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55289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8.42KB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兼具南北方气候特点,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有着开展名优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特殊优势。
区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28种,是全国最大的黄金消费基地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基地。
建材、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海洋资源是本区的特殊优势所在,有海岸线约3000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约2000公里,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渔业产量、原盐产量、地下卤水储量和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均居全国第一位,有着建立深水大港的独特优势,也是开展核电的理想区域。
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有的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热点。
〔二〕经济技术根底。
3.具有较好的产业根底。
农业:
本区是全国重要的油料、水果、蔬菜和海产品等高效农产品消费加工基地。
2002年农业增加值621亿元,占全省的44.7%。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全省100家省级龙头企业,半岛地区占了61家,其中8家进入了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全省农产品加工出口前30位的企业几乎全部在这一地区。
工业:
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2亿元,占全省的72%;
利税总额825亿元,占全省的70.9%。
已形成了能源、电子、机械、纺织、冶金、食品、化工、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涌现出海尔、青啤、海信、澳柯玛、山东电力、浪潮、齐鲁石化、潍坊海化、新华制药、晨鸣、华泰纸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全省20个国家著名商标和出口100强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半岛地区。
效劳业:
港口口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技术、科技教育、金融保险和旅游等传统和新兴效劳业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4.城市体系比较完善。
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跻身于全国6大城市群行列,全省48个城市,有30个在半岛地区,已形成3个特大型城市,3个大城市,24个中小城市。
5.园区经济层次较高。
区内拥有7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占全省的75%;
其中,15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在半岛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民营经济园区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
2002年,国家和省两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94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1.2%,占区内消费总值的8.9%;
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占全区的33.8%;
出口总额59.4亿美元,占全区的32%。
在2002年12.4%的消费总值增幅中,有4个百分点是由园区经济拉动的,成为全区经济开展的重要推动力。
6.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全省高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机构、设施和人才都主要集中在半岛地区,劳动者素质较高。
〔三〕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期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对于半岛地区来说都孕育着新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
一是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政治经济开展的主要趋势,这不仅可以为本区的开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本区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二是我国与港、澳和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形成,将为本区经济走向世界、获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提供区域平台。
三是国际间产业转移加速,我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进展战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度,特别是韩国和日本,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向中国转移的意向。
这对占尽天时地利的半岛地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
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本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可利用已抢占的先机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以更快、更好地开展自己。
同时,国家已把利用国外产业转移机遇建立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选择,这对已形成较好制造业根底的半岛地区极为有利。
2.挑战。
在充分认识有利条件的同时,对面临的挑战也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半岛地区假设仅以单个城市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很难与一些国家集团相抗衡。
二是经济国际化趋势和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在为本区提供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机遇的同时,由于关税保护的不断减弱,也将使区内一些弱势产业和汽车等新兴产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是国内区域经济交融步伐加快,区内城市以往形成的对一些单一城市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东半岛、福建沿海等经济板块的形成与开展,对半岛地区的迅速崛起构成了新的竞争压力。
3.制约因素。
半岛地区自身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开展的因素:
第一,半岛地区优越的开展条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开展程度、经济实力和产业根底与两个兴隆三角洲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形成全国经济强区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第二,与两个兴隆的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珠江三角洲依托港澳向内地扩散,都有着地域上的唯一性,而半岛地区邻近日韩的优势却面对着天津、大连等港口城市和东北三省的强力竞争。
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施行,更是增强了东北三省的竞争实力。
第三,港口腹地竞争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由于本区主要港口多处在半岛探入黄海的狭长部分,区内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大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直线运输间隔分别约比天津港长200公里、300公里和400公里,比连云港长100公里、200公里和300公里,加上没有直向干线铁路与陆域纵深连接,因此,约90%的货源吞吐只能靠省内支撑,腹地开拓比较困难。
