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94183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3.57KB
14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管教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下面一起来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4)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
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
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
3、观察三种血管的插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
(a)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怎样?
(b)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
(1)老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将三种血管进行比较并思考:
动脉、静脉管壁弹性大小不同与血流方向有什么关系?
动脉、静脉的分布有何不同?
举一至两个你知道的血管的例子。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功能
分布
管壁
管腔
,
血流速度
与动脉相关的典型病症——动脉粥样硬化。
是由于脂类物质过多地堆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引起管壁增厚,限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而引起的。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毛细血管是一种什么样的血管?
为什么叫它毛细血管?
(学生回答:
它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师:
讲述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1)毛细血管极细,内径仅有8~10微米,
(2)
管壁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
(3)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
(一个70公斤的人,把他的毛细血管首尾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转一圈。
4、探究
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定义,你推断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怎样?
在血管内血流方向应该是什么样?
(血流速度:
动脉管内血流的速度快,静脉管内的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最慢;
血流方向是:
由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三、课堂检测
1.下图是在显微镜观察到的蛙蹼内两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据图分析图中A、B两处血管各是什么血管?
A B
【答案】A是小动脉,B是小静脉。
【分析】此题考察毛细血管的概念及其内部血流的方向。
毛细血管的一端连通最小的动脉,另一端连通最小的静脉,血液总是从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根据显微镜下看到血流方向可知答案。
反思与体会: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2)-----心脏教学案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识图能力:
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1)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
(一)、预习知识点
③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
血液流动的方向:
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
瓣膜
心肌壁最厚的一个心腔是:
左心室。
心脏的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二)预习习题
1.什么是心率?
心脏在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
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次。
2.心脏的位置(将右手放在胸口左侧,感觉心脏输送血液时的搏动,说出心脏的位置)
人的心脏位于___________中部,略偏左。
3.观察心脏的外形(结合图片、模型)
心脏外形像个桃子,它的大小约和本人的相似,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置圆锥体,心尖偏向(填左或右)下前方。
一、质疑探究
(一)心脏的内部结构
慧眼识图:
学生结合课本第68页的心脏解剖图认识心脏的各结构名称
(同桌之间可相互指认),后找同学介绍右图中1-9的结构名称。
想一想:
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见心脏有何功能?
2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看看哪个腔壁最厚?
3[10]、[11]分别是何结构?
有何作用?
(突出强调心脏瓣膜的位置和作用)
一起回忆心脏的结构:
(重点问题反复练,使学生印象深刻,能够举一反三)
(二)心脏工作状态
同桌两人共同合作探究心脏的工作情况,力争做到看到心脏不同工作状态图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请问当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时,心脏处于什么状态呢?
2只要人活着,心脏就不断地跳动。
因此有人说: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
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为什么?
3请问左右心室是同时收缩还是交替收缩呢?
动脉瓣位于和之间,朝开放;
房室瓣位于和之间,朝开放。
静脉内有静脉瓣。
瓣膜的存在保证血液由静脉流向,由流向,由心室流向。
防止血液。
⑥背口诀:
心脏的四个腔是“上下相通,左右不通”;
四个腔的血管和血液成分是“房连静,室连动,左侧鲜红右暗红”
二、板书设计:
心脏: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三、反思与体会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3)-----血液教学案
课时:
2总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知道三种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
4、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
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1、重点:
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2、难点:
新课的引入:
说起血液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它的成分是什么?
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是不是只要给需要的人输血就一定救他的命呢?
,另外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
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板书:
第一节血液)
新课讲授
1、血液的组成
(1)提问:
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
血液有什么用的?
(学生:
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2)探索血液的组成:
A、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实验一:
观察血液的组成
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
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察:
1、血液是否分层?
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
大致比例如何?
记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血液总量(%)
反馈: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
(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是什么形状?
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
红细胞:
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
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
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
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
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板书)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
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
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
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 学生回答:
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
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
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现象:
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
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
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
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
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总结:
学生完善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3、贫血与发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
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
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
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三、课堂检测1.完成下列概念图
2.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四、反思与体会: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2总第5-6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展示心脏挂图,提问:
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板书心脏的四个腔,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根据心脏挂图回答。
导入
请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介绍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
动脉管内的血流速度快,静脉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有很多分支,数量多,分布广,管内红细胞只能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血液从动脉流到毛细血管再流到静脉。
设问:
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多媒体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安排学生模拟哈维实验;
提醒学生尽快解开绷带
(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血液循环的概念)
各组代表交流发言。
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并思考。
按照老师的提示模拟哈维实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新课
活动一
讲述:
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识图记录。
活动二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展示资料:
有人曾做过测定:
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多媒体出示:
大循环,小循环)
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
活动三
师生共同分析:
体循环、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讲解:
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
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教师用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出示判断题:
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合理解释:
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
提问:
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
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举一反三地分析:
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静脉血→动脉血。
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活动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关于血压的内容,了解血压的相关概念,并布置学生课后收集:
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
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对血压概念的理解,了解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具体数据。
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总结
练习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
分发课堂练习纸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
回顾本课所学习内容,完成课堂练习。
【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1.小张得了肠炎,医生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葡萄糖液运送到肺时,经过的途径依次为—————————————————————————————————————()
①肺动脉②左心房③上腔静脉④左心室⑤右心房.⑥肺静脉⑦右心室
A.③一④一⑥一①B.④一③一②一①
C.④一③一①一②D.③一⑤一⑦一①
2.参与体循环而流静脉血和参与肺循环而流动脉血的血管分别是———————————()
A.主动脉、肺动脉B.腔静脉、肺静脉
C.主动脉、肺静脉D.肺动脉、肺静脉
3.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血液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血管分别是—————————()
A.主动脉、肺静脉B.肺静脉、肺动脉
C.腔静脉、主动脉D.肺动脉、腔静脉
4.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
B.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循环路线
C.在血液循环中,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D.肺循环的路线短,体循环的路线长,范围广
【拓展延伸】
1.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可以不经过的是—————————
A.右心室B.左心房C.腔静脉D.肺动脉
2.右图为人体某处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
B.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C.若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
D.若b为消化道壁毛细血管,则a内流静脉血,c内流静脉血
3.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是,
是。
(2)血液由
射出,流经
、
到
的循环途径,叫做
,血液由
至
的循环途径叫做。
(3)从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血变成血。
即里的气体交换。
(4)由A到B处,血液成分由血变成了
血,此过程中,氧气由内以气体扩散的方式到。
即内的气体交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第一节 人体内 物质 运输 血管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