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96972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49KB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刻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我校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
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
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温州市同类普通高中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
以上情况表明:
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
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
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
以各子课
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尤其是要为高三学生顺利完成高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地说: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4、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我校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
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
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
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
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结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
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文科综合(政史地)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理科综合(理化生)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四、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
2、协作性原则:
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
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
整合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为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
4、激励性原则: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通过对其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5、整合性原则:
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
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
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6、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因此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是以眼前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
7、共享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
8、交互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整合必须基于网络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
9、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1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11、工具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
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
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强调的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故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的工具和伙伴。
12、并重性原则:
并重性原则指的是知能并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统一性原则:
本原则是指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
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五、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子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带领本子课题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培养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1、经验总结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依靠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必然。
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活动中十分必要。
2、文献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相关文献,领会文献精神,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提高课题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法就是要求教师学习文献,对照文献思考、实践。
3、调查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包括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切理念的渗透。
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乃至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是任务驱动模式常用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地得出结论是整合的目标之一,故调查法必不可少。
4、案例研究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挑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对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案例研究成为必要与必需。
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深刻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目标才能明确。
故案例研究法原则在整个课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课题分析
(一)课题常规成果
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研究,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活动工作,认认真真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行家称我校的整合水平已经进入温州市各级学校中的第一层次,并在市课题交流会上专题介绍,得到了主管领导的肯定。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全体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全体教师均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全校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各教研组均有自己的网站,已经初步制作了积件库,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刻录成光盘,在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每位教师均能自如地在网络上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有些教师还在网上有多个个人主页,发表自己的课件、案例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三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论文、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15篇整合论文,21个整合案例、5个整合课件获得市级以上奖,3篇论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1个课件和案例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共有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见附件:
《2003年9月—2005年8月公开获奖成果统计表》和《2004年9月—2005年8月公开发表的论文、音像出版物统计表》)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今年高考打响了开门红,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基础。
6、促进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中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在众多的市级以上奖可发表的文章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的作品,特别是市一等奖以上的论文、课件、案例均以青年教师为主。
7、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学校顺利通过市重点学校,省A类达标学校的评估作
出了应有的努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年来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探讨本课题的意义和思路,多次到兄弟学校取经、交流,召开市级观摩课1次,4位教师开出了观摩课,得到了专家支持的同时,也受到同行的好评。
校级整合活动周两次,每组保证1——2位教师开出示范课。
在观摩课后和交流会上,兄弟学校和有关专家领导反馈过来的信息表明,他们对我校的整合课题是肯定的。
本课题的跨越发展,为学校顺利通过市重点评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实现了招生一路大攀升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二)课题特色成果
1、通过建章立制,使本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保证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顺利进行,促使教师在整合实践中转变角色,改变了教学方式。
为了使教师们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与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学校不仅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更是及时地制定了《温州市第22中学教科研管理制度》。
该制度不仅有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有相关奖励制度,保证了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姿态,认真的态度投入教科研工作。
具体包括:
(1)制度
A、规划制度
为了使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方向一致,目标明确,协调配合,在每学年初,学校教科室根据建立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制定教师分级承担课题研究的计划。
教育科研规划的内容,一是依据本校本地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与实际需要,二是各层面老师的自报项目,三是根据各层面老师自身特点与适合项目,从而制定出本校某一时段的教师分担课题研究计划。
规划中要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规模大小、投入分配区分出不同层次。
让老师们明确主攻方向和各自的任务,做到统一部署,相互协调,使学校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B、目标考核制度
为了克服有始无终的通病,检查规划落实情况,督促规划目标的成功实现,学校教科室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
目标考核的内容,就是把学校各层面科研工作的目标到达程度列入教科室、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
目标考核,可由教科室拟订一个
逐渐完善的通则,评出基础分;
再由各教研组拟出细则,评出附加分;
再由个人给自己评出自评分;
最后再按30:
40:
30的权重计入教师业绩档案。
C、立项制度
立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确定课题,论证课题,最后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
在学校教育科研的活动中,要经过正式的申报、论证、立项手续,富于创新、意义较大或规格较高的课题,都应该鼓励其积极向科研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得到立项和指导。
D监督检查制度
为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定计划,年终写总结,中间留空白的现象,学校将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的内容:
对已立项的项目的科研过程、实施作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
规定项目承担者作定期汇报,以利于科研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方案或原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对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E、经费投放制度
科研经费,是一种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而设置的费用。
学校对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以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等,应根据学校的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予以资助。
F、表彰奖励制度
为了肯定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鼓励大家积极从事创造性劳动,学校奖对取得科研成果的老师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制度:
一是根据本校的财力,按国家、省、市科研奖励比例,抽出与之相当的资金,以相应的规格给予奖励;
二是把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比、晋升、获取科研资助等,以制度化的形式联系起来,完善起来。
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化的程序,对已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按“成果评估标准”进行验收、鉴定、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
通过相应级别的会议、出版物、新闻媒体、上网等加以传播。
尤其对经过鉴定,证明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措施,予以大面积的交流推广和应用。
H、论文、案例的评选、交流与奖励制度
科研论文、教学案例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探索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经验的展示,学校教科室要十分珍视。
为了让大家的劳动成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学校将建立健全定期论文、案例评选、交流与分等奖励以及把论文、案例等级与晋级晋升挂钩、载入个人业务档案的制度。
其中优秀的论文向上级相关级别报刊推荐。
最后,将每学年的论文分等结集,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评指标之一存档。
2、整合从理念出发与活动结合,促进了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观念的转变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1)促进了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A、在培训中渗透理念,为教师观念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大事,要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为此从整合课题必需的网页制作培养开始,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我们坚持了“技术培训与理念渗透相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学科 教学 整合 实践 研究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