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00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54374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83KB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001文档格式.docx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00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001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2公斤,7点试验,3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
10月25~30日播种,每亩基本苗12万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条锈病常发区和重发区早期防治条锈病。
国家(guó
jiā)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shěndì
ng)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南部肥力较好且锈病少发、轻发地区种植。
品种审定(shěndì
国审麦2003002
品种名称:
绵阳32号(原名MS1)
四川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C49S×
杰17(杂种1代小麦)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两系杂交种,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6号早1天。
幼苗直立,叶色浅绿,分蘖力强。
穗层整齐,长锥型穗,长芒,白壳,白粒。
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较差。
亩穗数22万左右,穗粒数39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
经鉴定,中抗条锈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
品质分析,容重776克/升,蛋白质含量11.2%,湿面筋含量20.2%,沉降值24.8毫升,吸水率56.1%,面团稳定时间4.4分钟。
产量表现: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401.3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17.8%,增产极显著,19点汇总,17点增产,2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330.1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7.2%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5点增产,5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4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65.7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5%。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8公斤,7点试验,6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18%。
不育系繁殖亩产150公斤左右,制种亩产170-210公斤。
繁殖制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亲本繁殖,不育系C94S-89应迟播,在四川省绵阳地区,12月10日后播种为宜。
制种,不育系应适当早播,在四川绵阳地区制种,不育系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父本播期为11月2月前后;
父母本种植比例为2:
8-10。
不育系C49S-89不抗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应尽早用粉锈灵防治条锈病。
杂交种子的播种期比绵阳26号最佳播期晚3-5天为宜;
播种量以亩基本亩8万左右为宜;
施肥,中等以上肥力田亩施纯氮13-14公斤,N:
P:
K按1:
0.4:
0.5配合施用,80%以上作底肥;
拔节初期用矮壮素化控防倒伏,3月上旬喷施粉锈灵防治锈病。
国家品审会审定(shěndì
ng)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xiǎomà
i)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条锈病轻发地区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品种(pǐnzhǒng)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3003
川育16(原名58769-6)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30020×
8619-10)×
晋麦30
春性。
成熟期同对照绵阳26号。
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长势较旺。
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
植株较高大,株高变化幅度76-106厘米。
亩穗数21万左右,穗粒数42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
经鉴定,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容重726克/升,蛋白质含量12.7%,湿面筋含量25.3%,沉降值23.3毫升,吸水率71.4%,面团稳定时间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348.7公斤,比对照增产13.2%,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6点增产,4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
2002年区试平均亩产324.2公斤,比对照增产23.6%,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7点增产,3点减产,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36.5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8%。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0.9公斤,6点试验,5点增产,比对照品种显著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yà
odiǎn):
适宜(shì
yí
)播种期为10月下旬(xià
xú
n)~11月上旬(shà
ngxú
n),适宜播种量为亩基本苗15-18万。
拔节初期控制肥水或化控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dǎofú
),及时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汉中和安康、湖北省襄樊、河南省南阳地区中等肥力地种植。
品种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3004
作物种类:
小麦
川农10号(原名白粒3号)
四川农业大学
78-5038×
85-D.H.5015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品种绵阳26号早1天。
分蘖力强。
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粉质。
株高80厘米左右。
穗粒数34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
经鉴定,抗条锈病,高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品质分析,容重758克/升,蛋白质含量10.5%,湿面筋含量17.4%,沉降值19.8毫升,吸水率54.1%,面团稳定时间3.5分钟。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387.3公斤,比对照绵阳20号增产15.7%,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6点增产,4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302.9公斤,比对照绵阳26减产1.6%,减产不显著,20点汇总,6点增产,14产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7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量345.1公斤,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8.6%。
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50.7公斤,6点试验,4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yà
)播种期为11月上旬(shà
n),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底肥(dǐfé
i)与追肥比例为7:
3,注意(zhù
yì
)防治赤霉病。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南部肥力较好的地区种植。
国审麦2003005
川麦32(原名SW818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00“s”×
Ning8439)×
1900
省级审定情况:
200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品种绵阳26号晚3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苗叶较狭长,披垂,分蘖力较强,长势较旺。
穗层整齐,穗圆锥型,长芒,白壳,白粒。
