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义下编06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921197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81.94KB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06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外国文学讲义下编06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讲义下编0615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重视历史题材,以反衬现实。
尤其是在小说创作方面,如雨果、大仲马、司各特等人的历史小说,并不忠于历史真实,而重在借古讽今。
4、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主张。
如“湖畔派诗人”。
㈡、艺术特征
1、主观性
2、崇尚自然。
3、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美丑对照,重视丑的价值,化丑为美。
4、迷恋中世纪文学和东方。
三、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罗伯特·
彭斯(1759—1796)擅抒情与讽刺,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吸取苏格兰民歌养分,揭露贵族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歌颂农民的纯朴、勤劳、善良,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音韵响亮。
被誉为农民诗人;
威廉·
布莱克91757—1827)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法,《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革命的热情,长诗《四天神》揭露统治者对外掠夺、对内压榨,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勃律治(1772—1834)、罗伯特·
骚塞(1774—1842),先对法国大革命歌颂后抵触反对,蛰居英国西北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傍湖写诗,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制农村生活。
华和柯《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华的《序言》是浪漫主义的宣言书,提出独到的艺术主张。
骚短诗《书斋咏怀》发思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他们对大自然的歌颂开浪漫主义文学新风。
“短命诗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关注现实、批判丑恶是他们的共同主题。
拜专节讲述。
雪莱长诗《麦布女王》表达政治、哲学观点;
《伊斯兰的起义》写革命与专制的搏斗,神话、幻想和现实交相辉映;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将普塑造成不屈不挠的斗士,与暴君不妥协,终推翻暴君,建立理想社会,预言革命的到来。
《西风颂》、《云》、《致云雀》等充满激情的抒情诗均闪耀理想的光辉。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是这位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语)的至理名言。
济慈的抒情诗《夜莺颂》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与现实世界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成鲜明对照。
历史小说创始人瓦尔特·
司各特(1771—1832),先诗人后小说家,《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形象。
2、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早期浪漫派以奥·
施莱格尔(1767—1845)、弗·
施莱格尔(1772—1829)兄弟、诺瓦利斯(1772—1801)和路德维希·
蒂克(1773—1853)为代表,他们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阵地,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鼓吹艺术无目的论。
被称为“耶拿派”。
诺瓦利斯《夜的颂歌》为悼早逝的未婚妻而作,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期望在地下“永远过着新婚之夜”,赞美死亡。
蒂克则搜集童话,编《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童话小说新体裁。
后期浪漫派又称“海德尔堡浪漫派”,其代表人物是布仑塔诺(1778—1842)和阿尔尼姆(1781—1838),他们合著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收集德国三百年来的民歌;
雅科布·
格林(1785—1863)和 威廉·
格林(1786—1859)则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俗称《格林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童话瑰宝,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脍炙人口。
此外,霍夫曼(1776—1822)、沙米索(1781—1838)等也成就卓著。
1、法国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为法国早期浪漫派代表。
雨果是新一派浪漫主义领袖,专节讲述。
女小说家乔治·
桑成就颇高。
大仲马(1802—1870)是历史小说家
4、俄国
普希金(1799—1837)先浪漫主义,后转向现实主义,专节讲述。
莱蒙托夫(1814—1841)也是俄浪漫主义杰出代表。
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专制暴政的正义心声;
《高加索》充满热爱故土的情怀,显示描写自然的高超技巧;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多余人”毕巧林形象,心理分析细致,人物内心矛盾突出。
第二节 拜 伦
一、生平与创作
拜伦(1788—1824)
写出抒情叙事诗《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第三、四章完成于1817年)。
长诗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如西班牙斗牛、阿尔巴尼亚纯真的山地姑娘等,尤其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还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世纪儿”形象——哈洛尔德。
他厌倦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愿与丑恶为伍,自甘漂泊,希图从较少受文明侵蚀的民族寻求纯真的情感。
谁知事与愿违,随着游历对现实的认识日益深刻,人生虚伪、世态炎凉,使他痛感知音难觅,“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然的”,忧郁伤感终未遣散。
