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病理学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918602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37.23KB
牧草病理学Word格式.docx
《牧草病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草病理学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23、寄住范围:
每一种病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为寄住范围。
24、异核现象:
菌丝体之间或孢子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之间可以进行联结,形成在同一细胞中含有在遗传上异核的菌丝体或孢子。
这种现象称为异核现象。
25、植物的抗病性:
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26、耐病性:
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27、避病性:
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互相错过,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28、乳突:
植物细胞受病原菌的侵入刺激在侵染钉下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形成半球形沉积物,即乳突。
29、过敏性坏死反应:
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30、植物保卫素:
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1、侵染剂量:
植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
32、侵染循环:
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侵染循环。
33、单循环病害:
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34、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35、积年流行病:
在一个生长季节菌量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可导致病害流行,这种流行类型常为单循环病害,如禾草黑粉病。
36、单年流行病:
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病害数量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当年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流行,这种类型常为多循环病害,如白粉病、锈病。
37、发病率:
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发病率(普遍率)%=发病株(或器官)数×
100%/调查总株(或器官)数
38、病害严重度:
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比率。
二、填空
1、草地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内容大致包括:
病原学、症状学、诊断学、病理学、流行学、治理学
2、关于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学说:
①1993年,林克提出的:
病害的三角关系;
②1976年鲁滨逊提出的:
病害的四面体。
3、植物受害后的病变可分为三种:
生理病变:
是指生理机能上的异常变化.组织病变:
是指内部组织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形态病变:
是指外部形态上发生异常变化。
生理病变是动力,组织病变是基础,形态病变是外在的表现。
4、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
(2)、综合症(3)、并发症(4)、隐症现象。
5、营养体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送和贮存营养,为繁殖生长做准备。
6、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类型:
无隔菌丝、有隔菌丝。
7、真菌的菌丝体产生的特殊变态类型有:
(1)吸器
(2)附着胞(3)假根
8、菌组织分两类:
(1)菌丝排列较疏松,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菌丝的长形细胞,用机械方法可以分开。
为:
疏丝组织
(2)菌丝排列很紧密,在显微镜下菌丝细胞接近圆形,类似高等植物的拟薄壁组织用机械方法不能分开,只能用碱液煮开。
拟薄壁组织
9、菌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1)、菌核:
内部为疏丝组织,外部为拟薄壁组织。
作用是渡过不良环境。
假菌核:
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的菌核叫假菌核。
(2)、子座:
由菌组织形成的、产生子实体的座垫,叫子座。
作用是产生繁殖体,也可渡过不良环境。
假子座:
有的子座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形成的,叫假子座。
(3)根状菌索:
菌组织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外形似植物根。
作用是为寄主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渡过不良环境,还可以发展侵入树木寄主
10、真菌的命名属名+种名+(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
11、子囊果的类型:
①闭囊壳②子囊壳③子囊盘④子囊座
12、菌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
病株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小而黄化。
因此丛生、矮缩、小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菌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
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
病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等4类,褪色或变色的较少;
有的还有菌脓(ooze)溢出。
13、病害诊断的方法:
(1)显微镜检查
(2)分离、培养与侵染性试验
14、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②严格专性寄生的③非细胞生物。
15、致病性的变异
(一)有性杂交
(二)体细胞重组(三)突变:
病原物在遗传性状上发生变化,称为突变。
(四)适应:
明病原物因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1)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器(座)
(2)1子囊壳2子囊及子囊孢子
(3)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4)
1子囊盘2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
(5)
束状匍柄霉(S.sarciniiforme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6)
湿地岩黄芪单胞锈菌(Uromyceshedysari-obscuri)
冬孢子
(7)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梗上膨大的顶部
3分生孢子
(8)
条斑尾孢(Cercosporazebrina)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简答
1、症状的类型
(一)病状
(1)、变色:
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2)、坏死:
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细胞已死亡。
①斑点:
叶斑、叶枯、叶烧、猝倒、立枯。
②)腐烂:
干腐、湿腐、软腐。
③溃疡:
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
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
(3)、枯萎和萎蔫蔫:
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分为:
枯萎、黄萎、青枯。
(4)、畸形:
①增生型:
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②增大型:
如根结、徒长恶苗等。
③减生型:
植株矮缩(dwarf)、矮化(stunt)、小叶、小果、卷叶等。
④变态(变形):
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5)、流脂或流胶:
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常称之为流脂或流胶病。
(二)、病症
(1)、霉状物:
真菌病害常见特征。
有霜霉、灰霉、青霉、绿霉、赤霉、黑霉等颜色。
(2)、粉状物:
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3)、小黑点:
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闭囊壳、子囊壳等。
(4)、菌核:
真菌病害中丝核菌和核盘菌常见特征。
较大、深色、越冬结构。
(5)、菌脓:
细菌病害常见特征。
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2、真菌的主要特征:
(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
(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
(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5)真菌大多腐生,从已死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
少数寄生的真菌主要寄生在活植物上。
5、真菌无性孢子的类型
(1)游动孢子:
鞭毛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无细胞壁,只有原生质膜,着生1-2根鞭毛,水生可游动。
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在菌丝的顶端形成的一种囊状物。
(2)孢囊孢子:
结合菌的无性孢子。
单细胞,有细胞壁,无鞭毛,风传,陆生。
形成于孢子囊)内,在菌丝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囊状物。
(3)分生孢子:
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的无性孢子。
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分生孢子梗:
单生,丛生,形状各异.
(4)厚垣孢子:
各类真菌均可产生,属于休眠孢子,壁厚。
在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由菌丝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的,抗逆境,可以存活多年。
3、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
(1)质配:
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原生质及细胞核结合在一个细胞中,其中有两个不同来源的细胞核,双核期,叫质配。
(2)核配:
经质配后不同来源的两个细胞核(双核)结合为一个核,变为二倍体细胞核。
(3)减数分裂:
核配后的二倍体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恢复为原来的单倍体状态,进而形成有性孢子。
4、有性孢子的类型
(1)卵孢子:
由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鞭毛菌中。
(2)接合孢子:
由同型配子囊交配形成,一般发生在结合菌中。
(3)子囊孢子:
异型配子囊交配形成的,每个子囊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4)担孢子:
由体细胞或菌丝接合形成的棒状物--担子,经减数分裂后在担子外面形成的4个小孢子叫担子孢子。
发生在担子菌中。
5、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亚门
营养体
无性繁殖
有性生殖
鞭毛菌
原质团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
游动孢子
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
接合菌
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
分生孢子等
子囊孢子
担子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
不发达
担孢子
半知菌
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
没有有性生殖,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6、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一)鞭毛菌亚门
(1)孢子囊梗和菌丝无区别───腐霉科。
(2)孢子囊梗棍棒状───白锈科。
(3)孢子囊梗特化成分枝状───霜霉科。
1)、腐霉科(Pythiaceae):
孢囊梗和菌丝区别不大,分化不明显,无限生长。
藏卵器中卵周质不明显;
包括腐生到兼性寄生种类。
腐霉属(Pythium)
孢子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孢子囊呈袋状,有的呈袋状叶瓣状。
