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
- 文档编号:17859414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52KB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年级
所属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摘要: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要充分认识创新时代对创新文化需求的迫切性,把以人为本的观念当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科技创新
恩格斯强调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社会的需要是科学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但是,除了社会,经济等影响科学的因素之外,人文环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都在为如何科学创新献计献策,从人文环境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无疑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进步需要革命性的观念变革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
回顾二十世纪,最为壮观的历史现象莫过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在这一百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总和。
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和专业领域的不断分化,人类的创新思维将推动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探索更复杂,更基本的自然课题。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要求我们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对科研、教育、生产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从科技工作来讲,要充分认识原始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时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实现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紧密结合。
从教育体制来讲,为适应知识爆炸和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转向学习能力教育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向素质教育转变。
从文化建设来讲,要充分认识创新时代对创新文化需求的迫切性,把以人为本的观念当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跨越发展的要求,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实现观念和体制的革命性变革。
二、人文环境的涵义
我们理解的科学系统的人文环境是指存在于科学整体之外,并对科学整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人类文化因素的总和。
表现为有形或无形,强调科学环境的人文性,其实质是体现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及价值导向。
人文环境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作为其灵魂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性和管理性环境载体影响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事业突出人文环境的重要背景。
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者作为人类的社会体制,它都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科学从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系统与其文化系统母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系统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系统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系统又受文化系统的制约,以文化系统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
正如林德伯格所说:
“科学事业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犹如人类所有的创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
”
三、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科技革命需要创新的文化环境
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有快有慢,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国家之所以科技成果累累、科技人才辈出、科技产业腾飞,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确定无疑的,这就是说文化环境是一个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带来了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人们对在小生产条件下形成的权威崇拜趋于弱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对权威的依赖将逐渐让位于对科学真理的尊重。
当然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权威们所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到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市场竞争中,最终获胜的常常是名不见经传的年青人。
因此我们要悉心营造一个鼓励众多的,不知名的小人物成长的文化环境。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长和有竞争力的成果发展的温床。
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财富,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民族决胜新世纪的重要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多少世纪中国仁人志士的梦想,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几代人的共同责任。
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或崛起总是以文化的率先变革作为思想发动的先机。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曾对欧洲的工业化给予了巨大推动,美国的革命和改良运动为美国现代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需要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因而也最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从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氛围,大大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整体竞争力。
(二)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
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文化环境创新为科技的发展获得了人道方向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
使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显现。
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它们加以引导和制约。
文化环境更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文化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
(四)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需要完善文化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
新科技革命大潮带来的几个重要变化值得注意:
其一是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其二是知识更新不断加速,其三是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问题、全球问题,向传统观念和文化传统提出挑战。
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更新,有所前进,有所突破,营造知识快速更新和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文化环境。
总之,文化环境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有竞争力的成果的温床。
在原创性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重要基石。
四、人文环境的作用
(一)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障碍,起到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
科学技术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扫清思想障碍,特别需要哲学的繁荣和昌盛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生机勃勃的哲学之树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科学技术之果。
反之,哲学的贫困,也难以为科学技术提供生长的沃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因哲学的贫困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借鉴人文学科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在寻求科学技术新的生长点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譬如,近代科学革命最先是从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这两个领域兴起的,而这正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密切相关。
人文主义思潮的伟大思想成果是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正是由于自然与人这两大发现,奠定了天文学与解剖学领先发展的直接思想基础。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生长点,这些新的生长点也必然同人文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促进新学科诞生的酵母
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影响,并不会仅限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圈子,而会广泛地渗透到文明所及的各个领域。
譬如医学、数学等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甚至神学也渗透了人文主义因素。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分化、迅速综合的时期,人文学科同样渗透到了文明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新学科诞生的酵母。
总之,由于人文知识的渗透,许多古老的学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会催生一大批新的边缘、综合学科。
另外,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思维方式。
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方式,并最终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的。
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从哲学的历史形态中吸取营养,有助于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并同人类整体思维方式相吻合。
历史经验证实,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和哲学的发展与普及相一致。
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即使在西方,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哲学和科技史专家也承认这一点。
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又同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一个通晓历史和哲学的科学家和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甚了解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
通晓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囿于本学科的限制,而具有开阔的视野,善于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第三,在我国缺少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
其实,我国涉足于哲学领域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再也无所建树后才涉足哲学领域的。
而一旦涉足哲学领域,他们就几乎切断了与科学界的联系,再也不去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
因而,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巨匠,也不能为后来者树立榜样。
因此,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造就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
而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
五、科技发展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培植适宜于科学生根和发育的价值观念
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
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需要社会文化环境与之融合。
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
只有当追求真理成为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时,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
(二)强化人文涵养对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科学工作者个人良好的道德晶质、个性特征、人文学识等对其科学创造活动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科学工作者的意志、毅力、兴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
诚实、无私、公正、宽容、协作等品质是科学创造的必要前提。
(三)发挥正确自然观的导向作用
为了持久而广泛地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减少和避免科学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必须纠正各种有碍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一是要用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的应用促进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
二是要从对功利与非功利和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引导科学的合理应用,既避免近代以来功利主义一味追求科学的物质功效的片面性,又克服当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
(四)要培育风险意识
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穴”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
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风险意识。
应该宣传成功个人的创新事例。
(五)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业化以来,人类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失衡,是工业文明的病根之所在。
对此,人们提出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以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统一。
一是用人文文化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
另一条途径是借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使科学从根本上人文化。
(六)应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型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不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
建全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
六、结语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必然深受人类文化的其他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人文文化的影响。
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化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主题,我们都应自觉地担负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今天,我国的科技事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夺取未来科学的中心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一次历史性腾飞,需要我们创造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勿庸置疑,不断地创新人文环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
人文环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可以看出,创新人文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事业腾飞的强大引擎。
这种引擎作用特别表现在:
创新思想观念为科技事业腾飞注入思想力,创新制度文化为科技事业腾飞打造攀升力,创新战略政策为科技事业腾飞催生创造力。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在当前发展的趋势下,准确把握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创新的文化环境,对完成科教兴国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阎树田,杨利玲,张思成.创新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4):
8-12.
[3]杨伟.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4]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J].科学学研究,1999.(17):
36-38.
[5]—[6]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
5-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技术 发展 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