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884957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51KB
6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Word格式.docx
《6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值
15
自评分
07年
他评分
08年
自评说明
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扶持民办教育等;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高中阶段学校由市管理,初中和小学由市镇共同管理。
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能经常向书记、市长汇报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办法。
如近两年推进“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统发公办教师工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设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学校安全、清理整顿无证办学、成立直属学校管理中心等工作,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如指挥重要考试的组织和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多次出席安全工作现场会、校庆典礼、德育及教育科研活动和其他在学校举办的重大活动,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
2008年,深入学校开展细致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分析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近几年亲自领导我市“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统发公办教师工资、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清理整顿无证办学等工作。
高度重视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市综治、公安、教育、文化、安监等有关部门多次联合开展大规模的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在2008年校风工作会议和学校建筑安全工作会议期间,对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佐证材料目录
编号
题目
1-1-1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文件、资料
1-1-2
2006-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1-2
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纪要
1-3-1
视察学校等有关重视教育活动的报道材料
1-3-2
为教育办实事的有关档案资料
1-3-3
反映基础教育主要指标的教育统计报表
1-4
反映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和落实情况的材料
2.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规划和措施,积极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
本指标有2个要素共8分:
①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实施不到位
扣2分;
没能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
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规划
和措施,每项扣1分;
没有均衡配置
义务教育资源扣2分;
区域内各类教
育发展不协调现状没改进的扣1分。
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扣2分。
8
近两年,经常在有关的重要会议上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举措。
如,在2007年的全市普教工作会议上,阐明了我市教育对比教育现代化尚存在的差距,要求全系统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并提出8项具体措施,力争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2008年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全系统深刻把握教育工作发展面临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教育发展新跨越,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2006年制定东莞市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争取到2010年,全市有23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2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达35000人以上的目标;
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规划和措施,从2006年开始接收对口扶贫县新丰、乳源县贫困生免费入读我市中职学校,2006年接收了150名,2007后每年接收400名免费生入读我市中职学校。
2008年,为进一步发展普通高中及中职教育,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提出到2011年,我市的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达52654人,其中本市户籍42154人,欠发达地区学生10500人,将接收欠发达地区生源一并纳入调整方案中。
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
2007年底,实现全市32个镇街全部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目标;
2008年底,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规范化学校的目标。
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标准要求,部分指标名列全省前列,全市各类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在制定重大教育政策法规时,首先充分征求有关部门、镇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初步方案后,提交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讨论,并在政府信息网公示,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决策形成后,交由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公布各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及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市委办督查室及市府办督查室定期跟进督查各项教育决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在必要时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
2-1-1
确立科教兴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关文件资料
2-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文件
2-2-1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规划和措施
2-2-2
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有关资料
2-2-3
反映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有关材料
有关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管理体制的资料
3.按照省定编制及时足额配齐教师,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
重视校长、教师的培养、培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数量、结构和素质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
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7分:
没按照省定标准核定编制配齐教师、教师有编不进、代课教师没逐年减少扣1分;
没能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扣1分。
没有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福利的扣1分。
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规划、措施和资金配套没落实的扣1分;
教师配置数量、结构和素质没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扣2分。
④没有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扣1分。
7
6
按照省关于中小学校编制文件要求,我市根据公办中小学非户籍学生较多、且这部分学生流动性大的实际尽量足额配齐教师,2007和2008年,我市教职员编制数和实际教职员数分别为28223人、29229人和26338人、26390人,代课教师数从3683人减少到3187人;
