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7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赏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85931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7.46KB
语文中考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7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赏析Word下载.docx
《语文中考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7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赏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7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赏析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由:
陈涉生活在秦朝时期,那时的秦朝政治时局动荡,“天下苦秦久矣”,正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在整个秦朝赋税严重,百姓苦不堪言的情况下,陈涉揭竿而起,能够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戴和支持,这是起义胜利的原因所在,所以说这样的时局之下,成就了陈涉的成功。
但是,陈涉成功的原因更多的是在他个人的坚持。
从开始被雇佣耕地,他就坚持自己的梦想,到后来耽误了期限,他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逃走,而是留下来鼓动士卒支持自己,这样的坚持才让他后来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
(二)陈涉世家(节选)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②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③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④行收兵。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⑦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⑧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⑨三老、豪杰皆曰:
”⑩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⑪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蕲下( 攻下,攻克 )
(2)乃令符离人( 于是,就 )
(3)行收兵( 兵员,士兵 )
(4)皆刑其长吏( 惩罚 )
2.将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__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手拿着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
3.起义军从“至陈”到“计事立王”的这部分内容可分为四个阶段,请从文段中找出能高度概括另外两个阶段的词组,并依次填写在下面方框内。
(每空两字)
至陈攻陈据陈计事立王
4.在《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在起义前分析天下各种形势时,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得出了起义“宜多应者”的判断。
文段中的哪两句话可以证明陈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写出句子的序号即可)
__⑤⑪__
(三)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1.下列加点字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以君为长者 不以物喜
B.今吾以十倍之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轻寡人与念无与为乐者
D.而君逆寡人者温故而知新
A.亦免冠徒跣(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B.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C.徒以有先生也(仅仅是因为有先生啊)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怀着愤怒不愿意发作出来,征兆就从天而降)
3.文中秦王为了迫使唐雎就范,采取了哪些举动?
秦王的举动:
其一__施恩__;
其二__质问__;
其三__威胁__。
4.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__蔺相如完璧归赵;
晏子使楚;
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不唯一)__
(四)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以头抢地耳( 把,用 )
(2)仓鹰击于殿上( 通“苍” )
(3)天下缟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
(4)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
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__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挠__
4.第②段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秦王,虚写唐雎。
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并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另外,由于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
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五)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请献十金。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B.公输子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C.荆之地方五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D.愿借子杀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对于“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C )
A.公输盘九次设计了城市的变化,墨子九次远离他。
B.公输盘多次改变了攻城的变化,墨子多次远离他的攻击。
C.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的进攻。
D.公输盘一共九次使用了巧妙的战术,墨子九次都巧妙地避开了他。
3.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
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__闻、起、行、至、见。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4.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
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__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班门弄斧;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
5.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__采取迂回战术。
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B.失道者寡助(不行“仁政”的君主,只得到很少人的帮助)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
D.以天下之所顺(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
3.“得道者”的意思是__得民心__;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君子__。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__含义: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
①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②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③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④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而去之( 离开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限 )
(3)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
(4)故君子有不战( 所以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__人和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__仁政__的重要性。
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
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
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
A.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举用)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永远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D.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知道在忧虑祸患中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
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治理国家__;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居安思危__。
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接一句,非常有气势;
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5.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__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②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③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
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
②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横”,梗塞,不顺 )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 这样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
文中画线句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__立论;
道理论证。
4.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
为什么?
__不行。
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
段①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
而段②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
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①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段②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
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十)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
)受;
蹴(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
)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
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
)我与(yú
)?
乡(xià
ng)为(wè
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
i)宫室之美为(wé
i)之。
乡为(wè
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
i)之;
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
)我而为(wé
i)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C.所欲有甚于生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然则北通巫峡
A.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
C.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人们为了礼义舍身而死也不能接受施舍)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名言或事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4.划分第1段层次结构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__第一层:
从“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
“生亦我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
第三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强调“义”的境界,贤明之人不丢失。
(十一)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
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辨别 )
__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__道理论证;
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__正__面举例。
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__反__面举例,这种行为可用__见利忘义__这个成语来概括。
(十二)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鄙(当大官的人目光短浅)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大大小小的牢狱之灾,即使不能明察)
C.望其旗靡(望见他们战旗倒了)
D.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再次击鼓勇气就衰落了)
3.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
__直谏__;
邹忌:
__讽谏(采用暗示比喻委婉地劝说君主)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与哪一句相呼应?
__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十三)曹刿论战(节选)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公将战,曹刿请见。
③其乡人曰:
”④刿曰:
”⑤乃入见。
⑥问:
”⑦公曰:
”⑧对曰:
”⑨公曰:
”⑩对曰:
”⑪公曰:
”⑫对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 参与 )
(2)必以分人( 拿,把 )
(3)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
(4)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4.曹刿与鲁庄公围绕“__何以战__”(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__政治上取信于民__(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B.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期年之后陈太丘与友期行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闻寡人之耳者 余闻之也久
B.宫妇左右莫不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中考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7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赏析 语文 中考 专题 练习 古诗 文言文 现代诗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