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卫生学重点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55785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92.17KB
儿少卫生学重点Word下载.docx
《儿少卫生学重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少卫生学重点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岁前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1岁半-3岁是口头语音单一口音的语音,9个月前能辨音,不排斥任何声音
4-5岁是辨识字、词
0-4岁是视觉发展
3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睡眠、饮食、排便、自理、社交)
**掌握关键期有什么意义:
1、适时教育,2、早发现早干预
五)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表现:
1)身高、体重的增长,
2)性发育提前,
3)乳、恒齿萌出提前,
4)儿童时期的某些疾病提早发现。
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原因:
1)营养,2)异族通婚3)传染病的有效控制,4)城市环境的刺激作用。
意义:
1)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卫生标准
3)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4)合理营养。
二、儿童少年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development又称心理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持续而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婴儿期(发展心理学指0-3岁)
最突出的心理发展是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1、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3)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4)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2、婴儿期心理发展的几个问题
1)气质气质是个体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气质类型:
表现在个体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托马斯-切斯的婴儿气质四类型说:
容易型:
困难型:
大哭大闹,耐心,促使适应性提高。
迟缓型:
安静,鼓励尝试,提高适应能力。
混合型:
2)成熟势力说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
双生子爬梯实验: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果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3)母婴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连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
基本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
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安全型:
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满满地又去游戏。
回避型:
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反抗型:
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二)幼儿期(3岁-6、7岁)
1、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1)心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2)动作发育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发展,同时又影响智力、情绪、个性发育。
3)是完整的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4)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5)年龄越小,言语能力和记忆精确性的评价越能反映其智力发育水平。
2、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
3、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4、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
1)“三座山实验”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守恒实验“守恒”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上,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
****补充: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三)童年期
1、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1)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全面发展。
2)情绪发育:
能控制情绪但仍易激动。
3)模仿能力强,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
2、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3、儿童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儿童的思维逐zhu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四)青春期最宝贵、最有特色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为“断乳期”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身体发育上集聚变化。
2)心理发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心理很不稳定。
3)性意识觉醒。
2、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3)勇敢与怯懦。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有眷恋童年。
3、思维品质:
1)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2)思维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3)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自我中心:
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自我意识过于高涨,少年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的焦点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假想的观众,独特的自我。
4.个性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5、情绪表现
1)狂暴性与温和性。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6、人际交往
1)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
2)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
3)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心理卫生问题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一、定义
心理卫生:
研究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涵一切旨在改善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狭义---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
1、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2、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健全稳定。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一、心理卫生问题:
指主要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异,它不是某种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或消失。
特点这些表现往往与儿童正常心理社会发展存在区别,但多数属于量变。
这些表现可被看作是对待特殊状况的反应。
流行特征检出率男孩高于女孩,青春期高于童年期,大城市多于小城镇,小城镇多于农村,工业化地区高于非工业化地区。
男孩多见的行为障碍:
ADHD,品行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语言障碍,阅读障碍,遗尿症
女孩多见的行为障碍:
焦虑障碍,青春期抑郁,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性虐待
男女同样多见的行为障碍:
青少年违法,抑郁症,焦虑症,性问题
二、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1、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学校和家庭负担。
2、青少年品行障碍、违法犯罪等行为问题危害社会治安,多种反社会行为与心理不健全有关。
3、传统儿科、儿保、精神卫生部门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4、这些行为问题往往影响家庭的安定和谐及正常的人际和学校生活,到处求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三、原因
1、生物学脆弱性:
发育原因,躯体原因,气质特征
A-k
2、家庭因素
A经济差、贫困b单亲家庭c养育者更迭(丧亲、离异、再婚)d家庭成员重病症e缺乏科学育儿知识、迷信f育儿环境恶劣g母子关系不当、情感剥夺
3、学校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A卫生条件差、贫困、贫民窟b环境污染c都市化d城乡交界地带
四、常见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一)学业问题,二)情绪问题,三)行为和品行问题,四)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问题,五)不良习惯,六)广泛性发育障碍,七)青春期问题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
家庭学校社区专门机构
学校心理卫生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
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补救性教育是指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一、健康监测的含义和指标
学校健康监测: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二、儿童少年患病率特点
儿少各年龄生理解剖特点,集体生活,学习条件造成儿童少年患病率特点的原因。
1、年龄特点:
1)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
2)不同年龄阶段患不同疾病。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
近视、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外伤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降低:
传染病、营养不良、沙眼、龋齿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稳定:
脊柱弯曲异常、肾病
2、季节特点
冬春季:
呼吸道疾病(年龄越小越明显)
夏秋季:
消化道疾病
三、儿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
不同年龄别死亡规律与死因
1、婴儿期:
死亡率最高,死因:
新生儿肺炎、早产、先天畸型
2、幼儿期:
较高,死因:
肺炎、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先天畸形
3、学龄期:
迅速下降,10-14岁死亡率最低
4、青春期:
死亡率又增加
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死因:
意外伤害、恶性肿瘤
9种学生常见病:
近视眼、弱视、沙眼、龋qu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
一、近视与视力低下
一)近视:
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视力低下:
眼睛辨认目标的能力下降,裸眼视力<
5.0
视力低下的原因: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
弱视;
各种眼病(结膜炎);
营养不良或急慢性疾病
弱视:
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屈光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
(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矫正远视力低于0.9)
弱视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期非其他眼病所能解释的功能性的视觉发育障碍。
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使眼内、外视觉环境发生异常,造成各级视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导致单眼或双眼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伴有双眼单视功能异常。
二)视觉功能的发育
1)眼轴zhou:
成人正常24mm,出生时18mm
两个发育阶段:
婴幼儿:
18mm-23mm快速
3-14岁:
23-24mm缓慢
眼轴正常—正常视力
眼轴过短(<
24mm)物象落在视网膜之后—远视
眼轴过长(>
24)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近视
小儿视力低下多半是远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视力低下远视占多数。
2)晶状体
儿少时期晶状体特点:
弹力很大,屈折力强,调节范围广,近视距离近。
近点距离:
眼睛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楚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物体时的眼物距离。
年龄越小,近点距离越小,调节范围越大。
卫生要求:
眼物距离30-35cm
三)儿童少年近视眼的性质
1)曲折性近视(功能性或假性近视):
眼轴长度正常,而晶状体屈折力过强。
2)轴性近视(器质性或真性近视):
晶状体屈折力正常,但眼轴过长。
四)病因及影响因素
近视的病因---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父母近视,近视的机率增加,兄弟姐妹近视,近视机率也会增加,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发现近视有很高的遗传度。
环境因素:
近视患病率近年来急剧增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近视,城市的青少年比农村青少年容易近视。
1、视近工作年限及持续时间,2、视近作业时的不良因素:
坐姿、照明3、视力紧张程度。
4、营养与体质。
5、户外活动时间
五)近视眼的预防,预防须强调综合措施,重点是:
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2)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书写卫生习惯。
写字时用眼卫生三个一:
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近缘一拳,手指距笔尖一寸。
看电视用眼卫生要求:
眼与电视屏幕距离为电视屏面对角线长度的5-7倍。
3)改善学习环境。
4)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做好眼保健操。
5)定期检查视力。
6)合理饮食,注意营养。
7)户外运动。
六)眼镜配戴原则
假性近视不宜配戴眼镜。
