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896974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92.92KB
学习心得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心得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心得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關心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包括科學可能的副作用,並建立理性的對待態度。
5.培養科學態度與精神
最後結語丟給大家一個大問題,「真理在少數人手裡和民主的多數決原則,兩者間的矛盾如何解決?
」讓現場的聽眾去反思,也間接指出培養大眾「科學素養」的重要性,這有待科學人及媒體人共同合作努力推廣科學傳播,讓真理不再侷限在少數人的腦袋裡,雖然這可能會是一條漫長的路,但只要開始就永遠不嫌晚!
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
了解科學素養後,緊接著開始談談媒體素養與公民社會的關聯。
這次的講者是在我心目中排名前三的演講者之一-莫季雍教授,一貫的莫教授風格出場,笑呵呵的講了幾個笑話在揶揄自己一番後,立即對現在的媒體提出批評:
「別全相信媒體!
」點出許多現在媒體的弊病及疑問:
1.有政治色彩?
2.報導的是全貌嗎?
3.有沒有扭曲事實?
4.是真相嗎?
與往常的風格一樣,莫教授總是再切入主題之前對一些名詞做基本定義的解釋,對素養定義;
順帶提及五大公民素養:
「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
再接著深入討論今天的主題:
媒體素養。
媒體素養的消極內涵:
●分析媒體訊息
●評估媒體運作
媒體素養的積極內涵:
●創製媒體訊息與運用媒體
從媒體素養發想,具被媒體素養後的下個階段,是培養傳播素養。
說到傳播,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傳輸訊息,交換意義的活動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表達與溝通,而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傳播,可能是對一個人;
或是對團體;
更甚者,對大眾進行傳播活動。
其中方法很多,最簡單也最基本的就是用說的,或是搭配一些肢體語言,也可以用寫的,或是使用圖像…等等,不管任何方法,目的就是讓人理解,讓訊息得以傳遞,最終目的則是說服他人,使之改變觀念或行為。
最後切入本通識課程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議題-科學傳播,如何運用媒體素養與傳播素養增進科學傳播的效率?
對此莫季雍教授提出了「科學人的傳播素養」,並列出以下六點:
1.語言、圖像的使用
2.轉換科學理論為科學故事
3.轉換科學語言為俗民語言
4.認識媒體特質、瞭解民眾需求
5.傳遞科學知識、方法與精神
6.帶領民眾科學、理性角度的思考與討論
先引起人們的興趣才能傳播科學,因此將複雜的科學理論轉換為科學小故事就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大家愛聽故事更勝於長串的公式。
再用簡單的語言配合圖像,使不懂科學的人也能輕易了解。
最後讓民眾去思考,培養科學素養,讓科學的精神生生不息。
傳播概論
繼上次說「別全相信媒體!
」後,莫教授今天又講了一個笑話:
「不能相信的三件事:
『英國的研究、大陸的產品、台灣的媒體』」,看來莫季雍教授對台灣媒體的印象真的不大好,但莫教授說的也確實是有其道理,現在媒體多到數不勝數,撇開政治色彩和記者素質低落不談,許多為了競爭收視率的電視台常常誇大不實,或是以偏概全的報導實在令人詬病,這也是為什麼要大眾培養媒體素養的原因,不是被大眾媒體牽著鼻子走,而是學著去分析和過濾媒體訊息,查證期真偽。
傳播的類型分很多種,如下圖所示:
美國政治學家拉斯威爾(HaroldD.Lasswell)在一九四八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傳播研究中最著名的一段話(即『拉斯威爾公式』)做為開始:
描述一個傳播行為最便利的公式是回答以下五個問題:
1.who傳播者
2.sayswhat傳播內容
3.towhom傳播對象
4.throughwhichchannel傳播通道
5.withwhateffects傳播效果
而以拉斯威爾公式描述科學傳播的行為:
1.科學家傳播專家
2.經轉換的科學內容
3.大眾傳播人際傳播
4.全體/目標閱聽眾
5.科學瞭解與參與
傳播者須具備四個要素:
「知識、熱忱、勇氣和個人魅力」,須擁有傳播的技巧:
能有效運用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圖像和聲音搭配使用達到最好的傳播效率,還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可信度,其可擴大或減少訊息的價值,大小取決於傳播者的專業性、信賴感、活動力和客觀性。
傳播內容是各種文字/語言、圖像、聲音的組合,可以是資訊性質、娛樂性質和商業性質的。