株高平均为83厘米。
亩穗数24万左右,穗粒数34粒左右,千粒重47克左右。
经鉴定,抗条锈病,中抗赤霉病和叶锈病,高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容重740克/升,蛋白质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2.2%,沉降值14.8毫升,吸水率67.5%,面团稳定时间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2E.U,拉伸面积8.8平方厘米。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350.5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3.8%,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7点增产,3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2年区试平均亩产量300.8公斤,比对照增产14.7%,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7点增产,3点减产,居12个参试品种第4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25.7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4.2%。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6公斤,6点试验,5点增产,比对照品种显著增产。
)播种期为10月底(yuè
dǐ),亩基本苗12万。
亩施纯氮13公斤,配合(pè
ihé
)增施磷、钾肥。
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地种植。
国审麦2003006
豫麦63号(原名(yuá
nɡ)偃展1号)
选育(xuǎnyù
)单位:
河南省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
{[C39×
78(6)9-2]×
冀麦5418}F3×
豫麦18
200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偏春性,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
幼苗直立。
分蘖适中,成穗率高。
穗纺缍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
株型紧凑,株高85厘米左右。
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
抗倒伏性较好,熟相好,抗青干,较抗穗发芽。
经鉴定,中抗赤霉病和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品质分析,容重806克/升,蛋白质含量13.6%,湿面筋含量29.1%,沉降值29.1毫升,吸水率66.5%,面团稳定时间2.4分钟。
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试验。
1999年区试平均亩产440.9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8%,增产不显著,14点汇总,11点增产,3点减产,居7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515.2公斤,比对照增产2.8%,增产不显著,17点汇总,12点增产,5点减产,居6个参试品种第3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78.1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4.3%。
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4公斤,10点试验,4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7%;
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8公斤,9点试验,5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1.1%。
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6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种期为10月15日至11月下旬,因该品种春性强,在适宜播种期内应适当晚播,以防止冻害。
播量为亩基本苗高水肥地10-12万,中水肥地14-16万。
重施基肥,氮、磷、钾配方施肥,中后期注意防治病虫。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南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地区中高肥水晚茬地种植。
国审麦2003007
豫麦66号(原名(yuá
nɡ)兰考906-4)
河南省兰考农华种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遗传所
{[(84)184小黑麦MZALEONDBATR×
豫麦2号]×
90选系杂交}F3花培选育
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晚4-5天。
幼苗匍匐,分蘖成穗率低,成穗数少。
穗层整齐,长方穗,穗大粒多,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株型紧凑,叶片宽大上冲,株高82厘米左右,茎秆粗壮,高抗倒伏。
不抗倒春寒。
经鉴定,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叶锈病,感赤霉病,高感纹枯病。
品质分析,容重790克/升,蛋白质含量15.4%,湿面筋含量33.6%,沉降值26.8毫升,吸水率65.2%,面团稳定时间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2E.U.,拉伸面积22平方厘米。
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试验。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544.2公斤,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增产5.8%,增产显著,16点汇总,10点增产,6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
2002年平均亩产407.8公斤,比对照品种减产6.3%,减产极显著,18点汇总,2点增产,16点减产,居13个参试品种末位。
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0.2公斤,7点试验,5点减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2%。
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密播增加基本苗,行距缩小到15厘米或重耧复播或撒播,提高亩有效穗数,亩播量12.5公斤。
轻施底肥,重施拔节肥,氮肥后移。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东部高肥水早茬地种植。
国审麦2003008
豫麦69号(原名(yuá
nɡ)新麦9号)
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
百泉3047-3×
内乡82C6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品种豫麦21号相同。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
穗近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
亩穗数38万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
抗倒伏,较抗穗发芽。
抗青干、落黄好。
籽粒黑胚率5%以下,抗寒性较好。
经鉴定,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容重802克/升,蛋白质含量13.6%,湿面筋含量27.5%,沉降值29.8毫升,吸水率53.4%,面团稳定时间3分钟。
1999年区试平均亩产442.3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7.3%,增产显著,15点汇总,10点增产,5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7位;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554.2公斤,比对照增产6.1%,增产极显著,20点汇总,18点增产,2点减产,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8.3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6.7%。
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4公斤,8点试验,7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1%。
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亩播量7~8公斤,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蚜虫。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高产肥水地种植。
国审麦2003009
新麦13号(原名(yuá
nɡ)新乡9178)
宛原长白×
(C5×
3577F3d1)
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晚1-2天。
幼苗半直立,长势壮,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低。
株型略松散、旗叶上举,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一般。
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
叶功能期长,抗干热风,落黄好。
经鉴定,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品质分析,容重760克/升,蛋白质含量13.1%,湿面筋含量29.1%,沉降值25.9毫升,吸水率58%,面团稳定时间3.6分钟。
