出水面的&
#8216;
动&
#8217;
与一、三两句的&
静&
对比鲜明&
这一说法有误。
鱼跃水面,拨刺有声,确实是以动衬静,但第二句却不是如此,如果说&
风
灯&
是&
江风吹打桅灯&
那,就说明江上有风,而且风还不小,那江水就会吹起波浪,水中的月亮还能这样清晰吗?
沙头的宿鹭还能这样联拳
静憩吗?
所以这样理解就破坏了整个意境,是不对的,&
风灯&
应是防风之灯。
①充分利用选项。
题目的选项有三项是正确的,为我们理解诗的意境提供了帮助,如1999年试题其余三项都从意境上进行了说明。
②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如1998年试题《题李凝幽居》,我们就要抓住&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
边的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更突现了环境的幽静。
③充分运用联想想象。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想象主仆二人问答的情形,一个问得多情,一个答得淡漠,女主人一听急了,
连忙纠正:
不对呀,怎么会依旧呢?
肯定是绿叶肥了,红花瘦了!
一个爱花惜春的女主人公不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④体会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的生活图景与其思想感情是和谐统一的,描写景物美好表现作者喜爱向往之情,否则就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了。
贾岛《题李凝幽居》赞赏幽静的环境,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杜甫《漫成》描写了月夜宁静的美景,就表
达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积累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形成一种解题技能。
这样既可达到熟悉并消
化考点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真可谓一箭双雕。
(练习设计见附录一、二)
第二部分附录
(一)、高考现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04年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意象 鉴赏 备考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