一定要有娛樂性,這樣才能引起傳播對象的興趣,進而再傳播資訊給他們,當然故事性的述說仍是好用的手法。
傳播通道有很多種,傳統方法分成印刷型(書、報、雜誌)和聽覺型(錄音、廣播);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漸漸的成為傳播媒介的主流;
而網路則是強而有力的後起之秀,搜尋和傳播的方便性大大超越上述的傳播媒介,隨時隨地只要有電腦和一條網路線;
一台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搭配著無線網路,走到哪都可以上網瀏覽無邊無際的資料,是年輕一代主要的資訊來源。
科傳的傳播理論
上次用拉斯威爾公式稍微描述了科學傳播,這次探討主題縮小範圍至科學傳播。
一貫模式對幾個名詞用中英文定義後,提出了幾個新東西-「單向傳播模式」和「雙向傳播模式」,畫了兩張圖來解釋:
單向傳播模式
雙向的傳播模式
這堂課提到了很多理論的東西,很多對於科學傳播可能會用到的理論,大略分為五大類:
宣傳方面理論、說服方面理論、資訊方面理論、媒介方面理論和公共傳播運動方面理論,各拿了一些出來做簡單的解釋與討論。
宣傳與說服方面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
個人知識的獲取,有部分是來自於在社會互動、經驗和媒體影響中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
◆認知不和諧理論:
人會用合理化的方式把不合理的行為解釋成合理的或與自己的認知協調的,故選擇訊息以減低不和諧狀態來企圖達成均衡。
◆社會判斷理論:
態度的改變是由對說服訊息的判斷與效果造成。
◆預防接種理論:
讓訊息接收者自行思考,當人主動產生想法,日後就會努力防守自己的想法,發展出堅定的態度和信念。
◆期望價值模式:
人依據他對於事情的期望與評價決定對世界的看法,也決定其行為。
◆傳播適應理論:
傳播者努力讓自己與傳播對象相似,以增進溝通。
◆降低不確定理論:
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減低行為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是不舒服的,給人動機去進行溝通,以減少不確定性。
◆傳染理論:
人際網絡是態度與行為的渲染通道。
◆計劃行為∕推理行為理論:
對特定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和人所知覺的行為控制等三者決定行為意圖。
◆網絡理論:
個人、團體或組織裡的關係結構影響人的信念或行為。
◆深思可能性模式:
動機與資訊處理能力才是決定態度的改變的因素。
◆心智模式:
我們所有的想法和觀念都只是內心的圖像,人容易用假象去企圖抓住事實的思考缺點。
◆故事典範:
人是說故事的動物,方式是把複雜訊息轉換成故事,透過故事來表達道理,與他人交換訊息。
◆團體理論:
團體規範、團體壓力與團體動力對個人行為有影響。
資訊方面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
新觀念、行為或產品,經由某些通道,擴散給社會體系裡的成員。
大眾傳播媒介在初期最能發揮周知的功能,說服採行則多由意見領袖透過人際傳播發揮影響力。
◆脈絡設計:
從瞭解消費者使用方式下手,設計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將之整合進現有的工作環境和作業方式。
◆電腦中介的傳播:
侷限互動的同步性,減少了互動,克服了時間與空間的依賴性,故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也影響傳播的型態和社會網絡。
媒介方面理論
◆皮下注射論:
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直接且強有力的影響力。
◆兩級傳播理論:
大眾媒體的訊息流通有兩個階段,意見領袖從媒體獲得資訊,轉手傳遞出媒體內容,再加上個人親身影響。
◆守門理論:
守門人決定哪些報導可以出現在媒體上,因而對大眾之於事實的知識有控制的權力。
◆涵化理論:
媒介效果是點點滴滴形成的,長期言,電視塑型我們對社會真實的概念。
◆知溝理論:
資訊在社會成員間非公平分佈,高社經地位的人較具獲取資訊的能力,低社經地位的人公共事務知識較少,形成與日俱增的知識差距。
◆使用與滿足途徑:
強調主動的閱聽人和主動的媒介使用行為,閱聽人有使用媒介的動機,因動機主動尋求媒體內容來滿足特定的需求。
◆議題設定理論:
新聞媒體因選擇他們認為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判斷該賦予這些事件多少重要性和報導空(時)間,而影響大眾,建立大眾所知悉和關注的重要議題。
◆預示效果:
媒體會給某些事件或事件裡的某些特點以較多報導時間或空間,也就提示了閱聽人這事件該用什麼角度或標準來去看待。
◆框架:
媒體因聚焦某些事件,並將之置於某種意義範疇而對人們產生影響。
◆依附理論:
人對於能符合個人多項需求的媒體,會有較高度的依賴;
當社會變動和衝突高的時候,依賴媒體取得資訊的可能性增加。
公共傳播運動方面理論
◆跨理論模式:
個人修正他/她的問題行為或獲取正向行為,須歷經五個改變階段:
前意圖、意圖、準備、行動、維持階段。
◆有效運動架構:
讓傳播運動比較可能達成預期改變的工作,包括
