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电子备课《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6449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5.62KB
校本电子备课《茶》文档格式.docx
《校本电子备课《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电子备课《茶》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据考证,古代史料中指茶的名称很多,有荼、荈、诧、蔎、选、茗、槚、瓜芦等。
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尔雅》中记有:
“槚,苦荼”。
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
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中首次出现“茶”字,唐代中期陆羽《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
作为历史的总结,陆羽《茶经》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从茶字的读音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
四、点拨释疑
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
巴蜀是中国古代一个广泛的地域,是指现在的四川、湖北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
唐陆羽《茶经》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这些历史的记载,都说明了巴蜀地区从茶的发现、利用、饮用、茶市到贡茶,发展时期之早是史无前便的,巴蜀的茶业发展对整个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作业设计:
介绍一下中国的茶的渊源。
板书设计:
第1课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二)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茶的发现与利用
(四)“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五)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
教学反思:
茶文化的精神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是学生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茶文化的内涵:
1、茶文化广义上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2、狭义上则专指其精神文化的内容,即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
2、广泛性:
茶文化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人民大众的饮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
3、民族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
从世界的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茶饮的统一性下,都表现出了民族性的区别。
4、区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及地理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5、传承性:
茶文化的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
1、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
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2、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
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
“道”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也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3、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
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小组交流一下中国的茶文化,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2课茶文化的精神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圣陆羽
3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的生平事迹以及品格特征对后世的影响。
向学生介绍陆羽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入新课。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中秋节的第二天,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发现一个哭泣的婴儿,于是将他带回了寺院。
智积以《周易》为可怜的孩子占了一卦,卦曰: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即鸿雁渐渐降落在地上的意思,于是给他取姓为“陆”,取名为“羽”,又以“鸿渐”为他的字。
陆羽与《茶经》
(一)陆羽的故事
1、积公本想让他剃度皈依,可是他感兴趣的是儒学,后来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
小陆羽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角。
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三篇。
2、天宝五年(746)春天,竟陵郡给新任太守洗尘,特聘陆羽为“伶正之师”组织演出,陆羽还亲自登台演出了参军戏,小陆羽表现出了非凡的戏剧才能与组织才能,得到了新任太守李齐物的赞赏。
不久在李太守的帮助下,陆羽前往火门山拜邹墅(邹夫子)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
3、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陆羽第一次向崔大夫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立志茶学研究,写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随后陆羽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周游考察。
4、长期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二)《茶经》及其历史功绩
1、《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
v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v二之具:
记采茶、制茶工具;
v三之造:
记茶叶的加工过程;
v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
v五之煮:
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v六之饮:
记饮茶之法;
v七之事:
历史上出现的茶事活动或传说。
v八之出:
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
v九之略:
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v十之图:
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
2、《茶经》的历史功绩
v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
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
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v“自《茶经》问世,天下益知饮茶矣。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介绍陆羽以及其《茶经》的手抄报。
陆羽生平介绍。
陆羽和《茶经》
茶的种类
4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种类。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名茶的产地。
认识和区分不同茶的种类。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_____茶的种类:
1、绿茶:
A、 绿茶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XX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B、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
茶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
绿茶特点:
C、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
从中医理论上讲:
绿茶属于寒性,不适合胃寒的人饮用。
由于不经发酵,且经杀青后在加工,所以其中的茶多酚保留量很大,维生素群的保留的比较好。
也因为如此其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最好
2、红茶:
A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B茶色乌黑雪亮。
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
红茶:
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制成的茶。
因其叶片及汤呈红色,故名。
C中国著名的红茶有:
安微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D红茶特点:
红茶是选择适制红茶的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由于经过发酵,多酚类转化多,因此其对人体肠胃刺激较小。
中医理论上属于温性,更适合胃寒的人饮用。
也由于其刺激性小,因此,其对心脏更有益。
其形成的大量茶黄素是一种强力降血脂物质,它能防止血管中形成脂类沉积物,从而可预防冠心病或中风,所以对预防心血管意外,红茶比绿茶更胜一筹。
芳香成分更丰富,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也就更多类。
3、黑茶:
A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云南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
B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
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
黑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
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可能是乌龙茶。
4、黄茶:
A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分“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北港毛尖;
鹿苑毛尖;
霍山黄芽;
沩江白毛尖;
温州黄汤;
皖西黄大茶;
广东大叶青;
海马宫茶。
B黄茶的功效与作用: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而温州黄汤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温州黄汤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5白茶:
A白茶是中国的特产,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
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白茶:
白茶是一种不经发酵,亦不经揉捻的茶。
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仙白、山白等类,故名白茶。
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特点是遍披白色茸毛,并带银色花泽,汤色略黄而滋味甜醇。
主要产地在福建福鼎县和政和县。
6花茶
又名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中国北方人喜爱。
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
绿茶红茶
黑茶黄茶
白茶花茶
茶叶品质的鉴别知识
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点儿品评茶的知识。
茶叶的品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一)品茶的用具:
评茶用具主要有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天平、砂石计、网匙、茶匙、汤杯、吐茶筒和烧水壶等。
(二)评茶方法
:
1、泡茶用水
泡茶用水,PH值在5以下,用天然软水或非碳酸盐硬度的水。
2、泡茶水温
泡茶水温标准为100度。
开水沸滚过度或不到100度的开水都不能达到良好的评茶效果。
3、泡茶时间
红茶与绿茶的冲泡时间,国内外均定为5分钟。
青茶类(乌龙茶)第一泡为3分钟,第二泡为5分钟
。
4、茶与水的用量
为了正确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的优次或好坏,用茶与用水量必须一致,国际上审评红、绿茶一般采用3克茶叶用150毫升水冲泡,茶水比例为1:
50。
审评青茶类(乌龙茶),由于要求着重香味、并重视耐泡次数,其用茶量为5克,用水为110毫升,茶水比例约为1:
22。
紧压茶中的饼茶的审评茶水比例与红、绿茶相同。
(三)茶叶审评:
茶叶品质的鉴定主要是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和大脑来综合分析判断的。
进行茶叶审评,主要是从干评(外形审评)和湿评(内质审评)两个方面。
A、干评
主要是从茶叶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
1、条索:
指各类茶叶的外形规格,如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2、整碎:
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叶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叶整体感觉。
3、净度:
主要是指茶叶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和毛衣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含量的多少。
4、色泽:
茶叶外形的色泽主要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来看。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叶呈暗灰色。
B、湿评
1、香气: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
热嗅主要是闻香气中有没有异味(烟、焦、酸、馊、霉);
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
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2、汤色:
主要评比茶汤本身的正常色(性质、深浅)和茶汤的亮度(明暗、清浊)。
正常色是指茶汤应具有各类茶的汤色,如绿茶的汤色应为绿汤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红茶的汤色应为红色,红艳而明亮。
青茶的汤色则为橙黄明亮;
黄茶的汤色应为黄而明亮;
白茶的汤色是浅黄而明亮;
黑茶的汤色为深褐色,明亮。
亮度是指茶汤明暗的程度。
因为茶汤中的化学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容易发生变化,使茶汤变深、变浑,所以有时会把看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完成。
3、滋味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度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级次。
4、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
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叶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是通过上述的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来综合观察评定的,仅茶叶的某一项因子或某几项因子是不能正确反映茶叶品质的。
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品评茶叶的方法。
茶叶品质的鉴别知识
品茶用具
品茶方法
教学反思
饮茶方法
的演变
6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饮茶方法的演变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几种饮茶的方式。
饮茶方法的演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
你了解哪些饮茶的方法呢?
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
一、烹茶(唐代)
烹茶即煮茶。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三、点茶(宋代)
到了宋代,烹茶法已被淘汰,盛行点茶法。
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
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沫(称之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为佳。
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煮,也不添加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点茶法从宋代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四、泡茶(明代)
五、罐装茶(今后)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茶叶产品的饮用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追求快速、简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茶叶产品及饮茶方式,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罐装茶饮料等新产品。
小组交流你所了解的饮茶方法。
饮茶方法的演变
烹茶煎茶点茶泡茶罐装茶
茶与文化
7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激发他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并持有探索的兴趣,陶情怡性,丰富审美体验。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祖国的茶文化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据《神农百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现在茶已经远远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室: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早年都有代表各地区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以幽雅著称;
广东主要与食结合;
北京有京城气派,集各地之大成,文化内涵丰富。
历史上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茶摊、茶棚等,当代又有音乐茶室、茶吧、茶轩、茶亭小站等。
•厦门的茶馆
—
很讲究内外的装潢古朴、典雅,木线条格子窗,传统的宫灯、字画、瓷瓶、古玩、显得端庄、儒雅,服务员身着唐装,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很“中国”。
师:
有许多茶馆本身就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地方,如北京的“老舍茶馆”演出京剧、杂技、相声等。
品味茶文化:
品味、欣赏
茶诗、茶联、茶谚、茶的传说……。
茶艺之本:
茶性纯正,茶主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
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
茶艺之道:
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茶谚:
1、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2、好茶一杯,不用请医家。
3、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4、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5、无茶不成仪。
小结:
从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来,茶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生活中离不开它,它有益健康又增进友谊,陶冶情操。
茶联:
1、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在幽雅的环境中煮茶论诗,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
)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茶与书同样令人陶醉,可见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一种生活需要,它实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
咏茶诗……
唐•灵一(和尚)
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诗歌中人贪恋山野自然之景,一杯香茗在手不忍离去,可见自然与茶的魅力。
茶道
8
知道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
二、新课导入
中国茶道: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沏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电子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