成熟时不脱落,萌发时形成泡囊,由泡囊产生游动孢子,有性产生一个卵孢子。
腐霉(P.aphanidermatum)引起幼苗猝倒病。
由伤口侵入造成根系腐烂。
疫霉属(Phytophthora)寄生能力较弱,可为害地上的绿色部分。
①孢囊梗和菌丝有区别或没区别,即使有区别,也很少,能继续生长。
②游动孢子囊柠檬形、椭圆形、卵形。
③萌发直接产生游动孢子,不产生泡囊。
有性生殖产生一个卵孢子,需异宗配合
2)、霜霉科(Peronosporaceae)陆生,专性寄生,存在生理小种。
形成霉层,通称downymildew。
孢子囊梗分叉,梗的末端着生孢子囊,一般为椭圆形,成熟后孢子囊脱落。
孢子囊萌发:
a.产生游动孢子。
b.湿度小时,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孢囊梗分化程度高,树枝状分支,从寄主的气孔产生,专性寄生,卵周质明显。
孢囊梗的形态多样而且稳定,是分属的重要依据。
指梗霉属(Sclerospora)孢子囊梗短粗,末端为不规则的二叉状分枝,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产生芽管。
谷子白发病S.graminicola单轴霉属(Plasmopara)也称直梗霉属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分枝末端平钝。
葡萄霜霉病(P.viticola)
霜霉属(Peronospora)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萌发形成芽管。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孢子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
主要寄生葫芦科植物
黄瓜霜霉病P.cubensis
2)、白锈菌科
白锈菌属(Albugo)孢子囊梗棍棒形,平行排列在寄主表皮下。
游动孢子囊串生,扁球状,在叶背表皮下寄生,形成白瓷状物。
卵孢子单生在寄主细胞。
寄生紫罗兰、二月菊、牵牛花引致白锈病
(二)子囊菌亚门
白粉菌属Erysiphe特征:
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一个子囊。
代表:
瓜类、豆类白粉病S.fuligenea。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附属丝顶端多轮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多个子囊。
核桃白粉、丁香白粉、榛树白粉病。
钩丝壳属Uncinula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子囊多个。
葡萄白粉病U.necator
(三)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的特征是: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内产生横隔特化为担子;
担子有4个细胞,每个细胞上产生1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
担孢子释放时可以强力弹射。
柄锈菌属(Puccinia)冬孢子双细胞、有柄,夏孢子单细胞
锈病:
秆锈病(P.graminis)条锈病(P.striiformis)叶锈病(P.reconditef.sptritici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
冬孢子3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
[玫瑰多胞锈菌(P.rosae-multiflorae)引起玫瑰锈病]。
单胞锈菌属(Uromyces)冬孢子单细胞,有柄,顶壁较厚;
夏孢子单细胞,有刺或瘤状突起[瘤顶单胞锈菌(U.appendiculatus)引起菜豆锈病]。
7、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
(1)薄壁菌门:
有壁较薄,厚度为8-10nm,肽聚糖含量约5-10%,G-。
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2)厚壁菌门:
有壁较厚,厚度为50-80nm,富含磷壁酸和肽聚糖,G+包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3)软壁菌门:
菌体无壁,外层为三层单位膜所包被,厚度约5nm。
包括类菌原体。
(4)疵壁菌门:
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
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11、植物病原细菌主要属及区别
(1)土壤杆菌属是土壤习居菌、菌体短杆状,单生或双生,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
G-,无芽孢。
营养琼脂上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灰白色至白色,质地粘稠。
不产生色素。
G+C57~63mol%。
(2)假单胞菌属菌体短杆状或略弯,单生,大小0.5~1.0μm×
1.5~5.0μm.广泛分布于江湖河水、土壤;
G-,无芽孢;
严格好气性。
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有荧光反应,有些种产生褐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
G+C58~70mol%。
(3)欧文氏菌属菌体短杆状,0.6-1.0×
1.5-3.0μm,多双生或短链状,鞭毛周生多根;
兼性好气性;
G-,无芽孢。
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
G+C50-58mol%。
该属大多数种是植物病原菌,引起植物坏死、溃疡、萎蔫、流胶、叶班及软腐症状。
(4)黄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0.4~0.7×
0.7~1.8μm,极生单鞭毛;
绝对好氧;
G-;
菌落一般为黄色、光滑或粘稠;
产生非水溶性黄单孢菌色素G+C63~71mol%。
绝大多数成员为植物病原细菌。
(5)木质部小菌属菌体短杆状,0.2~0.35×
1.0~4.0μm,无鞭毛;
好氧;
菌落一般有两种类型A边缘整齐,B边缘波纹状G+C49.5~53.1mol%。
绝大多数成员为植物病原细菌。
(6)棒形杆菌属菌体短杆状至不规则棒杆状,大小为0.4~0.75×
0.8~2.5μm,无鞭毛;
好气性;
G+;
菌落圆形、光滑、凸起,不透明,乳白色;
G+C67~78mol%。
引起系统性病害,表现萎蔫、蜜穗、花叶等症状。
(7)节杆菌属菌体杆状或V形等不规则形,3d以上的培养液中,菌体球形,G+;
菌落圆形、黄色、凸起
G+C59-66mol%。
(8)芽孢杆菌属菌体直杆状,0.5~2.5×
1.2~10m,鞭毛周生多根;
活动性强,老龄菌体产生芽孢,好气或兼性厌气;
G+,菌落扁平,灰白色,边缘不整齐,有缺刻或波纹,较粘稠;
G+C32~39mol%。
可以产生细菌素或毒素,用作生物防治的材料。
(9)螺原体属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旋形。
生长繁殖时需要提供甾醇,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蛋状,直径1mm左右,常在主菌落周围形成更小的卫星菌落。
菌体无鞭毛,但在培养液中可以做旋转运动。
(10)植原体属菌体的基本形态为圆球形或椭圆形,在韧皮部筛管中或在穿透细胞壁上的胞间连丝时,可以成为变形体状,如丝状,杆状或哑铃状等。