这个形象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概括了拿破仑战争前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他们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不愿 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之中,抒情主人公“我”与他相反,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是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
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既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
《游记》获巨大成功,轰动文坛,诗人一夜成名,不仅名噪英伦,而且风闻全欧。
二、《唐璜》分析
1、诗剧的内容:
2、人物形象
唐璜性格特点有二:
①多情善感、顺从善良
②意志薄弱、缺乏信念,随遇而安、玩世不恭
唐璜不像“拜伦式英雄”曼弗雷德那样愤世嫉俗,傲世独立,甚至也没有哈洛尔德那样忧郁感伤。
他的性格发展不是直线进行的。
他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缺乏某种信念。
他“遭遇过种种颠簸,自己也不知会飘向何处”,尽管有时也能表现出勇敢精神,如与兰布洛搏斗,在俄军中作战,但他从不能进一步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随遇而安,受命运的播弄,做环境的俘虏。
3、艺术特色
1诗人的主观抒情
2情节安排上表现出惊人的大胆
③用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和事件作真实、详细的叙述,从而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
④诗句奔放流畅、轻松自然,富于哲理,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 雨 果
维克多·
雨果(1802—1885)是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也是现实主义作家。
12岁开始写诗,被浪漫派先驱夏多布里昂誉为“神童”,雨果也表示: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
”第一部诗集《颂歌与民谣集》表现浪漫主义风格。
1826年与维尼、缪塞等浪漫派诗人组织第二文学社,1827年转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发表《铜柱颂》缅怀拿破仑时代对封建君主国家的扫荡。
1827年10月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也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序言》提出浪漫主义的新的美学原则:
对照,雨果终生实践这个原则。
他认为: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2月25日剧作《欧那尼》正式上演,与假古典派进行激烈斗争,直至胜利,古典主义销声匿迹。
1831年完成长篇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忠实地实践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爱斯梅哈尔达与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副主教、法比;
外貌与心灵……
30至40年代,雨果主要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发表5部诗集:
《东方集》(1829);
《秋声集》(1831);
《晨夕集》(1835);
《心声集》(1837);
《光与影集》(1840)。
还有六部戏剧:
《国王取乐》(1832);
《吕克莱斯·
波基亚》(1833);
《玛丽·
都铎》(1833);
《安日洛》(1835);
《吕依·
布拉斯》(1838)和《城堡卫戍官》(1843)。
40年代,雨果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851年12月路易·
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反对,逃到布鲁塞尔,后在英国小岛泽西、盖纳西岛等度过19年流亡生活,直至1870年9月第三共和国成立第二天才回国。
流亡期间雨果勤奋创作,发表诗集:
《惩罚集》(1853);
《静观集》(1856);
《林园集》(1865);
《历代传奇》之一(1859),并积极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写出《海上劳工》(1866);
《悲惨世界》(1862)和《笑面人》(1869)。
回国后,年逾七旬的雨果创造力不衰,又发表诗集《凶年集》(1872)、《祖父乐》(1877)、《精神四风集》(1881)、《历代传奇》二、三(1877.1883)和长篇小说《九三年》(1874),还有《天主》、《撒旦》等遗诗。
二、《巴黎圣母院》分析
1、情节
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在巴黎圣母院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副主教克洛德起邪念,当晚指使他收养的畸形儿卡西莫多去劫持她,少女路遇巡逻的王宫卫队长法比救下,爱上法比。
卡西莫多被 鞭打示众,口渴难忍无人理睬,少女同情送水,卡感动不已。
少女与法比幽会,克洛德万分忌恨,伪装妖僧刺伤法比,嫁祸少女,使她被判死刑。
克洛德要求满足其兽欲可免死,少女不从。
行刑前忏悔,卡西莫多趁机劫入教堂避难,并日夜保护,法庭不顾圣地避难权逮捕少女,乞丐王国出于义愤,攻打圣母院营救少女,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中克洛德劫持少女逼其顺从,少女宁死不屈,克洛德恼羞成怒,将其交官兵绞死,自己登上钟楼狞笑,卡西莫多忍无可忍,并看清克洛德的虚伪与残忍,将养育自己成人的义父推下钟楼摔死。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少女墓地多了一副畸形骨骸。
2、对照原则的出色运用
①场景对照:
乞丐王国与封建社会现实;
巴黎圣母院、王宫的庄严肃穆与乞丐王国的脏乱嘈杂;
教堂圣地与克洛德觊觎爱斯梅哈尔达的房间
②人物形象对照
外貌:
天仙般美女爱斯梅哈尔达与丑八怪(又黑又聋又驼)卡西莫多;
心灵:
爱斯梅哈尔达、卡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
三、《悲惨世界》分析
1、故事情节
全书共分五卷。
中心情节是冉阿让坎坷的一生,穿插芳汀和珂赛特母女的故事。
冉是农民出身的工人,失业无法抚养姐姐嗷嗷待哺的七个孩子,外出找工无着,不得已伸手偷面包一块被抓,被判刑后故意越狱加刑至19年。
出狱后旅馆不接纳苦役犯,连蹲狗窝都被恶狗驱逐,路坐吓走掉下铜板的捅烟窗小孩,被警局以抢劫罪继续侦查。
幸投宿教堂遇仁慈的米里哀主教,赐吃、穿、住,第二天一早他偷走主教银器被巡警抓获送归教堂,米里哀主教不咎其错反为其打掩护,深受感动,痛改前非,化名马德兰,在海滨小城蒙特猗改革生产工艺,发财致富,成为厂长,又被选为市长。
大办慈善事业,学校、医院远近闻名,无失业,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女工芳汀原在巴黎被抛弃,为养育私生女珂赛特,将女儿寄德纳第酒店后来厂做工,因德纳第勃索不断,芳汀被迫卖头发、被流氓戏弄卖牙齿,贫病交加,临终见到市长,托其照顾女儿。
