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876355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07KB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徐恋长空》讲述外卖小哥和创业女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点心之路》聚焦中华美食。
【丁】这些作品有力证明,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领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颖而出B.寻找
C.聚集D.大有作为
考查词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涉及一般实词、虚词、成语,范围广。
3.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一个可喜的趋势是:
B.《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以女性视角书写缉毒干警英雄事迹,展示人间真情;
C.《老妈有喜》表现“二胎”带给社会与家庭的一系列变化;
D.这些作品有力证明,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领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涉及冒号、顿号、逗号、句号的运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把资金投到电影制作环节中,参加国际电影节赚得口碑,之后再去宣发、销售和推广,在当下这是一条独立电影的可行之路。
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仍需时间验证。
B.很多人认为山寨是祸水是阻碍行业发展、影响创新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然而乐动卓越CEO邢山虎则认为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山寨,被山寨也未尝不是件坏事。
C.对于“异地养老”模式还是应以市场来进行调节,把选择服务的权利交给老人。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化,政府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转变,也就是将补贴发给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以此来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说,目前中国房地产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化越来越严重,在价格上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三四线城市房价大体上是回落的,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本题考查学生的病句的辨析能力,ABD项来源于时政新闻,C项没有作修改,报刊语言不规范现象严重。
5.某校为营造安静校园氛围,要求学生教学楼内禁止喧哗、打闹,体现现代中学生素质的主题。
请你拟写一个标语,要求内容健康,有感染力。
答: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仿写,所选材料贴合学生生活,在考察对联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的挖掘。
6.阅读下面二古诗,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一段场景,再现它的意境。
100左右的文段。
(6分)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命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合并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共10分,其中选择题3分)
材料一:
在《管锥编》全晋文卷一三七一节里,钱钟书提到,晋人王戎问阮瞻:
“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
”大意是说,孔孟看重名教,而老庄看重自然,两者之间的宗旨是相同还是相异?
这里所谓自然,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有所不同。
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原本所呈现的那个状态。
名教,即礼法,是孔子十分看重的以周礼为代表的规则。
所以王戎的意思是问,名教与自然两者之间中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作为规则,肯定不是事物自身原本的那个样子,是需要人们去制定和遵守的,是一种非自然状态。
所以名教就有矫正自然的意思。
但也有人有不同意见。
比如,在礼法(即名教)中,有所谓君亲之法,即对于君主与父母的关系。
名教认为,只有制定了规则,人们才会去遵守,这世上才会有必要的规矩和礼仪。
而另有他人认为,对君主的敬与对父母的亲,并不是礼法所规定的,而是人们出于天然的情感,就会去敬去亲,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那名教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当然,这样的争论,在那个时代,是不会有休止的。
只是后来,儒家一统天下,老庄的说法就被视为异端,因而退出了争论的地域。
就是不让他们说话了。
这就不再有争论了。
材料二:
在孔子之前,「君子」称呼的通常是统治阶层如国君、贵族、官员,其中也包括先得到官位再来学习礼乐的卿大夫子弟。
除此之外,有时候也用来指称社会贤达。
孔子保留了这些用法,可是他还要循名责实,也要因实定名,因为当时有太多人担当不起「君子」的称呼。
循名责实的主张,针对的是封建贵族尸位素餐、挟势弄权的时弊。
当时有太多徒具其名、虚有其表的「君子」,他们享受封建体制带来的权位与财富,却没有承担起应当的政治责任,楚楚的衣冠下更多想的是营私结党而不是为百姓国家谋福祉。
这样的人一多,世道怎能不每况愈下。
所以当齐景公请教政治的根本道理,孔子回答他:
领袖要有领袖的样子,官员要有官员的样子,父亲、孩子也是,在什么位置上,不但要做到应尽的职分,更要把成为楷模当作目标,不可以不负责任甚至假公济私。
一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的规范与分工全然败坏了,谁又自信能过得安稳甚或存活下去?
然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来易懂,却不容易做到,也好像不是非做不可。
譬如理解这道理的齐景公,依然把自己的富贵看得比百姓民生重要,《论语》记载他的遗产有四千匹马(可以想象成四千辆宝马),可是却没有留下一点能让百姓称述的德行。
非得这么做吗?
孔子能给我们怎样的说法?
作为政治领袖或实务官员的君子,如果负责任办事,政治社会的运作就会走在正轨,百姓与自己的生活都会受到礼法规范的稳定保障。
从效益的层面来看,这是尽责谋事的合理理由。
理想上要是君子都这么做,何愁不是太平治世?
问题在于人都有「血气」,也就是随着身体而有的本能与欲望;
再者,现实上社会要维持一定的秩序,只需要好事的质量比坏事多些就可以,那为什么不能稍稍放纵追求私利呢?