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黄淮冬麦区南片试验。
2000年参加春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31.2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增产极显著,17点汇总均增产,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
2001年参加冬水组区试,平均亩产564.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9.6%,增产极显著,16点汇总均增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47.7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7.8%。
2002年参加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6.3公斤,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5.5%。
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亩基本亩13-15万,足墒下种,氮、磷、钾配方施肥,拔节末期肥水重管,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用氧化乐果+粉锈宁治虫防病。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地区高肥水早茬地种植。
国审麦2003010
西农220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229×
(陕213×
8623)F1
2000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与对照品种豫麦49号相同。
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穗长方型,小穗排列紧密,短芒、白壳、白粒。
株型较紧凑,株高80厘米左右。
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
冬前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抗倒性较好,熟相好,较抗穗发芽。
籽粒黑胚率低。
经鉴定,中抗条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
品质分析,容重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9.3%,沉降值33.9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4.6分钟。
1999年区试平均亩产438.7公斤,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6.4%,增产显著,15点汇总,11点增产,4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8位;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501.4公斤,比对照减产4%,减产显著,20点汇总,6点增产,14点减产,居10个参试品种第9位;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518.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8%,增产不显著,16点汇总,7点增产,9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7位。
三年区试平均亩产482.3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
2002年参加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9公斤,7点试验,4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0.8%。
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亩播种量6-7公斤。
重施基肥,氮、磷肥合理搭配。
及时防治白粉病,提早防治蚜虫。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江苏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高肥水早中茬地种植。
国审麦2003011
石家庄8号(原名石98-7136)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石91-5096×
石9306
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品种石4185晚1天。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
穗长方型,短芒,白壳,白粒。
株型松散,株高79厘米左右。
亩穗数41万左右,穗粒数32粒左右,千粒重43克左右。
抗倒性中等,耐旱性较好,后期抗干热风能力较强,熟相好。
经鉴定,越冬率为96%,抗寒性比对照品种石4185(越冬率97%)相当。
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品质分析,容重790克/升,蛋白质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5%,沉降值15.7毫升,吸水率59%,面团稳定时间1.2分钟。
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试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试验。
2001年区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1.7%,增产显著,11点汇总,7点增产,4点减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2年区试平均亩产470公斤,比对照增产1.1%,增产不显著,9点汇总,7点增产,2点减产,居13个参试品种第4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83.8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4%。
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3公斤,7点汇总,5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2.4%。
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
播种量高水肥地亩基本苗13-15万,中水肥地16-18万,低产田和旱地20-22万。
施肥,基肥亩施纯氮7-8公斤,纯P2O58-10公斤,拔节初期亩追施纯氮6-7公斤。
浇好拔节和抽穗2次关键水。
高产田适当控制群体,防止倒伏。
经审核(shěnhé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山东省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品种(pǐnzhǒng)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3012
作物(zuò
品种名称:
邯优3475(原名邯3475)
选育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沛县30421×
邯4162
省级审定情况:
200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品种鲁麦14号相同。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光泽度较好。
株形紧凑,株高79厘米左右。
亩穗数39万左右,穗粒数35个左右,千粒重39克左右。
落黄较好。
经鉴定,越冬率为98%,抗寒性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越冬率100%)略差;
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品质分析,容重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3.6%,湿面筋含量26.7%,沉降值36.1毫升,吸水率59.8%,面团稳定时间7.5分钟。
1999年区试平均亩产472.3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5.1%,增产不显著,11点汇总,7点增产,4点减产,居12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0年区试平均亩产514.6公斤,比对照增产12.2%,增产显著,13点汇总均增产,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93.5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8.7%。
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3.5公斤,3省7点试验,6点增产,平均比对照增产5.2%。
9月底(yuè
dǐ)~10月上旬(shà
n)播种,亩播量9--10公斤(ɡōnɡjīn),高产田注意(zhù
)防倒伏。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山东省中上等肥水地种植。
国审麦2003013
邯6172(原名邯95~6172)
邯4032×
中引1号
2001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山东省和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晚1天。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
株形紧凑,株高77厘米左右。
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4个左右,千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种 审定 编号 国审麦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