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h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98221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09KB
40个h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0个h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个h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的编写方式:
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教材编写的要求:
(1)形式要求:
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要求:
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
(3)文字要求:
文字表述要简练、准确、生动、流畅。
(4)教材编写的内容呈现时代特征;
(5)教材编写形式发生较大改变;
(6)教材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5.德育教育原则:
疏导原则、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结合、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P311
疏导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养成良好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长善救失:
进行德育时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6.中学生观察力、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P221
观察力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力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7.我国教育目的概念、意义、3个层次、理论依据。
P43
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三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8.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措施。
P327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并用之来指导班级活动,这样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一批积极分子团结在教师的周围,他们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利助手,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9.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特征。
(12-15岁初中生思维发展)P166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形象思维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心理表象,并运用心理表象进行思维。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抽象逻辑思维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个时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0.学校和家庭的协调联系方式。
P346
(一)互相访问:
(1)校级进行的研究性家庭访问;
(2)常规性访问;
(3)学校与家长互访。
(二)通信联系。
包括书信、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实现双方的联系、互通教育信息的途径。
(三)召开家长座谈会。
包括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形式。
(4)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5)开办家长学校。
11.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强化,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频率增加或维持的一切刺激都是强化。
正强化:
指期望的行为产生后,给予他想要的刺激,如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以增强他的行为。
负强化:
指期望的行为产生后,撤销他讨厌的刺激,如:
撤销原来的处分,以增强他的行为。
惩罚:
是为了减少学生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
正惩罚:
指不良行为发生后施加一个他讨厌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发生的概率。
负惩罚:
指不良行为发生后撤销一个他喜欢的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发生的概率。
12.社会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或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生活本位论:
强调必须把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他们把让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看得尤为重要。
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威。
13.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P230
(一)情绪不稳定,两极性明显;
(二)情绪的爆发性和冲动性;
(三)情绪的外露性和内隐性;
(四)情绪的自主性和反抗性。
14.成败归因理论。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P188
人们结束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后来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1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P3+P32
狭义的学校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还有专门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6.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教育。
P4
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教育的发展史是伴随着历史而前进的,一切都有历史特征;
(3)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有自成体系的一面;
(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7.学习迁移的概念:
正迁移、负迁移、正向、逆向迁移。
P192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相互阻碍。
正向迁移,前面的学习影响了后面的学习。
负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
重组或重构等。
18.德育教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
P313
(一)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它是学校德育中运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实际锻炼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的方法。
(1)坚持严格的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3)情感陶冶法:
通过创设和利用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9.学习策略的概念: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P200
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认知策略:
是进行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能,它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包括
(1)复述策略:
运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2)精加工策略:
记忆法;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
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
对自己学习策略的一种认知,评价。
包括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一种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包括
(1)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努力和心境管理;
(4)社会资源利用。
20.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人际发展特点。
P217
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强烈关注自己的高矮胖瘦、着装等。
2.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及在同班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
3.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情感的过分关注上,他们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
人际发展特点:
1.与同伴关系的变化特点:
中学生阶段的同伴关系跟以前相比,变成了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沟通关系。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父母在初中生心中的榜样形象开始瓦解,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信赖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随着中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渐以独立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与老师的关系。
学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师,他们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
21.教学原则(手段):
直观、启发、循序渐进、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P107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包括: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相结合起来。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补充有教育意义的资料、事例和影像(4)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P337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包括两个方面:
(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
(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和研究。
一般四种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4.调查访问。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设优良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2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3.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4)建立学生档案
(5)组织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3.学科中心课程论。
P76
学科中心课程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4.人格的概念和特征。
P237
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整体性,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具有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
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人格的反映。
3、独特性,反映一个人在人格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指人格是社会的人所持有的
25.影响人(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P30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还有专门承担责任的教师。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具有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26.教学评价:
诊断、形成、总结性。
P124
1、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2、形成性评价:
又称过程评价,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
(例如课堂口头提问、阶段性考试。
周测、月考)。
3、总结性评价:
又称终结性评价,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27.思维定势(心理定势)的作用。
P169
心理定势指的是人们接受了一个刺激物或刺激信号以后,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既有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28.德育过程的含义、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P307
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4)既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又是统一的连贯的。
29.遗忘的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
P164
(1)增强学生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
(3)合理地组织复习。
复习要及时;
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复习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30.教师的成长历程:
3大阶段。
P353
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学生的成绩上。
3、关注学生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31.3种记忆的含义和关系。
P161
瞬时记忆,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信息保持0.25~2秒,存储信息无限大。
短时记忆,瞬时记忆中被注意到的信息,不超过1分钟。
长时记忆,由短时记忆加工重复的信息,超过1分子以上,存储信息无限大。
关系: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他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
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为短时记忆。
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会转为长时记忆。
3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P187
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从高到低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3.知觉的概念和特征。
P155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4.注意的概念和种类。
P157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而离开其他事物。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3、随意后注意
35.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P190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最佳动机水平下,学习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一般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水平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荡学习活动难度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
36.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P23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
3.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37.美育的概念、中学教育的美育要求。
P48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懂得生活并具有高尚情趣的人。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就是使其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优与劣的能力,能够评价美、欣赏美,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38.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和能力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
P101
1、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认识的领导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
39.中学生的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P244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
40.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水平。
P286
前习俗水平(0~9)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
(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凡是权威人物赞许好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以他人的道德水平为标准。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0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