(1)獲取適當閱聽眾的注意;
(2)傳達可理解、可信的訊息;
(3)傳達訊息,影響閱聽眾的認知與信念;
(4)創造社會情境以達成預期結果。
◆為說服而傳播理論:
人要理解和遂行一種新行為,要經過12個相互依賴的步驟:
1.曝收訊息►2.注意訊息►3.覺得有興趣或與自己攸關►4.瞭解訊息►5.想像新行為能否合乎自己的生活►6.接受訊息建議的改變►7.記得並確認訊息►8.在相關情境中想到該訊息►9.依訊息作出決定►10.依決定而行為►11.接收正面增強訊息►12.新行為整合進個人生活。
莫教授提到的理論實在太多,可能也是因為傳播是門深奧的學問,理論的東西實在很難在一堂課就講得完,上述這些只是給我們一個入門的管道,每個都學些皮毛知識,如果有興趣的話自己可以以此為出發點,更深入的去了解。
科傳媒體與型式
連續聽了幾周莫季雍教授的演講後,接著是連續好幾周蒯亮教授的演講。
蒯教授講話速度有點快,可能是思考太快的關係,有時候講一講嘴巴會跟不上,但是完全不影響演講的精彩性。
而教授的為人也十分厚道,每次讚美成大時不外乎順代提及其他三所學校;
批判公共事務時,也會處於一個超然中立的立場,十分有趣。
既然講到型式,一開始就對媒體的分類做個大略的介紹。
依據閱聽人屬性分為:
大眾媒體、分眾媒體和小眾媒體。
依據歷史進程粗略分為:
印刷(平面)、電子、網路和行動媒體。
依據教學型式又可分為:
小手冊、專書、期刊、E3系統、開放OPCS、遠距、展館和主題樂園等視聽教育。
如果用操作手法去分類:
新聞發布、廣告、公關、電影、
危機處理和IMC行銷傳播等。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推論出媒體是「訊息內容的產製平台。
採集各種符號、素材、聲音、影像、圖檔,經過加工流程,所呈現多樣性的存在形式,主要運作的有影視、文字寫作、展館、網路新媒體等。
而科傳媒體即是判讀、並統整其訊息的議題,泛指教學內容均屬之。
」
科傳媒體有別於一般媒體,目的不再於賺錢,而是教育大眾,希望能把基本的科學知識與科學素養授予一般民眾,就特性上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1.科學的倡導者Initiator
2.守望功能WatchDog
3.守門人把關Gatekeeper
4.公共論壇PublicForum
5.社會回音板反思SoundingBoard
(辨証偽科學)
要學習科學傳播之前,首先當然要先了解何謂科學傳播。
廣義的定義是「科技知識訊息的流傳,科技的社群,科技的傳播媒介(含大眾傳播媒介及人際傳播媒介),以及科技的傳播社群(如記者、作家)等」而狹義的定義則是「藉由傳播媒介傳播科技(含醫藥衛生)的知識、訊息,以達社會科學普及、民智發達的理想境界,其中又以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科技資訊及社教機構(如博物館)提供科技知識教育為主」
了解科傳後,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性,認為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科學可以讓生活更好,不再瘦沒有科學根據的傳言影響。
但也丟出了批判讓大家去省思,指出工學院學生只信仰「科技萬能」,而不是去思考「科技何所為」,一語道破在場許多工學院的夢中人。
爾後,又點出現在社會上的幾個科學傳播的問題,傳播和科學的衝突,以及民眾不太重視科學傳播的現象,都是值得令人思考的事情。
結語
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科學的一個表現,因此成大畢業的學生都可以稱做科學人,我們有著很多資源,那都是全國人民繳稅的貢獻,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也有義務做科學傳播,以此回饋社會。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件事不再只是空談,運用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例如:
youtube、無名小站和facebook…等等,都是可以輕易上手做科傳的好途徑。
從一開學懵懵懂懂連科傳是什麼都不太曉得的我,一路聽來十幾來周的演講,對於科學傳播似乎已經大略通曉了。
有次在思考科學傳播到底為何物時,腦中突然出現曾經讀過的一篇課文-蔣勳的《大學》。
裡面這樣寫著:
「那老人的眼中有一種信仰的光,他緩慢地向他的村人解釋:
『他們在大學中,要學習如何制定法律,在社區中為人們訂出是非的判別標準,解決人群間的紛爭。
他們還要學習高貴的道德,學習如何從內心尊重別人,救助貧困衰弱的人,相信人與人可以友愛。
他們也要學習對大自然的感謝,知道神的賜予應當公平分配,應當珍惜』『他們是大學中的青年,他們用我們勞動生產的時間去思考人類靈魂得救的問題,啊!
那是極艱深的學習啊!
』老人眼中閃耀著奇異的光。
對這一群在土地上勞苦終生的人而言,他們社區上沒有一所大學可是,他們理念中的大學竟是這樣崇高的所在。
起初看到的時候並不覺得裡面有什麼特別的寓意,或是說我內心沒有共鳴。
我想每個人當初都是抱著某些夢想上大學的,隨著時間過去,大學的教育似乎並不是想像中得如此高尚,當初的熱情不知道還在否?
至少我覺得在上完這門課之後,我似乎找回了一些當初上大學的感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