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的两种途径看关羽形象的形成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67871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11KB
从传播的两种途径看关羽形象的形成文档格式.docx
《从传播的两种途径看关羽形象的形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播的两种途径看关羽形象的形成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传播内容会受到多方面影响而造成其变异,这其中信息除了受非故意的噪音影响而发生改变,也会因为传播者各种的利益和需要而发生改变。
本文以文学中的历史形象——关羽为例,简要分析历史人物形象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各方面的影响而使信息产生的变异,从社会传播途径和文学传播途径两个方面看关羽多重形象的形成,并探讨传播中各方面力量的对比。
关羽生前的爵位为亭侯,但在其死后,先后受封公、君、王、神、圣等称号。
关羽这一形象在民众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及至今天他已经演变为多个行业的祖师,而“关二爷”这一称呼也成为忠义的化身为人们所膜拜,关羽的形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完美无暇的神。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根据《三国志》中的描写,关羽虽然是出色的武将,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刚愎自用且易入陷阱。
《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全文只有九百字,连他出生于何年何月,家世怎样都没有任何记录。
不过《三国志》里详尽地记录了关羽的荆州之战。
这次战役也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讲的大意失荆州。
经历了几乎完美的前半生武将生涯,最后却饮恨收场。
所以当时的人认为他死后应是满怀怨气的,这也是关羽死后在民间最早形象“厉鬼”的来历。
换句话说,现实中的关羽、《三国志》中所描写的关羽、及早期民间的关羽形象与我们现今所接触到的关羽形象有很大区别,这些差别是怎么造成的,在传播中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力量又是什么呢?
在关羽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政府、宗教、民众都有自己心中所期待、希望或想象中的关羽形象,而他们也是传播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参与者大多希望自己心目中的关羽形象能被社会中其他阶层的人所认可,因此在传播中采用种种方法对他人施加影响,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政府希望强化关羽正义、武艺高强的形象来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宗教和学派希望通过关羽名义上的加入来增强人民的认同感;
而民众则希望看到同是草根阶级出身的关羽能在后世保持其光辉形象。
在这些情况的综合影响下,各种不同阶级对关羽形象的影响开始改变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使其形象按照力量较强的一方所希望的轨迹演变。
二、社会传播途径对关羽形象的影响
(一)国家政权因素
在大多数时候,传播是受到国家控制的,现在的政府和国家都会以各种论坛、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主动提供消息,引导媒介进行报道,从而控制舆论的走向。
这种控制传播的方式除了让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更透明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
在中国的历史上,帝王就是政权的代表,帝王的一纸诏书就可以让全国各级行政单位行动起来,这其中就包括对传播的控制,帝王本人就处在传播者的位置。
各朝各代的帝王对关羽形象的态度无外乎三种:
贬低、中庸、赞赏。
中庸态度对关羽的评价是不褒不贬,因而基本上不会对传播施加影响,其它两种态度则对后世关羽形象的改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家政权对关羽形象的正面宣传对其形象的“神化”起了不小的作用。
表1是各朝各代帝王给关羽谥封的爵位及神位:
朝代
帝王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
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关羽死后有一段时间的沉寂,从唐朝才开始进入庙堂与张飞一起作为武圣姜尚的护法,之后从北宋开始各朝各代的帝王几乎都给关羽加官进爵,使关羽从一个普通武将成为了一个神。
从表1中的内容来看,北宋的帝王宋徽宗四次为关羽封王。
北宋孱弱,宋徽宗和宋钦宗先后成为金的俘虏,所以北宋非常需要忠君爱国同时能抵御外敌的典型形象。
在三国历史中忠心于刘备又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为“万人之敌”的关羽在北宋的统治者看来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宋徽宗也因此不断拔高关羽的形象。
这种对关羽形象的传播可以说是出于稳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希望借助加强关羽的武艺高强的形象来刺激国中男儿习武,从而产生强大武将以抵御外敌。