显然,只谈「效益」不足以要求君子非如此不可,也不足以说服他戒惕自己的血气。
材料三: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在中国哲学中,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
在形象之内者,是实。
譬如大小方圆,长短黑白,都是一种形象。
凡可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的可能的对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说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
也可以反过来说,凡是有形象的,在形象之内的,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的,都是某种经验的对象,或其可能的对象在惠施宣讲他的个事中第一事和第十事的时候,他是在讲超乎形象的世界。
他说: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这是照至大本来的样子来说它是个什么样子。
把爱万物,天地体也。
这是说至大是什么构成的。
这句话含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思。
一切即一”,所以一切无外。
“一切本身就是至大的"
—"
、而由于一切无外,所以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
这是因为,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的对面。
如果说,“一切能够是经验的对象,那就一定也要说,有个经验者站在一切的对面。
换句说,一定要说一切无外而同时有外,这是个明显的矛盾
公孙龙也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因为他所讨论的共相同样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
人能够看见某个白物,而不能够看见白的共相。
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坚的共性是坚的共性,白的共性是白的共性,这也就是公孙龙所说的"
独而正"
(《公孙龙子·
坚白论》)。
惠施说"
把爱万物"
,公孙龙也"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迹府》)。
可见这二人显然认为他们的哲学含有"
内圣外王之道"
。
但是充分运用名家对于超乎形象的世界的发现,这件事情却留给了道家。
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惠施是庄子的真正好朋友,这个事实就是这一点的例证。
7.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老庄所谓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原本所呈现的那个状态,与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然概念一致。
B.对君主的敬与对父母的亲,是人们出于天然的情感,就会去敬去亲,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名教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其所需,就是有德。
C.只要为政治领袖或实务官员的君子,负责任办事,政治社会的运作就会走在正轨,百姓与自己的生活都会受到礼法规范的稳定保障。
D.凡可为某种经验的对象,或某种经验的可能的对象者都是有形象的,也可以说是,都是在形象之内的,都存在于实际世界之内。
综合考查学生的对现代文语段的理解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儒道之辨中,道家丧失了话语权,是因为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
B.在古代“君子”的名来自于地位,也来源于道德的高下,所以孔子循名责实,也要因实定名,因为当时有太多人担当不起「君子」的称呼。
C.在中国哲学中,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是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D.一切有名可指的共相都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但是并不是在超乎形象的世界里的一切共相都有名可指。
综合考查学生的对现代文语段的分析理解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9.名教思想在在治国中有什么作用?
(4分)
部分原创。
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里面蕴含有丰富的修身、治民、治国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在浮华的现实中,我们很少能沉下气来对传统文化作一些思考。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
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
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共19分)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作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考察学生从艺术手法到主旨的理解各个层面。
1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来解读重要词语的含义,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丰富含意的体会。
1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人物的言行及其他人物的评论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13.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化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查学生结合人物的言行及其他人物的评论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
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也?
含德之至,莫逾于道;
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舞之娱①,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
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
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
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主父偃言:
“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卒如其言,岂不痛哉!
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
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
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
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
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或怀釐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惜哉!
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齐讴赵舞:
齐讴,齐国的乐调;
赵舞,赵国的舞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忮:
妒忌
B.寄遇谓之逆旅逆旅:
旅游
C.结驷连骑之荣驷:
四匹马拉的车子
D.与道污隆污:
衰
实词多为常见词语,而且在文中可以经过推断得出其文中含义。
主要考查学生的积累和推断能力。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或披褐而负薪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轻之若脱屣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虚词在考纲要求内,主要考查学生的积累和活用的能力。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赞扬自古有道之士能够避世全身,第二部分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
B.文章以议论开头,首先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身处世态度,这个起笔十分警拔,辞分宾主,两相对照,以“士女之丑行”来“衬托“明达之用心”,从而颂扬了“不忮不求”的高尚品德。
C.文章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强调了追求富贵的害处,并对智者贤人能够认清这一事实表示赞赏,而对愚夫贪士追求富贵深致慨叹。
D.作者认为陶渊明写了一篇《闲情赋》,是“白璧微瑕”,这是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角度来批评陶渊明的。
至于其他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认为有助于教化人民。
要求学生能读懂文章,并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同时还要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鉴赏,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
(4分)
译文:
(2)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选文是序文,符合近年来浙江卷文言文选材的思路。
考查点涉及实词、虚词、句式、翻译、断句和作品欣赏。
在设题上注重于教材的联系,和教材内容的迁移。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19—20题。
(7分)
诉衷情·
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①。
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
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
酒的泛称。
②赊:
远,长。
19.从上阕看,“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两句运用______▲______的手法,营造了一种____▲_____的氛围。
(2分)
20.黄庭坚称作者“发妙旨于律吕之中,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
即有巧思而自然。
请结合“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简析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是题目虽是送春,但并不是表达悲伤的情感,这首诗是“送春”诗中的另类,有益于打破学生思维上的固定模式。
题目考查了艺术手法、情感和本诗的特色。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21-22题(共6分)
子日: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日:
“吾
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日: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日: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2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的把握,注重现实的联系性)
四、古诗文默写。
(共6分)
23补写出下列各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黄实甫《长亭送别》
(2)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3)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 杭州市 三高 命题 比赛 语文试题 15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