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869517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0.16KB
国开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开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而,就许多地方财政而言,支出结构还不够合理,严重影响了财政经济的发展。
(三)支出管理方法滞后,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的预算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简约型管理阶段,距离精细化、效益化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预算管理与使用效益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缺乏完整的政府预算效益管控机制。
二、政府支出改革的方向
(一)界定政府支出范围,有效控制支出规模 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与政府所承担的职责有着内在联系,只有不断的满足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资金需要,才能更好的发挥政府公共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政府功能的有效提升。
所以,要根据各级政府职能的范围和事权的变化,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严格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一是明确财政支出定位。
政府应该学会用经济和行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整和微观调控,将财政支出方向放在履行公共职能上,保证公共建设项目资金需求,追求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
二是突出财政支出重点。
我国政府财政支撑的范围比较宽泛,财政支出的内容也比较繁杂。
其中,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即使财政收支形势良好,也要分清主次,把资金投入到重点的项目上。
同时,筹措资金加大对财源建设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等项目的重点投入;
积极探索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作用的投资办法。
三是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按照现行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作用各有侧重,政府财政支出范围要进行适当的划分,支出规模也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别。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一定要符合区域财政经济发展的实际,依据政府事权划分和支出职责划分、可用财力的供给支撑能力、财政经济发展的重点等条件来确定,投资规模一定要以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为限,绝对不可以盲目扩大政府投资规模。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政府财政支出会随着国家政策和区域财政经济情况变化而变化,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及时予以调整。
只有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才能合理分配财政收入。
一是合理加大经济建设投资比重。
各级政府要在制定预算时,根据可用财力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加强经济建设项目投入,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财政经济贡献率的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二是适度提升惠民政策支出比重。
各级政府要坚定的树直公共财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公共投资行为,努力做到政府财政为人民,关切公众利益,走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成果与全民众享。
集中财力落实惠民政策,优先预算安排,优先资金支付。
在国家惠民政策允许的范匡内,逐步提升机关事业人员的工资、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廉租补贴、农村粮食及综合补贴、社会救灾救助等项目的支付水平。
对公众提出的合理需求,及时进行认真研究落实。
简化支出手续,便捷服务方式,将公共财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严格控制行政支出增长比例。
各级政府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合理精简人员,科学核减经费。
对于财政供养支出,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抓好财政供养队伍的清理和编制规范,削减财政供养支出对预算的压力;
对于公务汽车燃修费、公款出国(境)旅游、公务招待费等项目支出,切实加强管控力度,杜绝各项不合理开支;
对于事业性质的单位,合理界定业务性质,即使公共益活动必须由财政供给的,也要密切结合经费管理和自主创收情况,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操作,将所有财政收支纳入到国库管理,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
(三)强化财政支出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政府财政监督是预算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收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必然会导致问题的发生,所以,从追求政府财政资金社会经济益最大化目标出发,必须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努力提升财政资金效益水平。
一是实施同步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预算法》、《采购法》、《会计法》等法律规定,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各个环节,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同步监督运行方法,细化同步监督操作流程,全面实现同步监督管理程序,跟踪检查和纠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理顺预算管理与财政监督、职能管理与同步监督的关系,逐步建成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财政监管体系,提高财政监督工作质量。
二是推行零基预算方法。
基数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会造成预算资金不必要流失,零基预算模式较为科学合理,在掌握大量扩展和缩减信息量的基础上,以零基预算重新编制年度分配计划,摆脱了基数法分配不公和不合情理的束缚,对控制财政支出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要通过考察考核,深入经验总结,全面推广零基预算法,建立零基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三是建立效益评估机制。
财政收支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精细化、效益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推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财政建设进程。
所以,要加强政府财政绩效管理,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准则,将绩效管理结与岗位责任考核挂钩,规范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操作流程,完善财政支出效益评估体系,提升财政资金绩效水平。
题目2.以“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浅谈“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
我国自1998年正式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采购规模为328亿元,2001年为653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采购量在成倍增长,采购节约率为10%~15%.若按10%的节约率计算,2001年到2002年分别节约采购资金为65.3亿元和100.0亿元。
认真做好政府采购效益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收支效率,对我们更好的进行政府采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采购的微观经济效益
(一)政府集中统一的规模采购可以产生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
由于大批量集中采购吸引厂商直接参与投标,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从而获取批零差价优惠和售后服务上的优惠。