第四,首位城市功能不强。
作为本区最重要城市的青岛和济南两市,人口规模〔市区非农业人口〕仅居全国的第16位和第14位,经济规模仅居全国的第10位和第18位,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淡水资源缺乏已成为本区开展的突出“瓶颈〞,这对开展钢铁、木桨造纸、化工等大进大出的临海制造业和大规模城市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六,经济环境尚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还有自然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应对。
二、思路与目的
〔一〕根本思路。
今后几十年是本区开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开展的根底条件和宏观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的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只要能牢牢把握宏观环境有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做足做好与日韩两国产业协作这篇大文章,在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城市群之间迅速崛起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经济区是完全可能的。
根本思路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五个统筹〞理念和科学开展观,突出“开放、交融、兴隆〞三大区域特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构造调整主线,搞好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大型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积极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着力形成带动全省、效劳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开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才能的经济增长极。
〔二〕指导方针。
1.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按照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总要求,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为区域开展注入活力。
2.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已形成的经济根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进步对外开放的层次和程度。
3.坚持以构造调整为主线。
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从全局性、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高度来构建经济构造框架,推动产业构造、城乡构造、所有制构造和区域经济构造全面晋级。
4.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把开展置于科技进步的根底之上,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严密结合,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5.坚持走可持续开展道路。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逐步推行绿色消费总值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可持续开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根底,推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开展。
6.坚持区域一体化方略。
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总趋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按照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开展的要求,加强统一规划,搞好资源整合,优化消费力布局,完善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进步区域整体竞争实力。
〔三〕开展目的。
1.总体目的。
围绕形成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的,突出半岛城市群建立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立两大重点,贯彻“五个统筹〞的新的开展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展,努力把本区建成环黄海经济圈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着力塑造和展现六大形象——功能完善的国际化都市群形象、繁荣兴隆的经济大区形象、活力充分统筹协调的城乡经济形象、开放交融的国际化形象、文化昌明人才荟萃的社会文明形象、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开展形象,全面提升区域开展的质量和程度。
2.详细目的。
〔1〕开展速度。
到2021年,区内消费总值到达150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到达37000元。
到2021年,区内消费总值到达3200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到达75000元,折合9000美元,比全省提早5年实现现代化和全面的小康社会。
〔2〕产业构造。
到2021年,三次产业构造调整为7:
51:
42;
到2021年调整为4:
48:
48。
〔3〕财政收入。
到2021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
到2021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
〔4〕外向型经济。
到2021年,全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到达150亿美元,年均增长14%;
出口创汇到达465亿美元,年均增长12%。
到2021年,高度开放的格局全面形成,对外开放的层次和程度臻于完善。
〔5〕园区经济。
到2021年,园区经济规模到达3000亿元,
年均增长2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到达20%,对经济增量的奉献率到达29%。
到2021年,园区经济规模到达12000亿元,比2021年年均增长15%,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到达38%,对经济增量的奉献率到达53%。
〔6〕城市化程度。
到2021年,城市化程度到达55%;
到2021年到达70%,接近中上等兴隆国家的程度。
〔7〕社会开展。
到2021年,根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开展到达全国先进程度;
到2021年,争取根本普及大学阶段教育,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开展,高度精神文明的区域特征初步显现。
〔8〕环境质量。
到2021年,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
根本解决构造性污染,区内60%的水体到达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90%的近岸海域水质到达国家Ⅰ、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到达国家Ⅲ类以上标准;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到达Ⅱ级标准,垃圾、噪音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到2021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恢复和优化,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普遍到达或优于功能区划标准,根本形成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生态环境。
三、打造两大品牌
