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45606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77KB
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
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
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3)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
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
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阅读
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活动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
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
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
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
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
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
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
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
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
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
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
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
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
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
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说明图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
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
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
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图5.15)。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1.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图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2.尽管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却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成为发达工业的象征。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由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到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到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1)为什么日本、韩国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之前,要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
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目前,有人提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浙江省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对此,提出你的看法。
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
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
六、学生复习巩固
七、学生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3.市场因素
4.其他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八、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地理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再有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教材运用丰富生动的实例来说明交通条件对聚落的空间形态影响很大,一个地区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兴衰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交通运输对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材用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差异来证明这一观点;
随后教材又运用实例说明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案例3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交通与商业中心发展变化的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讨论法。
3.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一起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板书: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图5.5和图5.6)
师: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株洲和筑波两个城市呈什么形态?
生:
呈带状分布。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形态?
因为两个城市都是沿交通线发展的。
对!
这说明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形态影响很大。
所以,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对交通线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关系加以理解。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2:
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
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嘉兴在历史时期中城市形态经历了哪几次变化?
嘉兴最初是团块状地域形态。
后来先后演变成带状、松散状,最后演变为星状。
嘉兴的城市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呢?
嘉兴城市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交通线发展变化造成的。
(投影:
文字资料)
扬州。
自春秋筑城,汉置郡国,隋通运河,唐开港埠,至宋元烽火,明清兴衰,几度富庶繁华,曾先后是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部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素有“富甲天下”之称。
历史上的扬州曾经盛极一时,可后来却逐渐衰落了,直至今天,它的经济发展也远远落后于邻近城市。
扬州为什么会兴盛,后来为什么又会很快衰落呢?
扬州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而后来的衰落是因为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海运的发展以及京沪线的修筑,使大运河的地位衰落,所以城市也随之衰落了。
分析得很好!
可见交通线的兴衰对城市的影响很大。
与扬州命运相似的还有被称为“运河之都”的山东济宁。
交通不仅影响城市空间形态,还会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分布。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页有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题)
1.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在分布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2.为什么在沈大高速公路旁建造这样一个大型服装市场?
建在这样一个地方有利可图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回答问题)
生1:
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在分布特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平原小,这是因为山区交通闭塞,交通线路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所以,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也就很难伸展到那里。
生2:
高速公路沿线因为有便捷的交通。
可以吸引大量的购物者,商业网点建在该地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市简图,课前布置学生画出本市简图,在图上标注主要的商业中心)
这是我们同学自己画的本市简图,请同学们分析我市商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市的商业中心有许多个,最大的商业中心位于步行街,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在很多住宅区内还有很多商业小区,一般也位于住宅区的中心位置。
商业中心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怎样的布局原则?
交通最优原则。
从以上材料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3,思考下列问题)
1.北京商业中心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2.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的变化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
钟鼓楼市场的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的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
交通线路的改变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也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
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或者由于公路改线导致集镇衰落,如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两方面影响:
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在课后对本地区的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作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
布置作业
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市的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把调查结果用图或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52 产业转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产业 转移 教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