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871497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97KB
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灌溉农业的特点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当地农业水源的依赖性很大。
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2)主要分布地区
①内蒙古河套平原:
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②宁夏平原:
自由被如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③河西走廊:
依靠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④新疆绿洲:
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葡、哈,新—长绒棉。
三、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2、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纬度高低
高
低
范围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主要地形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所跨阶梯
第二、三级阶梯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C
高于0°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下
800毫米以上
干湿状况
湿润、半湿润区
湿润区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
亚热带、热带
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特征
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
2、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注意防寒保温注意通风散热
其他不同以面食为主、喜欢滑雪、溜冰以大米为主、喜欢游泳
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
6.1东北地区——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一、山水环绕的地表形态
1、位置和范围
(1)位置:
处在我国纬度最高的东北部(北纬38—53度),濒临渤海、黄海,与俄罗斯、蒙古、朝鲜为邻
(2)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总面积124.3万平方千米
2、地形:
山水环绕、沃野千里
以平原、山地为主。
中部是东北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周围围绕着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山地外侧是界河。
二、冷湿的气候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由北向南跨三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由东向西跨两个干湿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重要的农林基地
1、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分析:
A土地资源丰富:
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
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全国人少地多地区;
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
)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
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③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
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A人少地多B地价低廉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A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B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C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2、重要的林业基地
(1)发展条件:
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③宜林地区广④森林树种丰富。
(2)存在问题: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表现为:
①采育失调;
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树龄全部砍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
(3)治理措施:
坚持合理采伐,采伐与培育相结合;
积极营造人工林;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预防森林灾害发生;
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四、发展中的重工业基地
有利:
地域广阔;
水源较充足;
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资源丰富;
海陆交通便利;
国家政策的支持;
工农业基础好;
不利:
新科技革命的冲击;
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生产技术落后;
产品老化和竞争力差;
部分地区出现资源枯竭现象;
辽中南等地水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等。
(2)主要工业部门和中心:
书
①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利用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
③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⑤进一步完善交通网,改善交通条件。
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⑦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1、位置和范围:
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
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
其它学说:
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床抬高,水库、湖泊变浅,形成脆弱的生态环境。
另外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三、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特有的地表形态: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战略措施:
“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具体措施: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
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主要能源及分布:
(1)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
(2)水能(黄河的上中游)
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好处: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周边省市做贡献。
环境问题
(3)合理开发和利用:
书36、37页
6.3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东临东海、黄海,扼江海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2、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中部与南部,以及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共15个地级以上城市。
3、地形及气候
(1)地势平坦,湖泊、河网密集
(2)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发达的经济
1、发展条件:
书42页
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水平、工农业基础
矿产资源缺乏,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
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1)农业:
鱼米之乡、丝茶之府(原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2)工业: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交通运输业(发达):
综合运输体系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1、城市群概况:
分布:
沿京杭运河、沿江、沿海
范围:
15个地级以上城市(1+2+12)
2、上海的发展及辐射带动作用
(1)上海的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最大的中心城市、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上海港、浦东的开发)
(2)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书45—46页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7.1北京——祖国的心脏
一、政治文化中心
1、优越的自然环境: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
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
①地形:
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②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
③河流:
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
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③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
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
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
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二、世界著名古都
1、古都历史:
800年
2、名胜古迹:
六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建设中的现代化大都市
1.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
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3.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7.2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
一、“三山夹两盆”的地形
1、地理位置和范围:
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
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人口:
1925万人,人密度12人/平方千米,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少数民族。
“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二、大陆性气候
气候:
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
河流:
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植被:
荒漠为主
三、绿洲农业
1、分布:
由于新疆地下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
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高梁;
②特色农产品:
棉花、甜菜、瓜果等;
③特点:
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3、水资源问题:
书60页
四、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主要资源及分布: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2、西气东输工程:
概况:
轮南—上海4000千米
好处:
对东部:
对西部:
五、边境贸易和旅游业
1、繁荣的边境贸易
发展条件:
国界长、临国多,铁路交通
前沿和窗口,边贸口岸:
2、旅游业
丰富的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7.3台湾——祖国神圣的领土
一、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1、地理位置和范围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000平方千米。
2、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二、资源丰富的宝岛
1、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
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
水果之乡(香蕉、菠萝);
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
水产王国(鱼类等);
祖国东南海上明珠;
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块碰撞构造带;
多山的地形;
短急的河流。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1、贸易结构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2、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7.4香港和澳门——祖国的特别行政区
一、概况:
位置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回归祖国时间
香港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1098km2
680.3万人
98%华人
6196人/km2
1997.7.1
澳门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25.4km2
44.5万人
95%华人
16604人/km2
1999.12.20
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
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二、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
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
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
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
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当地的经济发展
1、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优势:
交通便利,资金充足,世界天然良港,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自由贸易,背靠大陆
地窄人稠,市场狭小,自然资源缺乏
⒉世界地位
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
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齐名;
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⒊发展战略
缺少发展空间、地狭人稠,人口压力大、维多利亚港,启德机场饱和、工资水平高,地价高。
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
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
香港积极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祖国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
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
在盐田,蛇口开辟海港、在深圳修机场,保持航运中心的地位;
把部分轻工业,金融业迁至深圳,扩大营业规模,同时获得国内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支持;
内地方面:
吸引国内在深圳的投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动,形成新的发展热潮。
广州—深圳—香港发展轴线。
三、澳门经济及发展战略
四大支柱:
旅游博彩业、出口加工工业、金融业和建筑房地产业
同内地联手,在珠海发展,形成澳门—珠海—广州发展轴线。
第八章认识省内区域
8.1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
一、动植物王国
1、地理位置
北回归线以南,云南南部的傣族自治州内,与缅甸、老挝接壤。
2、面积和民族:
3、气候: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
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
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
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
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4、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
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二、旅游胜地
1、旅游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
(2)地理位置优越
(3)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2、旅游景区的开发:
3、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书83页
4、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
(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
(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
(2)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
(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对策: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8.3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一、古今交通要道
1、位置和范围: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
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
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
目前亦为沟通两洲、两洋的重要通道。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
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二、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1、气候和植被:
河西走廊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植被主要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
2、灌溉农业:
(1)主要水源: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河流
(2)绿洲与城市:
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城市分布在绿洲上
3、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自然因素: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多大风,植被
人为因素:
过度开垦土地,随意砍伐森林,破坏的原有的生态系统
(2)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措施:
书90页
认识陕西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