在谥封关羽的帝王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处在国力强盛的朝代,他们谥封关羽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国民尚武抵御外敌,但也一定是与巩固其政权有关系的。
以清朝为例,谥封关羽就有与汉文化相融,强化其统治根基的目的。
满人入关前吸取了元朝的经验,认为统治汉人最好的方法是让满人融入的汉人的文化生活之中,让汉人按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生活而不是过分地改变其生活习俗。
《三国演义》在此时已经成书并经历了百余载的传播过程,在汉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书中形象以关羽与诸葛亮之名最盛,而关羽的武圣地位又与满人的尚武习俗暗合,关羽顺利成章地成为了满人在汉人中寻求共同点的踏脚石。
所说满清对关羽的推崇也是与他们的政治需要有关的。
在贬低关羽的帝王中,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是宋朝开国帝王赵匡胤和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
其中赵匡胤曾把关羽赶出中国第一任武圣姜尚的庙堂,而朱元璋则废去了宋徽宗授予关羽的义勇武安王封号。
赵匡胤是以“君权神授”的名义被下属黄袍加身成为皇帝的,而关羽的所侍奉的君主刘备不符合“君权神授”的条件,如果供奉关羽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任何人都可以挑战君主的权威,因此,赵匡胤理所当然地将关羽从神坛上赶了下来。
而朱元璋贬低关羽的原因却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
朱元璋原为草根阶层,与关羽相似,因此很了解底层民众拜关羽崇尚武力的后果。
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朱元璋撤去了关羽的封号以表示不鼓励民间练武。
换句话说,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以期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关羽的英武形象被削弱,而关羽此时也就成为了稳定政权的牺牲品。
但事实证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强大优势传播力量,民众的感情天平更倾向于刘备、关羽、张飞,因此虽然两位帝王对关羽的贬低在当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后世逐渐沦为末流。
帝王作为传播者拥有传播者所具有的属性,有其传播目的,有其作为传播者的任务,也会受到作用于传播者身上的因素的影响等。
传播者传播消息的目的大致有三种:
交流信息、寻求一致、情感需要。
在历代君主对关羽形象的干涉中,可以看到作为传播者在受者中寻求一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特点。
所有这些对关羽或褒或贬的君主都会收集不少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且通过这种信息对关羽的形象进行加工,将加工后的关羽形象传播出去后再将信息反馈收集起来进行再处理。
以宋徽宗为例,四次谥封时间跨度长达23年,其中宋徽宗自己的帝王生活可以说一波三折,每次波折都会让其感觉到国力孱弱的弊病同时了解到强国的重要性(收集信息),于是不断给关羽封王(加工信息),国力依然孱弱(信息反馈),继续给关羽封王(对信息反馈进行再处理),在金兵攻破首都之前宋徽宗曾三次谥封关羽。
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在贬低关羽的两位帝王中,个体因素是影响传播者主要因素,这两位帝王都因为自己的某些经历而害怕关羽的存在故而贬低关羽;
在赞赏关羽的帝王中,社会因素中的政治因素是影响传播者的主要因素,如清朝各帝王就是因为要巩固政权,寻求一致以融入汉人社会而谥封的关羽。
(二)宗教及儒家因素
关羽现在在佛教中的形象是护教伽蓝,不过关羽最初在佛教中的形象却并不是这样的。
在关羽的丧身之地荆州,他一开始是以“厉鬼”的形象存在的。
在当地的观念里,鬼神是有善恶之分的,生前得善终的变成神,冤屈不得善终的则化作厉鬼。
关羽北伐时功亏一篑,惨死敌手,死后当然变成满腔怨怒的厉鬼。
几件巧合的历史事件,更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关羽的头颅被送到身在洛阳的曹操手中后,曹操当月就死去了;
而曾装病迷惑关羽的吕蒙则一病不起,不久也一命呜呼。
关羽生前威震华夏,死后似乎也威力无边。
所以最初民间供奉的关羽形象,充满了阴森的厉鬼气息。
厉鬼的形象直到关羽死后300多年才得以完全改变。
关羽因为其出身于普通民众,在民众中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需要得到民众认同的宗教来说无疑是较好的传播典型,但如果关羽仅仅是名厉鬼,宗教是无法利用来传道的,所以佛教必须改变关羽的这种形象。
公元591年,隋朝刚刚统一了天下,一个和尚来到荆州北部埋葬关羽尸身的玉泉山,他就是佛教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寺庙弘法,顺道拜望山下的关羽陵墓。
可在玉泉山顶建寺弘法并不容易,因为山顶是一片积水深潭,施工异常困难。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外来的宗教要想传播其教义就必须得到认同,也就是要获得传播学中受者的认同感,可是异域色彩浓烈的经文与佛像对当地百姓来说很陌生。
智者需要与民众寻求一致,这种一致显然不是凭借外来的经文和形象就能轻松做到的,借助一些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成为了最好的办法。
于是他想到了利用关羽的形象来帮助其传教。
大师本人出生于荆州地区,了解民众对于厉鬼关羽的敬畏之情。
这种背景下,当地出现了一种传说:
正在大师不知如何“渡”当地民众,使他们在佛祖光辉下生活时,关羽不请自来,但他对370多年前自己的惨死怨恨难消,不愿意出手帮忙。
面对关羽冤魂喊着还他的头,智者大师一番点化切中要害:
你生前斩杀了许多人,头谁来还呢?
