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899935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9.91KB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特点:
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
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
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
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6.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
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
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
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4.影响: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5.关系:
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早期”指夏商周时期;
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三代实行的奴隶制政治制度。
特点:
(1)带有浓厚的专制关系色彩。
(2)等级森严,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3)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à
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建立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三公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3.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
《秦律》。
6.巩固统一:
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
南平越族,开灵渠。
修筑驿道;
统
一文字;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评价:
(1)积极影响:
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
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经济上:
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
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思想文化上:
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
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
①经济根源:
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
确立:
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
●1.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削实权(“权”)
①削弱藩镇,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军政,削弱宰相权力;
④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制钱谷(“钱”)
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②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收精兵(“兵”)
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
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①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②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
(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
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权,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
①设立背景:
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康熙时设南书房;
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②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③军机处的最大特点:
“简、速、密”。
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
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4.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
发展趋势:
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5.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的差异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
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6.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
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
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
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7.中国政体的演变
中国政体的演变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现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上述四种政体先后在中国出现或倡导,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当前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人治的表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法治的表现,因此,中国政体的演变走过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历程。
(1)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期,西汉时期得到巩固,完善于隋唐时期,强化于北宋,明清时期空前加强。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君主立宪制思想形成,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指导革命,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和政体有其名无其实。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体,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
(2)专制政体下各王朝一般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专制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思想文化的发展
(1)专制主义制度建立前,思想文化在相对自由的空气下得到发展。
从春秋到战国,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伴随着专制主义制度建立,文化上逐渐形成了专制政策,如商鞅变法中焚烧诗书,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通过自身调整,适应专制主义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政体在思想文化领域遭到猛烈批判。
10.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和时代特征
(1)先秦:
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
其中,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西周是强盛时期,东周的前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东周后期,封建制度建立起来。
(2)秦汉: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局面形成,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
(3)魏晋南北朝:
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佛教文化影响很大。
(4)隋唐:
政治上再度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封建经济文化繁荣。
(5)五代辽宋夏金元:
政局上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6)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
◆疑难分析:
问题1:
西周分封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能巩固周王的统治?
又为什么这种制度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
过程:
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
原因: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强国。
宗法制与分封制配合,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政治制度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就的社会秩序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分封制的确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问题2: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设问类型二:
西周建立后,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应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效果、特点。
)
问题3: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
秦朝是怎样加强对地方管辖的,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与西周的分封制相比,在官吏与国君的关系以及职能方面有何不同?
以皇权为中心。
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
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比较完备。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有明确的分工;
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里等,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历代沿用。
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郡县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上承中央,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等,并接受上级考核和检查。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权力地位可以世袭。
问题4:
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比较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
问题5:
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到宋朝,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有哪些?
出现过怎样的局面?
在宋的基础上,元朝和明清统治者对地方进行了哪些有效的管辖?
概述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趋势?
因素:
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亡国问题、唐朝增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等。
解决方案:
汉景帝到武帝进行削藩斗争,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汉武帝还设置刺史制度监督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宋朝任命文官做地方官,并分化事权。
元朝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唐朝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问题6:
列举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事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史实:
秦朝: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相权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③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问题7: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哪些?
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谈谈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呢?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措施。
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作用(评价)。
因为: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重农抑商、八股取士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代改革的分类——中国历史上,改革比比皆是,从原因和性质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奴隶主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如商鞅、李悝、吴起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挽救统治危机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管仲改革军事:
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必然性:
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①经济:
生产力提高——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农工商业都有所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新的土地制度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轮 复习 古代 中国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