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随堂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51220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86KB
高一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随堂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一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随堂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随堂复习题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选择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B.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协助
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
其中,红细胞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消耗细胞内代谢释放的能量(ATP);
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只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
2.(2018邯郸高一期末考试)要是细胞膜仅具有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的物质最有可能是()
A.淀粉酶B.蛋白酶
C.脂肪酶D.麦芽糖酶
B
3.(2018济宁高一检测)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
C.细胞中ATP(直接能源物质)的数量
D.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数量
A
甘油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吸收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与能量和载体无关。
4.(2018泉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曲线反映了该物质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协助扩散,因此该物质不可能是水或甘油。
5.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支架特征的是()
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
B.磷脂分子排布成双分子层
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脂质分子层中
D.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具有相对侧向流动性
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的。
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6.(2018昆明一中高一期末考试)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层膜。
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胞吞或胞吐
7.下列物质进入红细胞时,哪种是采用如图所示的形式()
A.H2OB.甘油
C.葡萄糖D.K+
D
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根据题中图所示,物质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协助和能量,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水和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人的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中K+浓度高30倍,但红细胞仍具有积累K+的能力,是主动运输。
8.(2018襄阳市高一统测)下列哪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与其他三种不同()
A.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B.红细胞吸收K+,排出Na+
C.小肠对Ca2+的吸收
D.浆细胞分泌抗体
9.(2018上海)如图表示一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膜中载体也能运输蔗糖
B.碘以该方式进入海带细胞
C.该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D.该方式发生在被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与比较能力。
据图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而不需要能量,故该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能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
跨膜运输中的载体具有专一性,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不能运输蔗糖;
碘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不是协助扩散;
由于膜上运输相应物质的载体数量是有限的,故运输会达到饱和。
10.H2O和乙醇等亲水性小分子物质是通过单纯扩散进出细胞膜的,这是因为细胞膜()
A.具有转运这些物质的蛋白质
B.基本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
C.具有小于1.0nm的孔
D.具有内吞作用
单纯扩散叫自由扩散。
因为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很多物质通过膜的扩散都和它们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成正比。
脂质分子优先通过膜,疏水性分子较易扩散,而亲水性分子和离子主要通过膜上的小孔进行扩散,这种小孔的直径小于1nm,膜蛋白的亲水基团嵌在小孔表面,因此直径小于1nm的分子就可穿膜扩散。
11.(2018襄阳市高一统测)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A.消耗ATP,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消耗ATP,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C.不消耗ATP,吞噬的动力来源于膜的流动性
D.不消耗ATP,吞噬过程的实质是病原菌的入侵
12.某一细胞能通过细胞膜从环境中吸收Q物质,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1)当细胞中Q物质浓度高于溶液中Q物质浓度时,也会发生Q物质的吸收
(2)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Q物质的吸收
(3)Q物质的吸收存在最大值,且吸收结束时膜两侧存在Q物质的浓度差
(4)Q物质的吸收随着温度而变化,且有一定的最适温度
Q物质的吸收为主动运输的判断依据是()
A.
(1)
(2)B.
(1)
(2)(3)
C.
(1)(3)D.
(1)(3)(4)
此题考查主动运输的特点。
主动运输有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载体蛋白,二是需要能量(ATP),即物质可逆着浓度差方向运输,其中需要载体不是主动运输的唯一条件,协助扩散也需要载体蛋白。
因此,
(1)是主动运输的依据,因为当细胞中Q物质的浓度高于溶液中Q物质浓度时,仍发生Q物质的吸收,很明显Q物质是逆着浓度差的方向发生运输的;
(2)不是主动运输的依据,因为不是只有有氧呼吸可产生ATP,无氧呼吸一样可产生ATP以提供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
(3)是主动运输的依据,因为细胞膜上运输Q物质的载体蛋白数量是一定的,当膜上所有运输Q物质的载体全被利用,即载体饱和时,Q物质的吸收速率会不再增加,又由于吸收结束后,膜两侧Q物质会存在浓度差,所以应为主动运输,因为如果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的话,吸收平衡后膜两侧从理论上不应存在Q物质的浓度差;
(4)是主动运输的依据,因为产生ATP的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酶有最适温度,因此,Q物质的吸收一定和酶有关,是主动运输的依据。
13.(2018江苏六和中学高一期末质检)下列是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图解,水稻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
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③植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⑤D.①②③④⑤
膜的融合、伪足、吞噬都是反映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典型例子。
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所以应是选择透过性,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需通过细胞膜。
15.根表皮细胞吸收K+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土壤中K+的浓度
B.细胞液中K+的浓度
C.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
D.土壤溶液中H2CO3的浓度
根表皮细胞吸收K+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和ATP的数量。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__分子;
B代表__________;
C代表_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
(1)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多糖
(2)选择透过性(3)一定的流动性(4)b、c、d(5)ba
题干给出细胞膜剖面图,根据细胞膜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B)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载体)(A)以不同的深度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功能上看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具体表现在细胞要吸收的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其通过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榆。
被动运输最主要的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b、c、d),主动运输则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并且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a、e);
氧气是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膜(b),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必须是通过主动运输(a)。
17.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
水槽左室加入含少量K+的溶液,右室加入含大量K+的溶液。
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1)在左右两室分别插入正、负电极,结果发现K+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时在左室加入少量缬氨酸霉素,结果发现K+可以由左室进入右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时取出电极,结果K+又不能由左室进入右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缺少载体,K+不能通过主动运输从左室进入右室
(2)缬氨酸霉素是蛋白质分子可作为载体,电极提供能量,K+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右室(3)没有能量供给,K+不能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右室(4)主动运输的特点是在载体协助下,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运输
这是一道很好的理科综合题,解题时需将各科知识加以融合。
当电极插入盐溶液时会产生能量,而缬氨酸霉素是多肽分子,可嵌入磷脂膜充当载体,形成类似细胞膜的结构,K+可通过主动运输通过磷脂膜从左室进入右室。
若能量和载体二者缺其一,则K+不能进入右室,从而说明主动运输需载体和能量的参与。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随堂复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物质 运输 方式 复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