于是关羽大彻大悟,自愿放弃厉鬼身份,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神,当然也同意献上玉泉山给智者建庙。
唐朝的一块碑文上讲,关羽显圣带领兵将劈开高山,填满深潭,运来木材,在七天七夜内建起了玉泉寺。
这个关羽“玉泉显圣”的故事,后来还被作为信史写进中国的佛教典籍《佛祖统纪》。
这个故事成功地借助本地鬼神来传播佛教,另一方面,也彻底化解了关羽惨死的厉鬼气息。
经过天台宗佛教改造之后,关羽由原来的厉鬼第一次作为正神的形象进入佛教殿堂,至今中国许多佛寺中,仍然供奉关公为护法神。
后来,佛教在其经典中又加入了关羽的新故事。
在唐朝,也就是“玉泉显圣”之后,关羽第一次进入了国家祭祀的行列,与张飞一起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武圣姜尚的护法,这应该不是巧合。
此时看重关羽的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儒家。
儒家崇文,但是在国家战争的时候儒家是不是就无法进行更好的传播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儒家学者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在战争时也可以进行利用的形象以更好地传播儒家的思想。
从前的中国只有一位圣人——文圣人孔子,在唐朝中期时才增加了另一位圣人——武圣人姜尚。
越是征战频繁,武圣姜尚的地位也就越高,安史之乱前夕,姜太公的地位已经接近孔子,在祭祀仪制上也仿照孔子的规格。
古代祭祀圣人时一定要有人陪祀,如孔子就有他的学生子路、子夏、子贡等陪祀。
在祭祀姜尚的时候,陪祀的是一些古代名将,其中就有就有大名鼎鼎的关羽。
获得同等待遇的,还有他的义弟张飞和他的对手周瑜。
关羽既勇猛善战,又有佛教护法的神力,完全符合勇将楷模的标准,而“忠义”的品质更是符合儒家精神理念的要求,因此,关羽的形象在儒家思想里又得到重塑,关羽因其“忠义”而得到儒家的厚爱,又因儒家的传播而成了仁义忠信的代表,几乎成了道德上的完人。
在中国,佛教和儒家思想都有很崇高的地位,从后世小说《西游记》以及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就可见一斑,关羽作为正面的神的形象进入这两大系统,其地位自然又更为重要了。
(三)民众因素
民众在传播链中,更多的时候在一开始只是受者,而他们接受信息后,往往又会成为力量强大的传播者,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将接受的信息进行再次传播,从而改变最初传播的信息的内容。
受者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有其特定的心理反映,其中就有选择性心理。
信息的结构,也就是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包括信息的刺激强度、对比度、重复频率和新鲜度等都会跟受众带来不同的感觉。
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大的信息,总是先获得人们的注意。
民众在听三国故事的时候,会根据与自己相似的人物的命运为基准做出情感的倾向。
民众多是贫苦者,换现在的话说就是草根阶级,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出身相似,民众的情感在更多时候是偏向于刘关张三人的。
这时候就出现了受者的主观因素是否与内容信息一致而让受者进行选择性信息接受的情况:
当三人获得成功的时候,民众相信这种成功,而且更用心地去记住、理解;
当三人被击败的时候,民众抵触这种失败,相信一定有某种客观原因造成其失败。
对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民众抱着与刘关张三人相反的看法也是出于此种原因。
在经过信息的筛选以后,民众更愿意认同的是一世英明最后大意失荆州的关羽。
民众的传播往往与俗文学紧密相关,其对信息的影响更多地是表现在其对传播的心理接收机制上,正因为考虑到民众的心理接受机制,面向民众的俗文学才会按民众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按民众所希望的方向来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详细叙述。
三、文学传播途径对关羽形象的影响
(一)史书中的关羽
史书《三国志》主要叙述了关羽生涯中几件比较重要的事件:
与先主刘备亲如兄弟、刘备占徐州关羽守下邳、投降曹操、向曹操求美人后被曹操夺走、斩颜良、别曹操寻访刘备、刘备失去新野后关羽在夏口接应刘备、平荆南、不服马超封将军、刮骨疗伤、樊城之战和荆州之战。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是: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在唐诗中有《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
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
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
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在北宋史书《资治通鉴》中,关羽的形象与《三国志》的描写没有太大出入。
史书中的关羽形象相对而言应该是更为接近真实的关羽形象的。
史书中的描写虽然不一定最为人所熟知,传播范围也不是很广,但正是史书的描写,让后人从中提取出了可以发挥出丰富精彩故事的内容,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及其他民间流传的故事编撰而成的。