大小为80-1000nm。
目前还不能人工培养。
8、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
(1)过度生长包括瘿瘤,根、枝条增生和带化。
(2)组织坏死细菌最常引起的症状是叶、茎、果实的斑点和坏死。
(3)溃疡细菌通过伤口、皮孔、叶痕侵入枝干的薄壁细胞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细菌繁殖并产生胞外多糖,被侵染的组织死亡,形成溃疡斑。
(4)萎蔫番茄和烟草青枯病(5)腐烂
9、病毒病害的特点
(1)、有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隐症带毒,即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2)、还有一些病毒引起植物颜色和形态的变异,反而增加了植物的观赏价值,荷兰的郁金香杂色变种等。
(3)、植物病毒病害观察不到病征。
(4)、症状表现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常发生高温或低温隐症现象。
(5)、绝大多数的植物病毒侵入寄主植物后可以引起植物叶片不同程度的斑驳、花叶或黄化,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植株矮化、丛枝等病害症状,以及产量的降低。
有一些病毒引起卷叶、植株畸形。
少数病毒还能在叶片或茎秆上造成局部坏死或瘤肿、脉肿等增生症状。
10、寄生性和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1)、致病性和寄生性是有关联也有区别的两种特性。
(2)、一般来讲,寄生物具有寄生性,但并不一定都具有致病性。
(3)、寄生能力的强弱与致病性没有直接联系。
11、活养(专性)寄生物的特性:
(1)、只能由寄主的活细胞中吸取养分;
(2)、大多数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3)、全部病毒、全寄生种子植物、植物病原线虫和一部分真菌是严格寄生寄生物;
(4)、常见的几种专性寄生的病原真菌有:
白锈菌、霜霉菌、白粉菌、锈菌。
12、死养(非专性)寄生物的特性
(1)、可以在寄主体内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脱离寄主在无生命的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所以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并在不同程度上完成其生活史。
(2)、非严格寄生物的寄生性有强有弱,有的以寄生为主,腐生性弱,必须在寄主存在时,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有的腐生性强,寄生性弱,主要生存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上,并可以完成其生活史而无需寄主存在。
但一旦遇到合适的寄主,并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时,也可以营寄生生活。
(3)、腐霉菌、丝核菌就属于这一类。
13、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
(二)机械压力(三)酶
(1)角质酶
(2)细胞壁降解酶A、果胶酶(pectinase)B、纤维素酶(cellulase)C、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3)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四)毒素(五)生长调节物质
(1)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
(2)赤霉素3)细胞分裂素(4)乙烯(5)脱落酸(六)多糖类物质
14、植物抗病性的分类
(一)按照遗传方式可以分为:
(1)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二)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平抗性。
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三)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四)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抗接触
(2)抗侵入(3)抗扩展(4)抗损害(5)抗再侵染(五)按抗病的程度区分为:
(1)高抗:
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
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
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
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严重受害。
(六)按照病原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分为
(1)、垂直抗性(或称小种专化抗性)。
(2)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性、普通抗性和田间抗性)。
15、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侵染一个寄主植物开始,到病原物产生繁殖体或发病为止的过程。
实质是病原物的致病性克服了寄主植物抗病性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一)接触期:
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二)侵入期:
将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2)自然孔口侵入(3)伤口侵入
(三)潜育期: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四)发病期:
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16、病害侵染循环的三个环节:
⑴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种: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
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
①休眠: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②腐生: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③寄生: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粉菌。
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越夏和越冬。
⑵病原物的传播:
风力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牧草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