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例.docx
- 文档编号:1789783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33KB
《木兰诗》课例.docx
《《木兰诗》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课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兰诗》课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木兰诗》课例
一、课题的确立
新的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做题技巧。
2009年湟中县上新庄镇中心校申请了县级教研课题“导-展-练-评教学模式”。
“导”是导学,课前组织学生预习,课中组织交流,课后拓展延伸;“展”是展示,组织学生在全班做朗读、背诵、板演、写作、表演等多种方式的展示;“练”是选择典型题目做课堂训练;“评”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每个环节的评价。
该模式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而得到新的信息,由对文本的质疑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利用课本这一文本,巧妙引导学生独立型、合作型学习文本,在展示探究得到的新的信息和有序、有效、有目的的练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发展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而这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较为先进可行的一种。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同学相互切磋交流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探索、发现、展示、创造、成功的乐趣。
它要求教师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对于课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
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拓展语文世界的无尽妙趣。
《木兰诗》的教学活动就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
二、教学目标、过程的确定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前自主性学习,课堂探究性学习,课后拓展性学习。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课前阅读中,我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沿着不同方向思维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此,我制定了“用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来研读《木兰诗》,培养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一教学大目标。
我所示范的是《木兰诗》第二课时,制定的具体目标是:
1.回忆情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情节。
2.掌握“互文”“反复”“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体会作用。
3.反复诵读,尽可能当堂背诵,并注意理解性背诵和默写。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诵读《木兰诗》,回忆情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情节。
(二)、修辞研讨:
仔细读课文,结合例句各找出相应的修辞句两句,读读,并体会其作用。
(对偶、排比、夸张、反复、顶真、互文)、
(三)、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利用故事情节和句式特点,尝试背诵这篇诗歌。
)
(四)、拓展延伸:
1、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2、续写或改写木兰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自编6—8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请发挥合理的想像,选择其中一项完成,写一写。
A、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B、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
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也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这首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生动,叙事详略分明、得当。
再加上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学生愿学乐学。
学习任务一布置,学生就满腔热情地自主学习课文。
三、探究过程的实施
这篇文章我用两个课时两完成教学任务。
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
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是我毫无根据的怀疑,我没有创设好的预习情境)。
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再疏通文意。
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
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
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翻译课文,第二课时让学生掌握古文中的修辞,背诵课文,在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的同时,拓展延伸,训练写作、想象能力,加深对木兰人物形象的认识。
探究过程包括教师以学案布置指导,学生互相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探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1、教师布置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本次讲课学习任务,并对导学案学习做辅导与示范。
由于实施这一探究的是七年级学生,针对他们知识积累不够深厚,思维缺乏深度,文化底蕴比较薄弱的特点,所以对他们探究的要求不宜过高。
我们应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结论是深是浅是对是错是全是偏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尝试,培养了作为一个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这一过程突出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上巧用一个“导”字。
如何发挥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我认为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
教师要通过有艺术地“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明确“导”的方向,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来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学。
从最接近学生现有知识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延伸发展,达到离学生最远的最丰富内涵的终点。
也就是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基于上述考虑,我要求学生逐项进行学习,可以独立开展,也可以几个人一小组进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去朗读、背诵、讨论,可以想象、对比思考,可以续写、改写,只要有收获就行,但要不断深入,要有新的体会、感悟。
2、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记录探究信息
《木兰诗》探究的第二阶段是学生自主或自发组织成探究小组进行阅读探究,在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探究信息形成文字,记录在学案空白处。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课外进行探究和写作,一般需花1~2课时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按照学案提示阅读有关书籍,搜索信息,且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究结果。
这一阶段中,学生明确了要感知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或借助学习工具书,或实践操作等方式初步获取知识,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桌或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疑惑问题组内互助解决;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评价组内每个人的自学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对存有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商讨解决的办法,如组内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交给老师,在班内共同解决。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一定差异。
有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的学生或许还没找到自己的方法,因此小组之间的互助解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兵教兵”中通过互助学习构建知识,因为“有效的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探究,亲自实践,不仅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作用,还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行为的实施,对学生来说,其能力的培养、其收获的意义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继续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师生总结,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探究成果
这一过程在课堂上进行,安排了1课时,也就是本节课堂教学。
先由教师做简短导入,激发兴趣,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探究情况,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并且加强针对性训练,拓展延伸。
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是自主的,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自我展示,或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完善。
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尽情展示自己的探究所得,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对某些问题敢于持不同的看法。
如在“找修辞”这一环节中,学生积极、踊跃地到讲台来板演修辞句,对同一修辞方法,学生能找出许多个句子。
又如在“续写改写”木兰的故事中,学生们并非人云亦云写,而是由许多奇妙的想法,并且有逻辑性。
最让老师想不到的是,学困生郭明成,以往说话有点结巴,本堂课背诵课文是那么流利。
那真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资源的大交换!
“展示”作为课堂学习中学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
“展示”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拓展;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要多举例子,用多种思路进行讲解。
就是在展示的时候要超越书本,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
如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这一问题之后,又让学生续写或改写木兰的故事,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
《木兰诗》的“展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先确定板书的内容,这些往往都是最基本的和重要的内容,然后每小对各小组分配好本小组的展示任务,可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讨论展示,这样很多同学都有了展示的机会,课堂也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在各小组进行展示的时候,小组长要负责做好组织工作,教师要到各小组的展示中去参与监督和讨论,以确保展示顺利有序的进行。
等到各小组都展示完了后,教师要做必要的总结和针对性的评讲,还有适时的鼓励。
如在课堂中学生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
复述、朗读、板演、背诵、讨论、改写、续写。
又如在“找修辞”环节,学生积极将找到的修辞句板书在黑板上。
都使这一理念基本得到体现。
四、对本次探究的评价、总结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在比较广泛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及善于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在对《木兰诗》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活跃,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都被发掘出来了。
成功之处有: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基本体现教学模式的要点。
这堂课是按照“导-展-练-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
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兰诗 木兰 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