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docx
- 文档编号:1786776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65.19KB
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docx
《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2011年“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
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如2011年湖北卷3个小题,第
(1)小题是填空的形式;北京卷2个小题,第
(1)小题是选择。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
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
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
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湖南卷,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
与前几年相比,比重有所下降。
【高考体验】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
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
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
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
答案:
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解析:
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
《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
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暝”,日暮,黄昏。
“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
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
“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
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5分)
答案: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
答案:
和风细雨。
解析: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
答案: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解析:
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
答案:
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答案:
初春。
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
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
【考点精析】
考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
1、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
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的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题。
人物形象类型:
(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2.自然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单个的景物,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意境是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
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传统的审美意象:
(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词;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意境的常见类型: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悲壮苍凉、悠远宁静、激越豪壮等。
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形象呢?
1.人物形象:
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汇总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 语文 三轮 复习 专题 辅导资料 汇总 古代 诗歌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