把建立山东半岛国际化都市群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作为区域形象的标志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叫响“两大品牌〞,铸造“区域灵魂〞。
〔一〕国际化都市群品牌。
立足于已形成的经济技术根底和城市体系,依托现代化港口群和通畅便捷的陆、空交通网络,结合制造业基地建立,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城市功能,着力打造以胶东半岛“前沿三角〞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以胶济沿线为主轴、以沿黄省区为腹地的面向东北亚、面向亚太地区的国际化都市群,努力构筑产业聚集高地。
1.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功能。
从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赋存、产业特色和内在经济联络出发,临港地区要以港口经济为特色,以大开放、大经贸、外向型为主要开展方向,集中培植以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心的互相衔接的城市群落。
从长远看,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要按照统一的城市框架进展勾画,逐步形成特大型、组群式、国际化的大都市,彻底解决山东半岛城市群群龙无首的问题。
内陆地区和东营市要发挥资源富集的优势,以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为特色,以加工制造、高新技术、金融商贸和旅游等综合性开展为方向,在进一步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做大做强淄博、东营两个地级市的同时,依托重要工矿区开发、重要交通轴线、交通枢纽、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集中培植几个城镇密集区。
实行片、带、圈相结合的城市群空间布局:
胶东半岛地区以片状布局为主,形成以青岛为龙头,分别以青、烟、威三市为核心的多层嵌套、圈点带片相结合的“群峰型〞都市圈和城市经济区。
胶济沿线地区,要发挥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产业聚集作用,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向两翼展开布局,形成与胶东半岛城市体系互相衔接的带状城市群布局形态。
把沿海城市带的培育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以已经规划的青岛280公里滨海带状城市群和烟台200公里沿海经济带为根底,对沿海约3000公里海岸带的20多个港口、近20个城市进展统筹规划,形成以沿海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相连结的现代化组群式带状城市群,着力培育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充满活力活力的对外开放带,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
按照一小时通勤的要求,加紧构筑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两个互相联络、互相衔接、各具特色的都市圈。
到2021年,根本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通勤连接;
到2021年,通勤范围争取到达200公里。
2.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体系。
按照形成国际化都市群的要求,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和规模极化,努力形成城市密集、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城乡经济交融一体的经济区域。
到2021年,区内8市都要到达大城市以上规模,其中青岛、济南两市要向着超大型、国际化的方向开展,人口规模分别到达350万人和300万人;
烟台市要跨入特大型城市行列,人口规模到达150万人。
区内22个县级市,要有四分之一左右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到2021年,青岛、济南两市的人口规模要分别到达600万人和500万人,其中青岛市要争取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行列;
其它6市都要接近或超过特大型城市规模,其中烟台市要到达300万人。
22个县级市中,有四分之一左右要分别纳入青岛、济南、烟台三个超大城市的统一框架,四分之一左右进入大城市行列,其余全部到达中等城市规模。
搞好小城镇建立和功能提升,区位优越、根底条件好的重点小城镇,要努力创造条件向小城市乃至中等城市的方向开展。
3.培植区域“龙头〞城市,打造国际竞争桥头堡。
把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的位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力、可以带动半岛地区走向世界的国际城市,抢占国际化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提升全区在全球化进程与国内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战略竞争才能。
在职能分工和开展方向上,区域中心城市都要在大力开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效劳业、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根底上,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增强区域带动功能。
青岛市:
要以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确立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为目的,充分发挥北方最优良港口的优势,突出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信息产业特色,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方航运中心,成为带动全区、辐射全省、效劳沿黄省区的龙头城市。
拓宽城市开展空间,加快构建胶洲湾西海岸经济区,把即墨、胶州、胶南三个县级市纳入统一的大青岛规划体系,围绕滨海公路一线展开,形成带状组团城市。
济南市,要以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和辐射周边省区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目的,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全省最大陆路交通枢纽、产业根底好、科教机构多、党政机关集中、人才荟萃的优势,突出高新技术、冶金、机械和高层次效劳业为产业特色,努力形成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承东启西、中转传递的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
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开展战略,塑造好城市形象,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
把章丘、济阳等县市纳入统一的城市框架,搞好与泰安、莱芜、聊城、德州和滨州等周边城市的规划衔接和职能分工,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要充分重视烟台市作为沟通东北三省与东部沿海省份陆海交通联络节点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在尽快改造进步烟台港、开发建立八角港、着力增强港口功能的根底上,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产业特色,以烟大轮渡建立为契机,努力形成联结东北三省、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搞好自牟平养马岛至莱州三山岛200公里海岸带的开发建立,积极讨论把蓬莱、栖霞两个县级市纳入统一大烟台框架的可行性,加速产业集聚和城市带的形成。
其他五个地级市也都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准开展方向,突出城市特色,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形成具有较强经济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4.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
