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4787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45KB
参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参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代
道—州—三级
宋代
路—州—
元代
省—路—府—州—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元朝时大部分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主题一 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讲史料
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导读 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
史料二体现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史料三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导读
(1)图片背景: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图示内容
图①西周分封制;
图②秦朝郡制,郡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图③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图④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
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练史料
(2014·
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史料:
史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祎之传》
探究:
(1)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答案
(1)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
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
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主题二 趋向公平、公正的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
(1)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
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
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4)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2.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形式:
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3)选拔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
百官志注》
史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导读 史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
史料二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2012·
江苏高考,节选)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制度史》
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1.(2014·
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两级制到州郡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解析 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机构体系方面的内容,排除A。
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
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也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
2.(2014·
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答案 A
解析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任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
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故应选A。
3.(2013·
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
在这一时期,更多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
宰相权力虽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
自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就被打破,故D项错误。
4.汉初,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
是( )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解析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旨在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分割丞相的权力”,也无法体现“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排除A、C两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
“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B项符合题意。
行省制并非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开支”,可排除C、D两项。
考点二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
3.明清政治趋势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考向导引] 明朝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而内阁制度是明朝统治者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省制,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集权力于中央。
高考考查的侧重点在于理解并掌握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和影响。
主题一 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
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史料一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导读 史料表明阁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据史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答案 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主题二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史料一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导读 史料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体现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取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取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导读 史料表明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也使决策具有随意性、封闭性。
史料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
(2)从上述史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答案
(1)内朝或中朝 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之相互牵制。
海南高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 D
解析 “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政令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
C项信息与题干材料无关。
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解析 自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
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
故应选C。
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
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
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旨意拟写诏令;
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
5.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这实质反映了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会给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
技巧点拨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
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5.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6.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
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
权;
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7.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8.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0.宣政院是元代设置,理藩院是清代设置;
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11.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与宰相同日而语,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热考视角
视角一 主流价值观——共圆公平正义梦
[押题1]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2014年以来“梦”的重要内涵。
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
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解析 不以出身门第高低、血缘嫡庶亲疏等人为主观因素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公平公正理念最接近,故选D项。
视角二 历史思维看现实——监督与约束力
[押题2] 2015年1月9号正义网:
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
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C项;
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D项。
[押题3] 2015年,“梦”“大部制”依然是民众关注的热词。
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央政治机构改革“梦”的内涵之一。
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
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中央机构改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而行省是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信息存在冲突,故选D项。
视角三 文明史观——文明差异对政治理念的影响
[押题4] 2015年时空发烧友灌水帖引发网虫热议:
假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穿越时空,与清代皇帝康熙坐而论政会谈什么?
谈“三权分立、把权力关进笼子”——双方会吵起来!
谈“文字狱、保护人权”——双方会打起来。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双方的这种观念差异应源于( )
A.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中央集权与联邦体制的不同
C.封建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差异
D.君主制度与政党政治的不同
解析 四个备选项说法均有道理,但B、C、D三个选项均从属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
视角四 关注史学方法
[押题5] 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解析 材料批判的是利用单一原因就随意得出结论的现象,因此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应是其真实的意图,故答案为C项。
视角五 当今思维看历史——特色文明
[押题6] 2014年8月,梦·
学术动态网:
《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一文认为,古代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
阅读以下观点片断,分析回答问题。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
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式的管理模式……
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
你是如何理解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
认为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
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的更加合理?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
”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
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
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
近代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
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
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
新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3)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贡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制度、统一全国。
理解: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
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制度变化:
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
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3)作用:
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参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参考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教案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