警探沙威一直追踪冉,遇割风老头被 压马车下,市长扛车相救,沙威认定市长即冉,遂上报。
恰外地法院快报称冉已被抓,不日审判,沙威道歉。
冉夜不成寐,翌日头发变白,赶赴该法庭自首,救替己受过的商马第。
因答应芳汀照顾其女未践约,遂逃离法庭连夜赶到德纳第处,赎出被奴役的珂赛特,带着巴黎隐居,常扶危济困,视珂为养女。
沙威继续侦查,不断追缉,均化险为夷。
珂长成美丽姑娘,与马吕斯相恋。
1832年巴黎起义,马作为领导参战,冉参加战地救护,沙威作奸细混入被抓,冉出于仁慈放走这个屡致自己于绝境的凶手。
后马受伤,冉救助巧遇沙威,沙威以德报德,放走他们后自杀。
最后,冉幸福地死于女儿女婿臂中。
二、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通过冉阿让形象揭露资本主义法律的残酷和虚伪,提出仁慈感化的救世药方。
冉因穷极而窃,罪不当判重刑,却被判了。
但窃性难改,出狱后仍窃;
而米里哀主教的一次仁慈宽恕,却使冉弃旧图新,重新做人,仁慈感化的力量多大啊!
芳汀则是贫苦悲惨的女性的代表,她被骗沦落社会底层,伪善残忍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剥夺工作和生存的权利,被迫出卖肉体。
沙威由恶向善,也是仁慈感化的力量。
雨果说: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獐羸弱。
”高度概括了作品的主题。
雨果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动用了对照原则和塑造非凡的人物形象等浪漫主义手法,如冉阿让前后判若两人;
冉阿让和沙威、德纳第对照;
冉阿让力拔千钧、两次奇迹般逃脱、一夜之间头发变白等。
第四节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大诗人”。
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1823—1831)(1833年出版)
1、故事情节
彼得堡贵族青年叶甫盖尼·
奥涅金深感上流贵族社会的社交生活空虚无聊,继承叔父财产到乡下,与当地女地主拉林娜的女儿达吉亚娜相识、相交、相知,达对他表示了热烈诚挚的爱情,遭拒绝。
不久,又出于恶作剧调戏达妹奥丽加,致奥未婚夫连斯基与之决斗,连被杀。
连是其好友,惨剧发生,他只好离开乡下庄园,漂泊多时后回到彼得堡,再遇达,达已嫁老将军,成为社交界贵妇。
他对她的感情反面热烈起来,不断追求她,她迫不得已答复说,虽然爱他但不能属于他:
“我嫁了别人,我要永远对他忠实。
”
2、人物形象
奥涅金
奥是俄当时社会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的性格充满矛盾。
他在俄国贵族阶级的典型环境中长大,过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会和剧场,逢场作戏,追逐女性。
但“他的性格和爱好幻想的天性,与众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气”,又使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不满空虚无聊的社交生活,终日郁郁寡欢;
他聪明,有才华,却又没有实际工作能力。
来到乡下后,顿觉清新,虽想有所作为,进行庄园改革,却一事无成,也曾对达吉亚娜倾注热情,却又玩世不恭,且无法摆脱贵族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不敢接受达的爱情,甚至不负责任地调戏奥丽加,酿成决斗悲剧。
他后来在彼得堡对达吉亚娜的狂热追求,也是出于贵族阶级固有的虚荣心,想征服彼得堡社交界的“女皇”,而不是出于爱情。
综上所述,奥的矛盾性格决定了他既厌恶贵族社会又不愿放弃,也不能融入人民,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
达吉亚娜
俄国文学中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生活在乡村,对大自然充满真诚的爱;
朴素纯真,对真挚爱情充满热情;
她把奥看作是贵族青年中的佼佼者,便大胆的向他表露爱情,不同于上流社会小姐们的忸怩作态。
温柔敦厚,诚实善良,虽然婚姻不如意,却忠于对方,成为上流社会贵妇,仍然热爱、向往自然和睦的乡村生活。
但她也有奥一样明显的局限性,视野狭隘,远离社会斗争,缺乏理想,随遇而安,是另一种“多余人”。
3、艺术特点
①现实主义手法。
忠实描绘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地主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上流社会、外省乡村生活、贵族沙龙、京都市容等等。
简洁描述俄民族习俗,真实刻划人物形象,反映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追求,塑造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②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将诗、散文、牧歌、哀歌、恋歌、传说、故事、歌谣、书信、时评等融合在一起,诗体韵律也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是节奏单位又是意义单位,各节既承上启下,又相对完整、节节相连,延绵不断,似河水汩汩而流,有强烈的音乐感,后人称之为“奥涅金诗节”。
屠格涅夫说:
“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文学语言。
”此外,作品还将巧妙地把讽刺与赞美,抒情与叙事、梦与真、理想与现实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彩多姿的整体。
第二章 十九世纪前期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欧洲现实主义在世纪之交沉寂一段时间之后,于3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欧的法、英等国兴起,并迅速形成高潮,波及俄、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也成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但19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却与18世纪启蒙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这股文学思潮具有极其强烈的批判性,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也曾得到我国外国文学界的普遍认同。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思想特征
1、认识价值
作家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以广阔而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生活为己任,向读者展现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巴尔扎克宣称:
“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员”,托尔斯泰则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宁语),他的作品展示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因此,这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了人类历史上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这一重大历史变革,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