史书可以说是关羽形象之源,因此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优势传播力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三国演义》是俗文学的一种,但因其对关羽形象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单独提出来进行分析。
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不仅包括了《三国志》中描写关羽的所有事件,而且还根据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改编或编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有:
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公斩车胄、土山约三事、救白马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华容道义释曹操、关公战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及玉泉山显圣。
不难发现,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到被人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关羽的形象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些有利于塑造关羽光辉形象的事件被夸大,如关羽刘备亲如兄弟变为了桃园三结义、斩颜良变为了斩颜良诛文丑;
一些只记录结果没有过程的事件被追加了过程,如平荆南战中追加了关公战黄忠;
一些不利于关羽光辉形象的被修改,如投降曹操其实仅仅因为兵败被俘改为堂皇的土山约三事。
关羽的形象因为以上这些变动由一个相对并不十分出众的人变为一个十足的大英雄及道德上的完人。
在所有影响到关羽形象的传播力量当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突出的优势传播力量。
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关羽形象,正是罗贯中的代表作《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可见优势传播力量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传播中的优势力量,很大一个原因是它能够很好地被民众所接受,相比《三国志》的艰深难懂,《三国演义》的语言通俗生动了许多,而民间说书人显然也更钟情于这部小说,因为有了《三国演义》就不需要按照《三国志》里残缺不全的信息去推测乃至虚构事情的情节,所以《三国演义》成为了民众在传播关羽形象时的重要依据。
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处,罗贯中就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伎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明代一段有关罗贯中的记载写道: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在元朝的统治下是难有作为的,元朝是汉人生活最黑暗的一个朝代,一般的读书人都只能够通过各种俗文学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或展现自己的才华。
作为当时社会最底层一员的罗贯中常接触的也只能是市井细民。
还没有开始写编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在当时是一个信息的受者,同时又是一个普通的民众传播者。
作为受众,罗贯中了会拥有受者心理属性的遵从性心理,因此他所能接受到的是市井细民对于刘关张的情感倾向。
除了《三国志》外,罗贯中正是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戏曲和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关羽完美形象的,这也注定了《三国演义》的褒蜀贬魏的基调。
元朝时候的关羽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尤其特殊,民众希望摆脱元朝的统治,当然希望有一位圣人能救万民于水火,但真实的圣人、神仙是不存在,那么民众只好虚构一位。
此时的关羽经过佛教的点化和北宋的谥封,成为了民间大肆崇拜的形象,罗贯中更是利用民间的故事和民众的崇拜心理创造出了完美的关羽形象,完成了他作为一个传播者与受者之间寻求一致的追求。
他非常聪明地把关羽生前一些不被人接受的失败巧妙地改写,如关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失荆州加了大意两字,而在投降曹操这件事上又巧妙地杜撰了“土山约三事”和“千里走单骑”来褒赞关羽的忠义。
如此一来关羽的形象成为了最容易为民众所接受的完美形象。
(三)其他俗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影响
俗文学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它们往往传播范围广,被受众接受的程度高,传播效果较好。
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有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传播起着重大的作用。
现今有据可查的元杂剧中与关羽有关剧目分别是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无名氏的《关大王月夜斩貂禅》。
