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技术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928377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9.74KB
疟疾防治技术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疟疾防治技术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防治技术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乡(镇)为单位,各类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一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感冒病人(称“四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5%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一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称“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一类三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70%以上;
②二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
二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
③三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
三类二层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
(2)病例侦查:
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在疟疾传播季节应对发病较高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开展主动病例侦查,每月一次。
2.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3.病例治疗
(1)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治疗:
对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见附录3)进行规范治疗。
(2)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
在一类和二类地区,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假定性治疗,并对治疗有效的疑似病例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三类地区可对疑似病例直接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4.休止期根治
(1)各类地区均应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一年内有间日疟病史者采用伯氨喹8天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
(2)在一类一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发生暴发的乡(镇)或行政村,可视情况对l年内有疟史患者的家属、四邻居民、上个传播季节的露宿、夜间室外作业者等重点人群或全民进行休止期服药(伯氨喹8天)。
(3)在严重流行和暴发流行地区,如有较多的漏治和治疗不规范病例,可采用氯喹、伯氨喹8天疗法进行疟史患者根治、重点人群和全民服药。
(二)媒介控制
1.化学防制可采取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措施杀灭媒介按蚊。
(1)杀虫剂浸泡蚊帐:
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在发病较高且普遍使用蚊帐的村庄,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开展一次杀虫剂浸泡蚊帐,蚊帐浸泡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使用长效蚊帐;
在二类地区控制暴发流行时,也可以村为单位实施杀虫剂浸泡蚊帐;
在各类地区,对上山、野外作业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人员使用的蚊帐均应进行杀虫剂浸泡(见附录4)。
(2)室内滞留喷洒:
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喷洒1~2次,可间隔3个月;
在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时,也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在一类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地应实施室内滞留喷洒(见附录5)。
3.环境治理根据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环境特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等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幼虫孳生;
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生物制剂在孳生地杀灭幼虫。
在二类区应宣传、引导群众在改、建房屋时增设后窗,以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减少炎热季节的室外露宿。
(三)个人防护
1.防止蚊虫叮咬在一类地区野外作业或露宿的人员,应使用驱避剂和/或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2.个人预防服药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人员,更应注意加强个人预防。
采用的抗疟药物及方案同集体预防服药,或选用其它具有抑制性治疗作用的药物。
连续服药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离开有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时应给予伯氨喹8天治疗(见附录3)。
疟疾流行区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住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并加强个体防护。
(四)群体防护
进入一类一层地区的的矿山、大型建筑工地等人群,开展集体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件3。
(五)暴发疫情处理
1.暴发疫情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月发病数是上年同期的2倍或以上,且一类地区的发病率达到3%或以上、二类、三类地区达到1%或以上为暴发疫情。
连续5年或以上无当地感染病例的县,发生输入继发病例也为暴发疫情。
2.暴发疫情调查发生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核实疫情,通过现患率、带虫率、疟史率等调查掌握流行程度、流行范围和主要虫种;
通过按蚊种群与密度调查,确定传播媒介及其密度,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实施控制暴发疫情的范围与主要措施。
3.暴发疫情控制
(1)传染源控制
①对所有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均按疟疾病例进行规范治疗。
②扩大发热病人血检范围,对已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外的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③对当年累计发病率≥10%的乡(镇)、村实施全民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录3。
(2)媒介控制:
见
(二)媒介控制。
4.暴发疫情处理评估在处理暴发疫情时,应及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效果及疫情动态进行分析与评估,以改进工作。
(六)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云南边境地区
(1)开展经常性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2)在边境口岸设立镜检站,对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人给予规范治疗。
(3)对在境外居留的出境人员进行预防服药。
(4)对在境外居留10天以上返回的当地居民进行疟史询问、血检疟原虫,对有疟史者、血检阳性者进行规范治疗;
对10天以内的短暂居留者,追踪观察15天,如出现发热,立即血检疟原虫,以及时发现病例。
(5)对内地到边境地区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采取包括防止蚊虫叮咬和预防服药等措施。
2.疟区大型工地
(1)在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时,项目建设单位须把疟防工作纳入工程规划,编制预算。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人员,在当地疾控机构的指导、监督下,按要求开展疟疾防治。
