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docx
- 文档编号:1790235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45KB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docx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解微反应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图解微反应:
你的动作出卖了你的心》
作者简介:
博煜,原名姜涛,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音乐健康指导师。
壹心理专栏作者。
对行为心理学有多年研究,擅长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章
微反应的非语言智慧法则
想要表达情感,人们绝非只有语言这一个途径,无声的微反应就是在向他人传递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信息,可以说,微反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隐藏在日常生活、感觉背后的世界。
统计数据表明,在人们的总交流中,非文字语言交流所占比例为60%~93%,这个数字足以颠覆我们以往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不会再一味地依靠贫瘠的语言来表达。
在人与人之间从相识到熟知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利用自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来传递最真实的心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解读对方的细微动作来体会他们的情感,比如,眼神的一次流转、眉毛的一次耸动,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微笑。
而这种非语言形式的传递更加准确,也更可以直达对方内心深处。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微反应所包含的信息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熟谙这种交流方式的技巧,使其变成我们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自然地使用它们来向对方传递我们想表达的信息,并且破译对方微反应的密码。
想要更好地解读微反应,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留心观察是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对方通过身体语言想要传递的信息都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太粗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观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想要洞察对方的思想,就必须注意到对方身上所发生的每个细节变化。
因此,留心观察对方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是微反应解读的基础。
同时,这方面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这里所说的观察并不是指“看”,不是只要使用眼睛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用所有器官,眼睛、耳朵甚至鼻子来感受,更要用心灵去体会和理解。
2.整体理解是保障
可以说,没有什么微反应是单一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剖析微反应的时候,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即把对方的每个表情或动作分割开来进行解读,这样很容易产生误会。
比如,我们在和相亲对象就餐的时候,对方忽然做出了挠头的动作,这既可能是单纯的头痒引起的,也可能是尴尬的情绪引发的,还可能表明对方在撒谎。
所以,我们在解读每个微反应的具体含义时,要联系对方做出的其他表情和动作进行整体理解。
这就好比在语言当中,每个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把这个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明白它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3.进行对比是关键
识别微反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对比,能够区分对方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对比的基础是明确对方的“正常行为”,因为“正常行为”是“异常行为”的参照物,比如,我们要熟悉对方的坐姿、站姿、走路的习惯,以及他们通常的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包括他们放置自己物品的位置,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小习惯。
有了这个基础,当对方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我们才能快速识别出来。
4.注意寻找协调性
微反应与话语的协调性是解读微反应的突破点,能帮我们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击穿谎言。
比如,当与一个人交谈时,我们询问对方对我们所说的内容的看法。