2、批判性及人道主义思想
大多作家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和丑恶,同情下层人民的,提倡社会改良。
他们既看到金钱社会中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卑劣,也看到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对现存制度的仰不愧天性有所怀疑,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坐。
同情下层、倡导仁爱、主张和谐成为他们的善良愿望,表现出作家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怀,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等都把人道主义作为其救世良方。
艺术特征
1、真实性
作家们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反映生活”,与浪漫主义反映生活截然不同。
乔治·
桑对巴尔扎克说:
“你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绘。
”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作家们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强调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
但作品中的生活显然并不等同于客观现实生活,优秀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都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评价,表现了他们在特定生活激流中的情感、心绪的演变,作品所提供的是熔铸了作家主观情致与个性特征的变形了的生活图画,并非对生活的机械模仿。
2、典型性
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作家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风貌。
作品中的人物很贴近生活,都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为世界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高老头、于连等。
3、叙事文学为主
戏剧、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和繁荣,取得前所未有的骄人成绩。
4、人物内心 世界的真实展示与外部社会生活的描绘相映成趣
现实主义作家在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的同时,深入人物的内部心灵世界,着力展示人的心理矛盾和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心理分析大师。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司汤达《红与黑》(1830)被认为是这时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成功的作品。
从此,法国文坛风起云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纷至沓来,巴尔扎克、福楼拜尔、莫泊桑、左拉、罗曼·
罗兰等一大批作家,使法国文坛星光灿烂,历百年而不衰。
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被认为是这时期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紧紧步狄更斯之后尘的有萨克雷、夏绿蒂·
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他们的创作较多地关注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反映小人物的奋斗和抗争,如《简爱》、《名利场》。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欧的影响下发展。
丹麦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1805—1875)、易卜生、比昂松代表了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普希金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和《上尉的女儿》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他的继承者果戈理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也夫斯基等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终于在19世纪后半叶将俄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坛的高峰。
第二节 法国文学
㈠司汤达
拿破仑后来甚至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写过《拿破仑传》,曾非常自豪地说:
“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起下台。
二、《红与黑》(一八三〇年纪事)
取材1828年10月《司法公报》载一桩情杀案,一铁匠儿子在富户米舒家当家庭教师,与主妇有私被解雇,后在贵族家当家庭教师又因追求贵族小姐被解雇,遂决定复仇,在教堂枪击米舒太太,案发被审判。
作家结合巴黎木匠拉法格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其妻的资产者的事件加工改造而成。
创作意图反映社会现实,描写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作品主人公于连·
索雷尔是外省小城维立叶尔木工厂老板儿子,从小聪明好学,但因体弱多病,不会干木工活而常挨父兄打骂,反抗情绪暗生,欲出人头地。
随西朗神父学神学,能背拉丁文《圣经》;
与拿破仑部队老军医结忘年交,听拿破仑故事,读拿破仑英雄事迹,崇拜拿破仑,欲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才能干一番大事业”,感叹拿破仑时代一去不复返。
19岁进德·
雷纳尔市长当家庭教师,因市长歧视而愤慨,决计勾引其夫人以报复。
温顺的市长夫人就范后被哇列诺先生揭露,于连被迫离开。
西朗神父推荐其进贝尚松神学院师从彼拉院长,因成绩优异兼任助教,又因派系斗争院长被排挤,被推荐进入巴黎德·
莫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
于连以高傲对高傲,终赢得莫尔小姐玛蒂尔德的爱情,沉醉于30岁当上将军的美梦。
但市长夫人的揭发信寄来,美梦成泡影,于连怒而回到家乡枪击市长夫人,并拒绝两个女人营救,在法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从容上断头台。
2、历史背景及作品的意义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19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
王政复辟,大贵族莫尔侯爵当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文学 讲义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