(2)建设单位应在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前和施工期间,对其进行疟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疟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3)建设单位应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疟疾病例侦查与传染源管理。
对发热病人及时采血镜检或送检,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应进行规范治疗,对2年内有疟史者给予休止期根治。
(4)在疟疾传播季节,施工人员应使用蚊帐,夜间作业者应使用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在以微小按蚊或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室内药物滞留喷洒或药物浸泡蚊帐的措施。
3.其它地区
(1)在一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低疟区或非疟区的流动人员的疟疾管理,采用预防服药和防蚊措施实施防护,防止疟疾在这些无免疫力人群中暴发;
(2)在二类地区,要加强对来自高疟区人员的检测,对有疟史者给予抗疟治疗,防止新的疟原虫种、株输入与扩散。
(3)在三类地区,重点加强对来自高疟区和从高疟区返回人员的疟疾管理,做好人员登记和疟史询问,对1年内有疟史者按氯/伯8天疗法进行规范治疗;
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
对所有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均给予规范抗疟治疗;
密切注视病例或疑似疟疾病例周围人群的疟疾发病情况,以防止输入性传染源引起新的流行。
(七)健康教育
各类疟区均应开展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1.制订计划与方案根据不同疫区疟疾防治工作目标任务、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制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计划与方案,必要时应先作基线调查与预试验。
2.采取适宜的形式既要利用现代传媒,又要采用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传播手段,面对公众主要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针对目标人群可采用人际传播等多种手段,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核心信息真正渗入社区、深入人心,形成健康行为。
3.抓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根据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文化程度和疟疾流行规律,确定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宣教措施。
(八)监测
1.国家监测点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
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设立本地监测点,并参照《全国疟疾监测方案》开展监测。
2.在一类三层、二类二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
3.在三类一层地区对“三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
对发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于一个月后对周围居民进行一次主动病例侦查。
4.在三类二层地区对“二热病人”开展血检,以乡镇为单位,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
附录
1.疟疾诊断标准
2.发热病人血检方案
3.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4.杀虫剂浸泡蚊帐方案
5.室内滞留喷洒方案
附录1
疟疾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
2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疟疾malaria
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2.2重症疟疾severemalaria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
其中,脑型疟多见。
2.3带虫者carrier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3.2临床表现
3.2.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2.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3假定性治疗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3.4实验室检查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虫种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
3.4.2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4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5诊断标准
5.1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5.2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和3.2.2。
5.3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3.1应同时符合3.1和3.2.1;
5.3.2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
5.4确诊病例
5.4.1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
5.4.2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
5.4.3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
5.4.4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
6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它疾病,如日本血吸虫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结核、回归热、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黑热病、巴贝西虫病等相鉴别。
附录2
发热病人血检方案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是疟疾诊断和虫种鉴别的主要方法。
发热病人血涂片显微镜检查(简称“发热病人血检”),是目前疟疾控制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一、发热病人血检操作技术
(一)血涂片的制作
1.所需设备
(1)载玻片:
玻片在使用前应清洗。
新玻片应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换水3~4次,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
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的旧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3~4次,再将玻片擦干和擦亮。
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后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
应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3)75%乙醇棉球:
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2.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
先用75%乙醇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转耳垂边缘或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右手持消毒刺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毫米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3.涂制血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
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
~35°
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
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及展开血膜的速度快慢等常影响血膜的厚薄。
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