如果他用话语表示赞同,那么,他的身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愉悦的,他的话语和身体语言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而如果他嘴上称是,但做出诸如目光躲闪、双臂环抱在自己胸前的躲闪、防御性动作,那么,他就有可能是在说谎。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任何一个感官健全的人,最终都会相信没有人能守得住秘密,如果他的双唇紧闭,而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由此可见,微反应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性。
学会正确地利用微反应与他人进行交流,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获取更大的成功。
视线往安全的地方飘移:
不安反应
人们受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安情绪。
不安反应并不算是一种强烈的反应,也没有剧烈的动作表现。
这一情绪产生之后,当事人会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之下产生转移注意力、话题,身体规避等表现。
不安的微表情主要表现在视线和嘴部。
视线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其视线会寻找能令其产生满足感的目标。
这样的变化是不安的人眼睛运动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微反应透露出这样的一种心理:
不安的人尽量回避那些令自己产生不安情绪的信息来源,并寻求正面的信息源以求得安慰。
嘴部方面
当事人在产生不安情绪之后会做出舔嘴唇、抿嘴唇、咬嘴唇等动作,这是因为不安情绪会导致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像嘴唇这样的神经密集度高的器官就会呈现干燥。
而同样属于这类器官的舌头也有反应,人们在紧张时,唾液的分泌加强,会产生多余的唾液,于是不安的人会做出“咽唾液”的动作。
除此之外,不安的嘴部表现还有咀嚼和吮吸。
实际上,这两个动作的产生原理和眼部视线转移是一样的——寻找安慰。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在婴儿时期通过吮吸母亲乳头和吞咽产生的快感会一直保留在潜意识里,而在成年后,吸吮嘴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轻松愉悦感的一种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人们产生不安情绪而需要获取这样的感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做这种动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安者的嘴部动作包括舔嘴唇、吞咽、咀嚼、吸吮等,当其中一个动作出现时,却并不能直接说明动作者处于不安状态,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当事人的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不安情绪会促使当事人去寻找能够获得安慰的信息,一系列的肢体动作也由此产生。
比较明显的是手部动作,由于人类对于手部有很强的操控力,人手部的动作也是十分精妙的,而不安反应也会通过手部表现出来。
无论是单纯的手部动作还是与其他肢体的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安情绪出现时,手部往往会透出端倪。
当不安情绪比较严重的时候,当事人就会通过手部动作缓解紧张,单纯的手部动作包括搓手、摆弄手指、敲击、指点等,敲击、指点的动作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说明当事人内心的不安情绪越严重。
摆弄手指的常见动作有大拇指相互绕圈摩擦,剩下的手指交叉。
相反,如果出现的是较为轻度的不安,人们排遣不安情绪的方式一般是用手部触摸其他身体部位,比如,脖颈、面部、下巴、鼻子、头发、胡子等。
除了触摸其他身体部位,不安的人还经常会玩弄衣服上的扣子、绳子或者其他装饰物。
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动作就是抓住自己的领口不断晃动。
这是因为,人的体温会随着不安情绪的出现而升高,皮肤汗腺会分泌汗液。
晃动领口会加快衣服内部的皮肤表层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汗液的蒸发,促使体表温度下降,带来舒适感。
同样原理的动作还包括松开领结、领带,女性用双手将长发从发根至发梢捋一遍。
不安的人往往还会晃动双腿,从而缓解内心的焦虑。
比如,人们在焦急等待一个消息或者惦记要去做什么事而当下又无法脱身的时候,心里便如同长草一般,往往双腿会不自觉地晃动起来。
产生不安情绪的人在语言上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回避话题,借此让自己摆脱引发不安的信息源。
当然不仅是不安情绪会引发转移话题,其他情绪的出现也可能会导致做出这一举动,比如,无聊或无视。
尽管晃动双腿,挠头发,松领带、衣领是不安反应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做出这些动作的人一定处于不安当中,晃动双腿可能是因为无聊,挠头发可能是因为头皮痒,松领带、衣领可能仅仅是因为感觉周围气温高。
足够的不安刺激,几乎一定会生成这类动作,但如果通过这些动作推断当事人是否产生了不安情绪就要谨慎了。
一个判断的关键因素就是当时的情境,即当当事人做出可能由不安引发的动作的时候,是否存在真正能够让他感受到不安的信息源。
如果信息的确能够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那么当事人的这些不安反应是真的;相反,当事人的这些行为很可能并非是由不安情绪引发的。