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汪洋书记关于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讲话精神,多次组织人事、财政、教育、社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我市的代课教师问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依法保障教师各项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我市教师职业已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督促有关部门加强落实教师工资统发工作,继续巩固落实《关于市统发镇(街)教职工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增长。
市财政、人事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市统发镇(街)教职工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东财〔2006〕258号),规定从2006年9月起,我市实行由市财政按统一标准委托银行发放全市镇(街)中小学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贴和奖金。
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后,我市已建立起稳定、公平、合理、有效的“两相当”教职工工资福利统发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市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006-2008年我市教师年均收入(含财政统缴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分别为78627元、93054元和102818元,实现了逐年增长。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并实施学费补助措施;
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业务技能培训,如实施全市中小学班主任全员轮训,举办市级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研修班、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班和骨干体育教师暑期专项培训班,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开展普教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举办教育学、心理学补修培训班、普法培训班和实施推进海外培训计划等。
我市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师录用、培训、干部选拔、激励等管理制度,如《东莞市中小学调进市外教师基本条件、材料要求和审批程序》、《关于加强东莞市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东莞市中小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等,逐步建立起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
至2008年底,我市已具或正在攻读硕士学历或学位的教师有559人;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4.9%、99.87%、99.63%、98.57%和90.96%;
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率为93.66%,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为77.64%。
扣分:
因未能足额配齐教师,自评扣1分。
编号
3-1
校长、教师培养、培训规划、措施的有关资料
3-2
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增长的有关资料
3-3
教师编制文件及教师资源配置的有关报表
3-4
有关人事制度和教师队伍的资料
二、投入与保障
4.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逐年提高;
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
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10分:
1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得比
例下降扣3分。
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
③“三个增长”中每有1个没有增长
扣1分。
④没有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
定额为主的核算管理体制的扣1分。
本指标不能为0分。
10
我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7和2008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426492万元和480030万元,分别占当年生产总值31519100万元和37025300万元的1.35%和1.30%,基本实现逐年提高。
2007和2008年,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26272万元和479625万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总支出1930968万元和2169700万元的22.08%和22.11%,比例实现逐年提高。
我市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2007和2008年,全市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383393万元和433591万元,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737750万元和1852116万元,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例高6.5个百分点;
我市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实现逐步增长,2007和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类、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5106元和3762元,5038元和4752元,3597元和4442元,2284元和1721元。
我市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
根据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实行二级统筹办学有关经费问题的通知》(东财〔2007〕57号)精神,2007年,我市财政按中职学校每生每年7100元的培养成本(不含收费返拨)核拨学校教育经费。
2008年,我市对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经费进行了重新核定,其中中职学校扣除由财政统发的人员经费后公用经费供给标准为4600元/人·
年。
我市中职学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按核定的生均培养成本确定学校每年教育经费总额。
除人员经费由财政委托银行每月下拨至教职工个人账户外,其余经费统一作为公用经费(含专项经费),由学校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和本校实际情况,编制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请财政核准,再报同级人大审批执行。
因我市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未实现逐年提高,但绝对数实现逐年提高,自评扣1分;
“三个增长”中有个别指标未达标,自评扣2分,本指标自评共扣3分。
4-1
财政局向人大提交的预决算报告
4-2
财政局预决算报表、统计局年度统计表、教育局经费统计报表等
5.落实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用于教育资金、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依法依规征收、使用和管理;
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本指标有2个要素共10分:
①转移支付、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每有1项不落实、使用不规范扣2分。
3城市教育费附加不落实、使用不
规范扣1分,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低于30%扣1分。
本指标不能为0分。
2007年和2008年,我市征收教育费附加分别为4.29亿元和4.60亿元,全部用于教育发展。
其中,2007年和2008年,我市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分别为4.29亿元和4.60亿元,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分别1.37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占31.95%和30.08%。
从2007年起,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按高中每生每年7100元、初中6600元和小学4600元的培养成本(不含收费返拨)核拨公办学校教育经费,除人员经费由财政通过银行统发至教职工个人账户外,其余公用经费(含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按季度由财政下拨学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
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由财政部门于每学期开学时下拨各镇(街)学校用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2007年,市财政共下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3414.32万元、学校公用经费58637万元。
2008年,我市对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经费进行了重新核定,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开核定和供给,并将公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纳入公用经费正常下拨。
经核定的公用经费供给标准为:
高中4600元/人·
年,市直初中3700元/人·
年,镇(街)初中2550元/人·
