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930195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33.11KB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岳麓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代表人物
(1)康有为: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研究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2)梁启超: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开学校,变科举。
(3)谭嗣同: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道理。
2.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
(1)主要内容:
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
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温馨提示]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关系:
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都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主题一 19世纪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过程
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甲午战败,“中体西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法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4.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答案 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西学东渐
主题二 “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1.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随着西学的传播,用什么来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目的: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3.论战: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大清国体;
顽固派则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论战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
4.实践及影响:
洋务派继承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在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近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洋务运动由于坚持“中体西用”,未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
材料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主张?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
(1)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2)评价: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不可能救中国。
图示法记忆“体用之争”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它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蒸汽机B.火车
C.汽车D.轮船
答案 C
解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而中国仍在封建道路上徘徊。
当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并迅速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2.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予这样的概括: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民主与共和
答案 B
解析 “学习了外国本领……本领要新”是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思想要旧”是指反对变革中国的政治思想。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但又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思想,与鲁迅的评价相符。
3.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
A.魏源B.曾国藩
C.康有为D.张之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特点。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宣扬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借以宣传西学。
4.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
C.王韬D.梁启超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派别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
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
解析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结束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不同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
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 李鸿章说: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答案
(1)观点:
不主张学习西方。
理由:
①中国有人才。
②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
(2)变化: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评价:
学习西方是对的,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不够彻底。
(3)早期维新派。
新主张: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 第
(1)问观点和理由通过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第
(2)问变化据材料内容回答,对观点评价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上。
第(3)问由材料出处可知反映的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主张据材料回答即可。
【课中思考】
(教材P84)
提示 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关键,不在于“中学为体”即维持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在于对“西学为用”的态度方面的不同。
洋务派认为西学可以为“中体”所用,而顽固派则贬低并完全排斥西学,视之为末流之技。
(教材P85)
提示 康有为在研究和宣传维新改革理论时,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即“移花接木”。
这一方面使维新理论的传播减少了很多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康有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解析与探究】
(教材P86)
提示 ①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林昌彝提出“西学中源”说是为了解西方技术提供合理的理由。
材料二是“体用之争”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上,奕的反驳是为了给洋务派大规模运用西学技术提供依据,这种说法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为基础的,并不主张改变“中学”的核心内容如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
材料三是“维新思潮”时期的看法,它对西学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
严复的批判则是对“中体”说的彻底颠覆,要求直接去掉“中学”的遮盖,全面系统学习西学的深层理论。
②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学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思潮和现实需要的不断发展。
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张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学中源”说不管是支持还是批评,都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各种不足与缺陷,则属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绝对片面地看待。
【自我测评】
提示 1.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知识,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
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并通过著书、翻译、办报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2.
维新代
表人物
重要活动
代表论著
影 响
康有为
开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撰写书籍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
《变法通议》
维新派的宣传家
谭嗣同
抨击纲常礼教,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仁学》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严复
翻译西方书籍
《天演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基础巩固
1.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
“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其“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请人编译西方的书籍、报纸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 “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说明林则徐对外国的政事关心考求,但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并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清末有人说:
“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
”由此可知,作者( )
A.主张全盘西化
B.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
C.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解读的能力。
材料“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说明此人认可中学的地位;
材料“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说明此人认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是“昌明”中学,故选C项。
3.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
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B.洪秀全
C.张之洞D.郑观应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
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可知“他”应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四个选项中只有张之洞是洋务派,所以答案为C项。
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A项为新文化运动所提倡,B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5.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年(20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除①③。
本题选B项。
6.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维新派宣传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所以答案为B项。
能力提升
7.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
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解析 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解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认为革命会带来内乱。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之洞说:
“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
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
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
”——《张文襄公全集》卷54
材料二 欲攘外,亟须自强;
欲自强,必先致富;
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
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后编·
自序》
材料三 康有为曾说:
“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
——《中国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
“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
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
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
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
……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
”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之洞与郑观应思想的主要异同点。
(2)材料三中,我国传统经济政策是什么?
康有为的经济主张相比于传统经济思想有何新突破?
(3)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在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行客观评价。
答案
(1)同:
认为国富必先发展工商业。
异:
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仅振兴工商业不够,还要进一步改革教育,实行法制,改革社会政治制度。
(2)传统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新突破:
反对抑商和对工商业征收重税;
学习西方,提倡重商主义。
(3)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内战不断;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
北洋军阀打着“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4)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的。
但后来他反对“共和”,坚持保皇“立宪”,暴露了他思想保守和落伍的一面。
解析 第
(1)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郑观应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
结合两人身份及材料内容来归纳答案。
第
(2)问前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康有为的经济主张要对比明清时期的经济主张来归纳。
第(3)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归纳。
第(4)问评价康有为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要注意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主题来归纳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高中历史 第五 单元 20 西学东渐 学案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