由于话题转移是不安情绪的又一个典型表现,所以推断当事人是否不安也可以从这点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无聊也会引发话题转移,但两种话题转移之间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如果是出于无聊,当事人会把话题引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是为了兴趣而转移话题;不安的人只是想回避信息源,会把话题尽量引到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以赶走焦虑,是为了转移话题而转移话题。
总的来说,在推断不安情绪时,我们要记住一点:
不安情绪并不是一种很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所衍生的不安反应也不会很强烈。
如果当事人出现了过于强烈的反应往往表明当事人已经进入恐惧或愤怒等强烈的情绪里,比如,晃动双腿是一种不安反应,但当事人如果双腿止不住地抖动或者全身颤抖,则很可能是恐惧的表现了。
撇嘴皱眉,缩小感官:
厌恶反应
厌恶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表现比较复杂。
在不同的情况下,当事人既有可能做出诸如皱眉、撇嘴这样短暂而隐秘的表情,也有可能出现呕吐这样强烈的反应。
因此,厌恶反应也就成为一种值得人们琢磨的行为,特别是隐秘的厌恶反应,更需要仔细观察。
导致厌恶情绪产生的信息源可以说十分微妙。
首先,该信息必须是负面的,同时又要满足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不至于过于强烈而超出当事人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信息源让当事人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的情绪往往是愤怒。
而如果信息源过于强烈,并超出了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所以,只有当当事人接受的某种信息在一定程度范围之内,才会出现厌恶情绪,并导致厌恶反应。
根据厌恶、愤怒、恐惧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负面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中,厌恶属于相对较轻的,而愤怒、恐惧等情绪则会引发更为剧烈的反应。
负面信息源可能是一首难听的歌、一个难看的节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引发厌恶情绪的负面信息源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比如,另类的个性,对于成长在开放和崇尚自由环境中的人而言并不会成为引发厌恶的刺激源,但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保守的环境中,他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则非常容易让周围的人觉得厌恶。
可见,引发厌恶的信息源有两个特点,一是负面的,二是程度较轻的,这也就是说不够对当事人构成危险。
典型的厌恶微反应是这样的:
当事人受到信息源的刺激之后面部呈现出皱眉、眼睑低垂、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朝着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弯曲、紧闭嘴部、下巴以上向上收缩这一系列动作。
同时身体配合着向刺激源相反的方向远离,本能地远离刺激源,表现出所有感官尽量回避的趋势。
以上是一个饱满而完整的厌恶反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们的厌恶情绪不同,厌恶反应也有差别。
程度较轻的常见厌恶反应是轻蔑,这种情况下的刺激源虽让当事人感到排斥和否定,但当事人感到刺激源的能量过于微弱,不能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因而不自觉地产生出轻蔑情绪。
十分轻微的厌恶往往和笑容一起构成讥笑或冷漠表情,因为当事人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威胁,甚至是感到了荒唐,于是在放松和优越感之下产生了笑的动作,表现出嘲讽。
比如,我们遇到一个能力弱的对手,具有瞬间打败对手的能力,这种力量之间的差距很可能让我们觉得对方不自量力,而自己也很可能会有“不屑一顾”的想法。
如果对方恰好又做出些笨拙的行为或者说出可笑的话,这时身为强者的一方很可能产生讥笑的表情。
另外,如果厌恶情绪过于强烈,就会引发呕吐的反应,特别是刺激源具有令人恶心的性质时,类似呕吐的反应很可能就出现了。
恶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极端的厌恶,这种情绪会在生理上显现出来,即产生呕吐感。
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解剖实验时会呕吐。
再如,看血腥的恐怖片或者刺鼻的腥臭味也会造成视觉或味觉的刺激,导致恶心的发生。
除了感官的刺激外,当事人自己做出的行为同样也能够成为引起恶心的刺激源。
比如,从未杀过人的战士,即使是出于正义将敌人消灭,很多人也会由于道德感在第一次杀人后出现呕吐的反应。
这主要是因为当事人感到自己的杀人行为受到内心道德感的谴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情。
总结起来,厌恶反应按照轻重分为三种:
轻度的轻蔑或者讥笑、正常的厌恶、强烈的恶心。
既然这三种反应都属于厌恶反应,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呢?
实际上,鼻翼两侧无法控制地出现沟壑是它们的共同表现。
在人的脸上,有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这两条比较特殊的肌肉,它们隐藏在鼻子的侧后方,提上唇肌竖位于嘴部以上和眼袋以下,上唇鼻翼提肌紧贴在鼻子与脸的连接线上,这两块肌肉都呈条状,它们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解 反应 动作 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