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57735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84KB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然的能力
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
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探究生活,热爱生活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
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包括:
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
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
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
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3)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
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
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
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4)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
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
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他人和环境,关注社会进步,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
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
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究价值。
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获得不同的结果。
(2)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
第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并有效开展的基础。
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地投入探究。
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创造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题目和内容。
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
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分发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第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
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
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
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
(1)增强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
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活动,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心他人,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认识到,服务和关心并不仅仅是给予,它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收获,在服务社区、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弱势人群的公益活动过程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快乐,会有挫折也会有成就,这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都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要逐渐理解,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
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2)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适合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
要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进而逐步增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要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尊重人、宽容人,初步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学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初步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情感。
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要力求在实践中,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书本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服务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
选择内容时应着重考虑:
(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性质并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
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本土性,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
(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
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
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应当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注意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应当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发掘,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
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
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要领、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评价以及作品交流等活动。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和技术实践,丰富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通过简单的工艺品或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实践,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或者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种植或饲养的一般方法。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的技术探究的基本能力
关注身边的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
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方面合作与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
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
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
知道职业与技术、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
(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
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
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
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4)简易设计活动
包括对一个简要技术作品的需求调查、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配装试、交流评价等活动。
(5)技术试验活动
主要指技术实践、技术探究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简单的技术小试验,如种植、养殖中的农业小试验,常见材料的性能试验,技术设计作品的功能试验等。
(6)发明创造活动
主要指从现实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出发,以人类未曾出现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手段为对象,采用一定的创造技法、系列化的步骤,努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活动。
(7)职业体验活动
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职业理解、体验为目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实地扮演职业角色、进行职业实践的活动,如在商店里进行营业员职业的体验、在工厂的零件装配车间进行装配员的职业体验等。
以上主要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项目为基本单位。
其项目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等方面。
其中,技术初步主要是通过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及简单的技术设计、制作、评价等在内的项目活动进行技术的启蒙,使学生初步了解技术世界,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具体项目有纸塑、泥塑、编织、刺绣、传统工艺品制作等工艺制作项目,有木质、金属、电子等材料的作品制作、农作物栽培、花卉栽培、摄影、养殖、树木种植等基本技术项目;
家政部分则以生活中的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生活适应能力为目标,具体项目有简单菜肴制作、物品洗涤、简单的家用电器使用等。
家政方面的技术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不可或缺的。
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可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校实际,选取技术初步中的2个以上项目和家政中的1个以上项目作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职业指导则应渗透其中。
(四)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乃至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可以从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中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操作与方法;
形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求知欲;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讨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则
(1)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
强化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淡化学科体系,避免脱离实践的命令罗列。
(2)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
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3)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
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而合理的选题。
(4)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综合 实践 活动 指导 纲要 36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