据统计,政府采购中的批零差价优惠能节约资金10%左右。
由于大量的货物、工程实行政府采购,部门、单位可以减少采购岗位,从而减少部门、单位相应人员的费用支出,实现人、财、物与存量调整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政府采购的对象大多是国有资产,通过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把需要采购的资产和资产的详细信息存储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库中,可以有效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的政府采购不仅包括公共物品的采购,而且包括公共物品的存量调整,将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公共物品在政府部门间进行余量调剂或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财政资金的节约。
实践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政府采购行为的逐步规范化,将逐步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采购商品和工程的质量。
(二)规范的政府采购要求充分竞争,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提高微观经济的运行效率
政府的市场行为必将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公开平等的竞争使所有市场主体面临同样的竞争环境,规范的政府采购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竞争性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极大的带动了供应商的热情,维护了供应商的利益,在供应商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利于激励企业摆脱过去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促使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效率原则,实现市场的高效,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政府采购的宏观经济效益
(一)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
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
政府采购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均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政府采购总量可以调整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政府采购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吞吐、对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商品的大规模采购,采购的数量、品种、频率和结构,影响到财政效益及相关方面的调整。
可以有效调控物价、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存在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政府采购制度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熨平经济波动,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
(二)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素质,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发展
国家为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最具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民族工业,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另外,以公开招标方式来确定供应商,引入了竞争机制,对国有企业和民族经济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使企业认识到要赢得政府采购市场,必须依靠企业的实力和信誉,促使其面向市场,不断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进行战略改进和优化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世界各国之所以把《政府采购协议》放在诸多框架协议之外,就是因为政府采购支持民族产业的巨大作用。
(三)政府采购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理财水平,有助于集约理财观念的形成
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了预算编制与执行、资金拨付、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使财政监督由单纯的资金领域延伸到实物领域,健全了财政职能,提高了政府的理财层次和水平。
三.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
(一)无可比拟的政治效益
政府采购制度是提高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进行交易,使政府采购置身于财政、审计、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之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地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购买行为,最大限度的消除“暗箱操作”和“黑幕交易”存在的条件,积极地从源头上节制政府采购活动中腐败滋生的条件,以维护政府信誉和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趋于恶化,情况不容乐观。
推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采购是增强环保意识,执行环保措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政府统一采购符合环保和生态发展要求的产品,为政府引导企业生态环境投资起到政策导向作用,例如,在采购的统一安排中,向生产有利于环保的新产品和运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工艺厂商倾斜,有效发挥政府采购的生态效益。
(三)通过政府采购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
政府采购在公开招标的过程中,对参与采购竞争的企业采取一定程度的政策倾向,鼓励向包括残疾人企业,妇女企业以及少数民族企业在内的特殊企业购买产品,同时通过对企业员工就业情况的审查,对企业在提供就业方面提出一定要求,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扩大采购规模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四..现阶段政府采购的效益差距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受传统政府支出行为的影响,使得政府采购的实际效益与理论效益还有很大差距。
(一)政府采购范围狭窄,规模不足
2002年政府采购总额只占GDP的0.99%,采购的品种也主要限于货物类,工程类和服务类采购比重很低。
参与采购的单位不到应实行政府采购单位总数的一半,政府采购的优势还没有被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
(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滞后,计划不到位
由于各地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尚未作为一项单独的内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范畴,公共支出项目还未细化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采购工作难以从全局上把握和预见全年政府采购计划,造成部门预算中政府采购预算概念模糊,预见性差,采购机构重复工作量巨大,规模效应减弱,成本增加。
(三)政府采购缺乏监督体系,即政府采购缺乏
明确的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措施及其制约机制在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的初期,不少地方将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职责全部放在采购中心,财政部门参与了政府采购的商业性决策和具体的事务性操作。
这种管理部门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状使得监管无力,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原则流于形式。
五.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的对策
(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增加集中采购比重
根据国际惯例,政府采购金额一般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30%左右。
2002年中国政府采购金额为127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0.97%,同发达国家相比,比例还很小。
