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981416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37KB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生意人走南闯北,起早贪黑地忙于“买卖”,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虽说他们的收入可以供子女上学,但他们却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不当。
诚然,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家庭教育等等,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或失败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校教育的顺利实现乃至一生的发展。
关于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有的研究者提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
反之,儿童就更多地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情绪不稳定等特征。
”“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的一生成长中,都具有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等重要观点;
张红的结论是: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有的父母把教育子女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地创造条件促进子女个性的发展;
而有的父母因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或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这都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的学生自然是来源于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家庭教育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学习基础十分薄弱、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把他们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的人才,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每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基于这一想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来探讨对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对策。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初一新生约800名,现有学生1640名。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这些学生家长当中,只有7%的家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1%的家长高中毕业,而有72%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
外籍流动人口和乡村进城打工者约占28%;
父母离异者高达8.2%。
另外,“在城乡结合部,那里人员混杂,治安较差,孩子比较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
社区内普遍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教育设施。
卫生条件也较差,生活健康无保障。
科尔曼和布彻•卡森1984年报告过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榜样,即不充裕的家庭、动荡不安的家庭、反社会的家庭、虐待性家庭和解体家庭,而且由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及这个群体所从事职业和居住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多误区。
(一)溺爱娇宠型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子女重养轻教、千依百顺、呵护纵容、娇宠倍加,长此以往,结果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乱发脾气、行为放肆、我行我素。
在同学面前以自我为中心、傲慢、不善于交流,缺少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一旦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时,就会受到同学的冷落和嘲笑,这使他们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有的会叫家长来学校迁就,大吵大闹;
有的甚至会离家出走。
(二)专制粗暴型这类家庭的父母一般文化层次较低,但自己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较为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且期望值过高,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
家长常按自己的意愿干涉孩子的行为,简单粗暴、苛刻要求、强调服从,稍有不从便严厉叱责,以“打”代“教”。
久而久之,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形成消极被动、顽固而冷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事事与家长对峙。
(三)放任自流型这类家庭的父母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供给他们上学的钱,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在道德观念、文化修养及行为习惯方面都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认为“知识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更有甚者,整天忙于自己的生意,对子女的学业情况不闻不问,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也参与到自己的“捞钱”活动当中;
有的家长则忙于频繁的社交、无休止的娱乐,把孩子的学习、教育放在一边,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于自己在家庭的娱乐活动使孩子没有学习的场所。
由于父母的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僻、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攻击性、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正是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逐步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功利、自私、虚伪型这类家庭虽然关心孩子的教育,但重智轻德。
有些家长急功近利,直接表现为只关心孩子考试的分数和排列名次,购买很多的有关升学的辅导材料,命令孩子拼命地做参考资料;
当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时,便不惜重金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以期立竿见影;
不管孩子的兴趣、特长,强迫孩子每天背一首唐诗、进绘画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等,希望一举成名,“有时到了残酷的地步,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家长把自己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自私、非诚信带到家庭,输送给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别那么傻,不要把家中的资料带到学校去,要不,你的成绩就比不过别人了”,“不能太老实,要随波逐流”,总是要孩子“逢人宜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等等。
长此以往,致使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自私自利、不诚实的思想和心理。
三、学校教育对策探讨
面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自然我们应当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形成。
但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因此,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探讨对这些学生的学校教育对策是一项急不我待的任务。
经过几年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师积极领衔组织的“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获得整合效应。
(一)提高认识、正确归因
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师的艰辛努力常常得不到满意的回报,加之学生违犯校规校纪现象比较普遍,致使他们容易产生教育教学“应激反应和职业倦怠”。
我们经常听到同事抱怨到“这样的学生没法教了,这样的家长太难缠了”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强烈信号。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教师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应激情境中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对所做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事实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
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虽然学生的来源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的是适合这些学生的施教方法。
广大教师首先应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教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学困生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发掘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他们增强信心,通过刻苦努力逐步提高。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做正面归因。
韦纳(B•Weiner)将归因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个体对自己成就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正确的归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获得成功促进学习动机。
如果学生将其成功归因于自我的努力因素,一般就可以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
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低,就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增加他们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对失败做出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防止其无助行为的产生。
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因人因事因时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期望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有成为胜利者的潜能;
老师要乐于与各类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
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寄予恰当的期望并随时调整,使期望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将期望目标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基础上;
要让每个学生明确,无论什么时候老师都对他们寄托了无限期望,并会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期望目标;
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感到成功的喜悦;
要为学生“修梯搭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并不断鼓励学生,指点成功之路;
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传送给所有学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暗示信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清楚学习任务,树立远大理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不断追求成功的环境氛围。
(三)成立家长学校
人们常说: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认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
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除了开好正常的家长会外,我们尝试成立“家长学校”。
1、学校组织举办各种科学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让家长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并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
2、在家长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家庭教育研究性活动,如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家庭教育讨论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提出问题、实例,由教师或教育专家担任主持人,组织家长进行分析、辩论、阐述观点,在温暖、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持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在良好的互动中获得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信息。
3、定期在家长学校中组织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学校要找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为代表交流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从另一个侧面来批判简单粗暴等错误的教育观,使家长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
4、在家长学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搜集整理家庭教育经验,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对策,配合“问题家庭”制定、改进教育方式。
(四)积极动员、组织社区力量,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定期举办由派出所所长、社区居委会主任、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等参加的“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会。
通过定期工作例会进行协调磋商,切实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定期走访,及时通报学校重要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明确具体共建责任。
社区应积极参与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主动关心学校的德育阵地建设。
在学校共建一个有较高质量的宣传阵地,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公民道德规范宣传到学校班级、学生个人。
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和特色,适时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形成社区促进青少年培养,青少年服务社区的互动局面。
分享:
喜欢
赠金笔
阅读┊评论┊收藏┊转载┊喜欢▼┊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博论坛
前一篇:
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后一篇:
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管理手册
评论重要提示:
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做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
发评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 结合部 学校 学生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