着力进步城市规划建立程度,做到经济功能与观瞻功能和生态功能相统一,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相衔接,整体规划与单体工程设计相协调,全面营造最适宜创业开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文化建立,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好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搞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保护区建立,努力塑造安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进步城市建立的文化品位,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要注重环境协调和文化内涵,充分表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搞好城市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5.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构筑便于从业、购物的一小时通勤圈。
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大城市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地铁、轻轨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形成通畅快捷的市内交通网络。
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圈之间、青岛与烟台之间和烟台与威海之间,要实行高速铁路、通勤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
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由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并逐步实现通勤铁路连接;
胶东半岛片状城市群内部县级市之间和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圈内部县级市之间的交通,应以一级以上公路为主要形式。
〔二〕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品牌。
贯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开工业化的方针,着眼于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力开展作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重要标志的现代制造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开展一批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和名牌产品,在假设干行业和区域形成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使消费才能、创新才能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着力形成以胶东半岛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创出牌子,打知名气。
1.做大做强战略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在全面开展、进步区内制造业的根底上,发挥已形成的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工程,突出做大做强食品、电子信息与家电、机械、石油与化工、根底原材料、造纸、纺织服装等7大战略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
突出抓好粮食转化、蔬菜加工、果品和海产品加工保鲜,进步加工深度,增加附加价值,努力形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和规模化、现代化的食品工业基地。
电子信息与家电:
加快开发和开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及通信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以信息家电为龙头,以高档智能化家电产品为重点,积极开发数字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产品,形成高档家电产业基地。
机械工业:
要在积极采用合资合作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式改造进步传统优势机械制造业的根底上,突出汽车、造船两大重点,重新焕发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的活力与活力。
到2021年,汽车消费才能争取到达轿车45万辆、重型车25万辆、轻型卡车70万辆,根本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型轿车制造基地、轻型卡车制造基地和面向中亚、东南亚地区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
造船才能争取到达600万载重吨,成为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
石油与化学工业:
石油工业,要在加强勘探、增加储量、努力稳定产量的根底上,抓住国家开发PL19-3油田和渤海天然气的机遇,积极配合做好油田陆上基地建立工作,努力形成烟台油气开发基地。
石油化工,依托巨型港口和成功油田、齐鲁石化、青岛大炼油等大企业、大工程,按照大型化、集约化和技术密集化的要求,形成以青岛、淄博、东营、日照为重点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海洋化工,发挥盐卤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山东海化及潍坊亚星等大型企业,形成海洋化工产业基地。
根底原材料工业:
突出钢铁和新材料两大重点,努力形成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新材料消费基地。
钢铁工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速对冶金行业的技术改造,着力开发特种钢、高强度钢、船舶用钢、汽车用钢、优质钢、薄板及深度加工产品,形成优势产品系列。
到2021年,区内钢及钢材产量要到达2000万吨左右。
新材料工业,紧跟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的新材料国际开展总趋势,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为根底,积极开发和开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特种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根底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形成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
造纸工业: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施行黄河三角洲和日照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调整优化产品构造,大力开展木浆造纸和高档纸,形成大型造纸消费基地。
到2021年,区内木浆产量争取到达3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到达500万吨。
纺织服装工业:
重塑纺织服装工业的产业优势,以品牌服装的培植和开展为龙头,以高档面料的开发为切入点,加快新型化学纤维的开发和纺织工业的改造,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高档面料,以进步染整等后处理技术为打破口,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不断进步产品档次;
支持优势企业积极采用新型纺纱、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压缩初、粗加工才能。
化学纤维,以开展各类差异化、功能化和绿色环保纤维为主,进步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服装,要突出开展西服、时装、高档针织品、休闲运动服装四大系列产品,以名牌企业为依托,采取自主开发、引进和挂靠名牌产品等形式,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2.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培植产业集群。
顺应跨国公司投资由低本钱区位转向产业集群区位的新趋势,积极推动全球化
与本地化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7大战略优势产业和产业核心企
业,大力开展专业化、本地化的中小企业,实行上下游关联性生
产企业、流通企业、效劳企业以及技术开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半岛 城市群 区域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