所以应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机构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不断增加集中采购的比重。
(二)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水平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强化预算约束。
通过政府采购预算,事先预知全年采购规模,拟定采购计划,提前了解市场行情,捕捉采购信息,并按采购计划组织实施,克服目前实际运作中忙于零星采购或无计划采购的弊端。
将政府采购的计划编制同国有资产管理结合起来,严格按规定对采购计划进行细化,在编制采购计划时,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以防止发生重复购买,重复建设等浪费资金的情况。
科学设置政府采购机构并建立一支合格的政府采购队伍。
政府采购活动是集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性于一身的商务活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采购活动的载体和主体,直接决定着政府采购的效益,同时,其运行经费又属政府采购固定成本。
因此,政府采购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建设,对政府采购成本效益比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三)建设监督机制,体现“三公”原则
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法规体系,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重点采购环节的日常监督制度,以保证在采购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相应的监督措施来保证其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完善的招投标机制,充分引入公平竞争
招投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之一,大力推广招投标制度,同时对定点采购,网上竞价采购等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提高采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采购信息披露制度,在规定的媒体上公开发布各类采购信息,让所有合格的供应商及时获取政府采购信息,并有机会参与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对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一律公开招标,维护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
题目3.以“政府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谈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摘要: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关键词: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1.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
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远比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复杂。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财政支出类别多,内容繁琐,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
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等。
要对财政支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衡量,从多种效益的相互结合中得出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
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所侧重,因此,评价时,在全面衡量各种效益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别支出所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2.2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原则。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法等。
但无论何种方法,都有严格的标准、指标、程序和分析框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以此作为开展评价工作的基本规范,否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将失去衡量的依据,评价的程序和质量也会失去控制。
但考虑到财政支出绩效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的评价,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充分考虑其差别性,结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来进行。
2.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量计算是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数量指标,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评定财政支出的效益状况;
定性分析是评价者运用其自身的知识,参照有关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主观评判。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支出执行的结果有的可以直接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效益状况;
有的则不能用定量指标、标准来计算衡量,如公众的满意度。
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如一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支出由于投资数额大,时间和运行周期长,绩效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有的支出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外溢效益显著,如果仅用定量指标和标准来衡量,显然不能反映支出绩效的真实情况。
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3.目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3.1保障制度缺乏。
目前,《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对财政支出均侧重于资金投入的管理和监督,而对资金产生的投资效益则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3.2绩效标准难以建立。
绩效标准是管理部门或评价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被评价单位或项目绩效高低的尺度。
由于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诚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与企业追求财富最大化相比,政府组织追求了太多的公共目标(经济的、政治的、自由的、安全的、环境的、社会的等等),且其中多数目标都很难衡量。
也可说,公共支出目标的多样性和难衡量,是其评价标准难以建立的根本原因。
如何从科学角度,突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手段、认知和主观决策限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绩效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政府绩效,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的难点。
3.3绩效预算未能实施。
由于我国真正推行绩效预算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在项目预算中缺乏科学的前期项目论证,中期记录也很少,有些还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论证项目的现象;
财政管理上合规合法性监督多,绩效关注少;
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不讲绩效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这些问题不但使违规操作成为可能,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
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
但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3.5支出评价结果约束乏力。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政府 经济学 任务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