在从明朝到现今的戏曲当中,除了元杂剧当中的剧目以及《三国演义》当中的所叙述的关羽外,还出现了一出《关公与貂禅》与元杂剧中的《关大王月夜斩貂禅》略有出入。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
临破,又屡启于公。
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意思是关羽请求纳杜氏为妻,曹操怀疑杜氏是个美女,到城破以后,曹操见到了杜氏,一见之下自己收了当妻子。
从《三国志》的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关羽曾经向曹操要过一个美女做妻。
到了元朝,有人写了一出杂剧《关大王月夜斩貂禅》,说的是关羽正在读春秋,看到讲的都是红颜祸国的故事,正在这时碰到了仰慕关羽的貂禅,关羽看见这个美丽女子提刀就把她斩了。
这时候这个美女由《三国志》的杜氏变成了貂禅。
通过分析可知民众更能接受一个怒斩貂禅的关羽而不是一个“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的关羽。
到了明朝,这一出剧又变为了《关公与貂禅》,虽然这一次貂禅还是死了,不过关羽体谅她为连环计献身,最后是倚在墙边的大刀滑落斩了貂禅,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关羽准备斩的是貂禅的影子,不小心误杀貂禅。
说明到了明朝,说书人认为这样一个关羽比元朝版本的关羽更得人心。
有了之前多种力量对关羽形象的传播进行影响,今天,关羽的形象已经丰富而多元,对于关羽形象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大部分学者通过通读历史材料,包括《三国志》、及与《三国志》同期的史书还原了历史上原来的关羽。
相当一部分民众因为喜欢《三国演义》的精彩,宁愿相信那就是历史,认为关羽是完美的武将形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将其供奉起来,如香港和台湾的警察。
在宗教上关羽直到现在还是佛教的护教伽蓝,而关帝庙依旧是在中国大陆个人神明庙宇中最多的。
国家方面已经不再把关羽作为一个神的形象,更多的是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文化交于学者研究。
这些形象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在的热烈讨论反映出来。
现今也有不少描写三国的俗文学作品,包括网络小说及漫画作品等,它们都以如今特有的方式表达描述着关羽,或许数十年后,关羽的形象跟今天相比又是大不相同了。
致谢
曾庆雨教授是此次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在整个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从选题到写作直至成稿,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毕业论文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
在指导我写作毕业论文的同时,曾老师也对我的愚钝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耐心。
在此,谨向曾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要对在我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阅读拙作的答辩组老师说声谢谢!
谢谢大家用宝贵的时间来帮助我,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参考文献:
[1]陈寿著,王静芝译.白话三国志[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8
[2]朱大渭.武将群中独一人——关羽人神辨析.[C/OL].
[3]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单晓红.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M].云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黄钧,龙华等校注.全唐诗[M].湖南:
岳麓书社,1998:
卷248-10
[6]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M].上海:
三联书店,2004
[7]施永宁.晋魂[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ThecauseofformationaboutGuanYu’simagefromthetwoavenueoftransmission
Liuhong
SupervisorProfessorZenqingyu
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TheSchoolofHumanCulture
Abstract:
ThisarticlelooksbackthechangeofGuanYu’simage,pointoutthekindsofpowerwhicheffectGuanYu’simagefromtheprocess,analyzingthecauseofformationaboutGuanYu’sdifferentimagesfromthewayofsocietyandliterature,thenfiguresoutwhatpowerwillmaketheinformationchangesintransmission.
Keywords:
GuanYu;
transmission;
as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 途径 看关羽 形象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