标准血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薄血膜厚血膜标记处
2cm
4.血膜染色前的处理:
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
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且不能溶血而影响镜检。
(二)血膜的染色
1.吉氏(Giemsa’s)染液配制
(1)材料:
吉氏粉5.0g,甲醇250ml,甘油250ml。
(2)方法:
将吉氏粉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边加边磨,至甘油加完为止,倒入500ml有塞玻璃瓶中。
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甲醇,洗掉剩余部分,倒入瓶内,再加再倒,至甲醇洗净研钵中甘油为止。
塞紧瓶塞,置室温内,每天用力摇动溶液5分钟,3天后即可使用。
2.缓冲液配制
溶液I:
无水磷酸氢二钠9.5g
蒸馏水加至1000ml
溶液II:
磷酸二氢钾9.07g
将上述两种磷酸盐分别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部分蒸馏水摇匀使溶解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充分摇匀。
配制好的溶液I和溶液II分别装入玻璃瓶中塞紧备用。
临用时,根据选用pH值的不同,按下表用量,再配制成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染色后的冲洗。
制不同pH值缓冲溶液的用量表
pH值
溶液I用量(ml)
溶液II用量(ml)
稀释成的总ml数
6.6
37
63
1000
6.8
49
51
7.0
7.2
73
27
7.4
81
19
配
根据选用的不同pH值,将上述表中溶液I和溶液II的相应用量倒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部分蒸馏水,混合摇匀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的刻度,塞紧瓶塞反复摇匀后,即配制成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
3.染色用水
常用的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的冲洗用水,是中性的蒸馏水或经煮沸过滤的冷开水。
在没有蒸馏水的情况下,也可用井水、河水、泉水或雨水。
因稀释和冲洗用水的pH值在7.0~7.2时,染色的效果最佳。
因此,也可选用临时配制的缓冲蒸馏水溶液,以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4.染色方法
(1)单张血膜片染色:
取蒸馏水或pH值7.0~7.2缓冲液1ml加入吉氏染液1滴,混合均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然后水洗、晾干。
(2)成批血膜染色:
将血膜片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的2%吉氏染液(2ml吉氏原液加入蒸馏水或pH值7.0~7.2缓冲液至100ml,摇匀),浸没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缓冲液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干燥。
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兰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原虫的核呈红色。
(三)血片检查
在染色后的血膜上加一滴香柏油,用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
以检查厚血膜为主,查完整个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阴性。
薄血膜主要用于虫种鉴别。
根据疟原虫形态确定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或混合感染。
二、发热病人血检质量控制
(一)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规范
项目
血膜
好
中
差
血片制作
厚
血量
位置
直径
外观
4.0~5.0mm3
玻片右1/3
8~1.0cm
圆形厚膜均匀,边缘整齐
略多或略少
稍偏右
0.7~0.8或1.0~1.2cm
圆形稍不均不整齐
过多或过少
偏右过多
<0.7或>1.2cm
厚薄不匀影响着色
薄
长宽
1.5~2.0mm3
玻片1/2~1/3处
1.5×
2.0cm
舌状厚薄均匀
稍偏右或偏左
稍大或稍小
舌状稍不匀
偏右或偏左过多
过大或过小
厚薄不匀呈波浪型
染色
镜下
兰紫色
白细胞疟原虫胞浆呈兰色,核深红
深兰色
胞浆淡兰或深兰,核红色
红色或灰白色
胞浆不易见,核淡红或兰色
清洁度
光洁无油灰
无沉渣
稍有油污
稍有沉渣
油灰粘连
沉渣多或有杂菌
(二)血片制作和染色质量判定标准
1.血片制作质量判定标准:
好:
厚薄血膜均好,或薄血膜好,厚血膜中。
中:
薄血膜中,厚血膜好或中。
差:
薄血膜差,或厚薄血膜均差。
2.血片制作和染色合格率要求:
分别以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的好、中、差合并计算合格率。
(1)血片制作合格率应在85%以上。
(2)染色合格率应在85%以上。
(3)清洁度合格率应在80%以上。
三、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管理
(一)医疗机构门诊镜检站
1.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应列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常规检验工作的内容,要有1人专职或兼职负责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2.所有血检对象应及时登记,发现阳性应立即报告临床医生和同级防保组织。
3.每月的血片应保留至下月底,以备上级中心镜检站抽片检查。
4.在全年工作结束后,应将血检登记表交给同级或上级防保机构归档保存。
5.做好镜检站器材日常养护及常用试剂的配备工作。
6.参加相关的业务例会和业务培训。
(二)县级中心镜检站
1以县为单位建立中心镜检站,负责制订本辖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年度工作计划。
2定期举办镜检培训班,有计划地对医疗机构门诊镜检站(检验科)镜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定期对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业务指导。
4负责定期抽检辖区内的发热病人血片,在流行季节每月应复检不少于10%阴性血片和所有阳性血片。
5负责辖区内门诊镜检站器材、常用试剂的发放。
6按规定及时上报本县发热病人血检工作报表,完成上级中心镜检站下达的血片抽、复检任务并参加上级中心镜检站举办的镜检培训班。
四、发热病人血检主要指标
1.血检覆盖率(%)=年内有血检者自然村数÷
全乡镇自然村数×
100%。
2.年血检率(%)=年内血检人次数÷
血检范围(以乡镇为单位)人口数×
3.血检阳性率(‰)=原虫阳性人数÷
血检人数×
1000‰。
4.血片制作合格率(%)=合格血片数÷
检查血片数×
5.血片染色合格率(%)=染色合格血片数÷
6.阳性符合率(%)=阳性血片符合数÷
检查阳性血片数×
7.漏检率(%)=阴性血片中查出阳性血片数÷
检查阴性血片数×
附录3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根据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需要,为了规范疟疾病例的治疗,推迟和减缓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药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参照国际上对抗疟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惯例,特制订《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各地应结合当地疟原虫的虫种及其对抗疟药敏感性,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做到合理、规范用药。
一、使用原则
将我国疟疾的主要治疗药物分为一、二线药物。
1.对间日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磷酸氯喹(下称氯喹)和磷酸哌喹(下称哌喹);
二线药物是青蒿素类衍生物,用于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
2.对恶性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磷酸咯萘啶(下称咯萘啶);
二线药物是以青蒿素类衍生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治疗非重症恶性疟病例。
3.对重症疟疾的治疗,首先选用一线药物的非口服剂型,病情缓解后,应改用一线或二线药物的口服剂型。
二、用药方案
(一)间日疟的治疗(本方案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
1.氯、伯八日疗法:
(1)氯喹:
口服总剂量1200mg。
第1天600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mg;
第2、3天各服1次,每次300mg。
(2)伯氨喹:
口服总剂量180mg。
在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
2.哌、伯八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疟疾 防治 技术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