年,市直小学1500元/人·
年和镇(街)小学1400元/人·
除人员经费继续由财政通过银行统发至教职工个人账户外,其余公用经费(含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按季度由财政下拨学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
民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由财政部门于每学期开学时下拨各镇(街)民办学校。
2008年,市财政共下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1683.17万元、学校公用经费57888万元。
5-1-1
教育经费管理的有关文件资料
5-1-2
财政局、教育局的有关账册报表和收付凭证等
5-2
关于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文件资料
6.教育收费行为规范,没有乱收费现象;
区域内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
没有出现重大校舍安全事故。
本指标有3个要素共10分:
1因政府责任出现乱收费行为现象一票否决。
2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任何一种现象一票否决。
③出现重大校舍安全事故的一票否决。
我市十分重视教育收费的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对教育资金下拨和使用的监管力度,教育经费及时到位。
每学期组织一次教育收费工作检查,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教育收费上缴财政专户,财政部门依时足额返还给学校使用。
2008年底,全市32个镇街全部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镇街,我市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市。
我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各项教育资金专款专用,2007和2008年,我市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等各种教育资金现象。
我市各级政府重视抓好中小学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每年均开展学校建筑安全专项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校舍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有安全隐患的校舍及时得到修护。
2007和2008年我市普教系统中小学没有出现重大校舍安全责任事故。
6-1-1
关于征收使用城市教育附加的文件资料
6-1-2
财政、教育局关于城市教育附加的账册、报表
6-2-1
关于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有关文件
6-2-2
财政、教育局有关账册、报表
6-3
关于教育资金管理的有关文件资料
三、改革与发展
7.中小学没有C、D级危房,学校布局合理;
逐年消除大班额;
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校校通”;
学生生活设施完善;
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到2010年,有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实训场室1万平方米以上,生均实训设备4000元以上。
本指标有6个要素共14分:
①没及时消除危房、布局结构不合理扣3分。
②大班额没逐年下降扣3分。
③没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英语
课、实现“校校通”扣2分。
④学生生活设施没达要求的扣2分。
⑤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没按规定
标准配置扣2分。
⑥到2010年中职学校规模没达到要
求扣2分。
14
为切实有效消除校舍危房隐患,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我市各级办学单位加大了对校舍建设的投入,对在校生少于600人的农村小学实行联合办学。
2007年联合办学工作基本结束,各镇(街)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全面消灭校舍危房。
2008-2009学年,全市小学有352所,11418个班,学生528644人,班均46人;
初中有139所,3553个班,学生184480人,班均52人;
普通高中有41所,1252个班,学生63962人,班均51人,基本符合省市有关班额的规定,但仍有个别学校的个别年级存在班额超过55人的情况。
从2000年开始,我市有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到2002年秋季,全市400多所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发达镇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其他学校全部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都能按省教厅的要求开足课时,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覆盖率达100%。
2002年9月起,我市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我市建成校园网学校已有200多所,通过光纤接入东莞教育网的学校也达220个单位,光纤网络已经覆盖全市32个镇区和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全市基础教育网络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所有学校都可通过各种方式访问互联网,提早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目标,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目标。
2008年底,我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为广东省规范化学校,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均高标准配置,学生生活设施完善。
2007年底,我市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市中小学市一级以上学校比例达80.2%,全市中小学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我市现有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三所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
2008年全市中职学校平均生均实训设施设备为4940元(以上均未计技工学校)。
到2011年,在我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后,将有15所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且全部中职学校都按生均8685元的标准配备实训的设施设备。
7-1-1
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有关资料
7―1-2
关于班额的教育综合统计报表
7-2-1
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有关文件资料
7-2-2
关于开设英语课的有关文件资料
7-3
全市实现“校校通”的有关文件资料
7-4
反映学生生活设施完善的有关资料
7-5
反映普通中小学硬件配备符合标准的有关资料
7-6
反映中职学校硬件配备情况的有关资料
8.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没有设重点校和重点班;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初中年辍学率逐年下降;
“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且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97%以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且逐年提高。
本指标有6个要素共13分:
1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省的要求扣3分,属政府行为造成违规的一票否决。
2设重点校或重点班扣2分。
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
4初中辍学率不达标扣2分,没有逐年下降一票否决。
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
6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
13
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积极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
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是从2006年秋季起,我市不分城市和农村,全面对本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杂费,每年少收约14600万元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市镇财政承担;
二是从2007年秋季起,在免收杂费的基础上,对我市户籍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小学每生年200元、初中320元的标准免收课本资料费,所需经费每年约6700万元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
三是从2008年秋季起,免收我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借读生杂费差额,每年免收的费用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实现了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教育。
自《义务教育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莞市 副市长 吴道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