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78956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431.34KB
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及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根据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加以连缀整合,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到该内容在文中的大体位置做准备。
有时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这大大加快了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示例]
(二)“关系”突破意识
——始终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理清论述3关系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不断强化以上两种意识,以便在解题时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解题依据。
对于“勾画筛选意识”的读文示范将在下面[高效读文示范]“2017·
全国卷Ⅲ”正文中勾画,而对于“‘关系’突破意识”则采用与正文对照列表的形式直观呈现。
[高效读文示范]
高考原文
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理清论述3关系
(2017·
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
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
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解题指向
第①段
提出中心论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本段先引用名言,引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进而引出城镇化与乡愁的关系,并在段末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处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利于判断T2-A和T2-D的正误。
第②段
主要论述乡村记忆的两大方面及其关系——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段前半部分),并论述了要留住乡村记忆的措施——一要借助科学评价体系,二要广泛听取民意,最后进行综合甄选(本段后半部分)。
本段在论述时采用分层论述的方式,将文段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乡村记忆的内容,二是乡村记忆保留的措施,强调最后要进行综合甄选。
本处有利于判断T2-B的正误。
第③段
主要论述呵护乡村记忆的措施(本段前半部分为措施,后半部分为举例说明如何呵护乡村记忆)。
本段首句承上点明留住乡村记忆,启下引出更要呵护乡村记忆,然后具体论述呵护乡村记忆的一些措施和意义,并举例论证。
本处有利于判断T2-C的正误。
第④段
主要论述活化乡村记忆的措施。
本段首句对第②段留住乡村记忆、第③段呵护乡村记忆进行了分析,将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定性为消极型的留住乡愁,进而引出本段论述的重心“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然后对活化乡村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并点出了活化乡村记忆的意义。
本处有利于判断T2-A项的正误。
全文
全文论述了乡村城镇化与乡愁的关系以及留住乡愁的具体措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文中也明显表达出了“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的观点。
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④段分别从3个方面“留住”“呵护”“活化”层层递进进行了论证。
论证方式上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深刻地论述了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字里行间表露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紧密关联的观点。
本处有利于判断T2-A和T2-D的正误。
[高考真题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选C A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理解错误。
由第①段末句“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知,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
B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以偏概全。
由原文第②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进行综合甄选”可知,乡村记忆中有一些是不值得保留的,所以乡村记忆不必“完好保存下来”。
D项,偷换概念。
根据原文第④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④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选C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由原文第②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可知,文章只是简单阐述了用综合甄选的方式保留乡村记忆,并未举例具体说明甄选的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选B 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偷换概念。
由原文第③段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第一讲 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陷阱一:
曲解文意
陷阱剖析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故意错误解说原文,它更换了个别词语(或说法),或直接歪曲了作者的观点,导致选项与原文的意思发生偏离。
识别方法
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与原文信息句的关键点仔细比对,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例1] (2016·
全国卷Ⅲ第1题C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原文信息]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
[比对分析] 选项中“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错,属于曲解文意。
原文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表述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之所以‘疑古’,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料”,但这并不说明“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陷阱二:
扩大缩小
扩大缩小,指选项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或程度或频率等随意扩大或缩小。
如:
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表数量多少的词
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表范围大小的词
凡、全部、所有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
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
表频率高低的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表多项并举的词
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例2] (2015·
全国卷Ⅰ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信息]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比对分析] 根据原文,借贷、质、押、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在宋以前就存在,而“典”是在宋代才产生的信用形式。
显然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概念范围。
陷阱三:
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①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②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预计、必将、如果、一定、未必”等。
[例3] (2012·
山东高考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陷阱四: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①因果颠倒:
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②强加因果:
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①关注表示因果的关键词,如“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
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有”等;
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4] (2017·
全国卷Ⅱ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信息]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混乱。
“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例5] (2016·
全国卷Ⅲ第3题B项)“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原文信息]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比对分析] 选项中的“‘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与“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不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原文可知,“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在当时的史学家看来,历史是讲求真实的,而神话故事显然有悖信史,而他们又没有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神话传说中的史料价值的途径。
因此,选项属强加因果。
陷阱五:
颠倒是非
颠倒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或者将作者的观点态度加以强化或弱化。
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例6] (2017·
全国卷Ⅱ第1题B项)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信息]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比对分析] 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世界时尚”一句,对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
陷阱六: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
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例7] (2015·
福建高考第9题A项)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原文信息]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比对分析] 原文是“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而非选项中的“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
原文信息是“在阅读中”“人文日新”,而非选项中的“达到内心丰富”。
因此选项与原文不符,属偷换概念。
陷阱七: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
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出来。
[例8] (2016·
山东高考第6题C项)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
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原文信息]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比对分析] 选项中唐代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原文并未提及,属于任意发挥,无中生有。
陷阱八: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
通常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具体来说,就是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
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读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
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例9] (2015·
天津高考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信息]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
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
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比对分析] 原文中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由此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自然规律”,属张冠李戴。
陷阱九:
指代有误
指代有误,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抓住选项中的指代词,在原文中寻找相对应的内容,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其指代内容。
[例10] (2015·
安徽高考第3题A项)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原文信息]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比对分析] 选项中“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经典都有“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
可见“这一过程”指代的应该是形成过程,而非选项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属指代有误。
[课堂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
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
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保持某种敬畏。
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
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
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复习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讲义 一轮 复习 语文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