真性近视作散瞳验光,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屈光度数进行配镜。
二、龋齿
一)流行情况
1、龋齿调查研究的统计学指标
1)龋患率(%)=(龋、失、补例数)/受检人数*100%
意义说明龋齿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频率、普遍性)
2)龋均=(龋、失、补只数)/受检人数
说明人均患龋严重程度。
3)龋失补构成比:
反映口腔保健水平,提示口腔保健服务工作量。
2、我国二少龋齿的流行特征
1)幼儿园>
小学>
中学。
2)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农村。
3)在世界范围内相对低发,但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或处理。
4)龋齿率呈上升趋势。
5)浅龋齿率高于深龋率。
6)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是好发部位。
二)致病因素
四联学说:
1、细菌(根本原因):
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酸杆菌
2、食物(物质基础)
3、宿主(重要条件)
4、时间(发展过程)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口腔卫生。
2、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3、药物防龋齿。
4、定期口腔检查。
5、其它
@@教育过程卫生
第一节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
一、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心理基础
二、儿童少年的认知活动的年龄特点
一)幼儿由感知觉水平上的分析综合向直觉形象水平的分析综合过渡。
以游戏、参观教育为主,多用实物、图片、玩具作教具。
二)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由具体到抽象,注意发展口头语言的同时要使之向书面语言过渡。
低年级可适当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教学方式,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三)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具体独立性、批判性、表面性、片面性。
四)高中生智力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
注意培养其精确、观察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一)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zao,大脑皮层的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
卫生意义1)利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
2)儿少优势兴奋灶易消失,随意注意不能持久,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特点。
二)始动调节工作开始时,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
始动调节在学日、学周、学年开始时均可见到。
卫生意义:
教育过程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工作难度、强度。
三)动力定型当身体内、外环境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在大脑皮层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即相对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
一切技能、习惯的训练与培养都是动力定型形成的过程。
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愈容易建立动力定型。
要从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四)镶嵌式活动学习中的大脑皮层表现为一种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
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
五)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
注意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以促使大脑皮质功能活性的恢复。
六)终末激发大脑皮层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脑力工作能力回升。
在学日、学周、学期末均可见到此现象。
卫生学意义:
教学中适当利用此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五、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
1、年龄年龄是关键
2、健康状况
3、性别因素
4、学习动机
5、学习兴趣
6、情绪和情感因素
7、学习和生活条件
8、遗传
第二节学习负荷的评价
学习负荷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评价指标:
学习时间
研究学习负荷的目的是制定学习负荷卫生标准和评价作息制度卫生;
及时发现早期疲劳,采取措施,防止慢性疲劳的发生。
一、疲劳:
过强、过长刺激下,大脑皮层细胞功能损耗超过限度而引起的保护性抑制。
为客观生理现象,有客观指征,可直接测定。
疲倦:
是人的主观感受。
过劳:
慢性疲劳,因长期学习负荷过重而引起,属病理状况。
疲倦、过劳均不宜作为制订学习负荷卫生标准的依据。
二、学习疲劳的表现
一)高级神经活动
第一阶段:
早期疲劳
1)内抑制障碍:
兴奋增强,内抑制减弱。
条件反射实验反应时缩短,反应量增加。
2)兴奋过程障碍:
反应时延长工作,效率下降。
第二阶段:
显著疲劳兴奋和内抑制过程均降低,反应时延长,反应量减少。
儿童以早期疲劳表现明显,青春中后期和体弱多病儿童以显著疲劳突出。
二)植物性神经反射功能受抑制
三)视、听功能减弱
四)注意、理解、记忆、综合能力减弱
五)书写疲劳
三、学习疲劳的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健康调查法
二)教育心理学方法:
短时记忆力
默对率%=(默写正确的词数/显示的词数)*100%
三)生理学方法
1)直接生理学方法
1、皮肤电活动测定
2、脑电图测
3、条件反射测定
4、血尿儿茶酚胺类物质测定
2)间接生理学方法
1、明视持久度测定
2、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定
明视持久度%=明视时间(s)/注视总时间(s)*100%
四)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
校字法错误率%=错漏数/阅字数*100%;
工作能力指数(IMC)=(阅字数/校字时间)*(应删数-漏错字数)/应删数
校图形法剂量作业测定
图形译码法
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视觉—运动反应、听觉—运动反应)
*注意事项
1)本人工作前后对比
2)选用方法要适合受试者年龄特点。
3)先训练至结果稳定,才正式试验。
@@@体育锻炼卫生
一、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特点
一)年龄特点
1、小学年龄阶段:
可塑性大,适于发展平衡、协调反应、灵敏、柔韧等能力的训练。
跳、跑、平衡、投掷zhi、游泳、广播等。
卫生要点:
强度应小,内容多样,活动时间不能过长,休息可短时多次。
2、中学年龄阶段:
12-17岁为全面发展时期,应侧重发展速度力量和一般耐力,以促进机体全面发展。
17-18岁以后,可进行专项训练。
预防外伤事故的发生,运动量应与成人有所区别。
二)性别特点在青春期发育后,随年龄增加性别差距越来越大。
中学阶段,在运动量、运动项目、运动器械及运动成绩等方面必须男女有别。
三)健康状况特点:
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实行分组训练,以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内容。
*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
*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卫生原则
1、循序渐进
2、全面锻炼
3、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4、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二、体育课的合理组织
一)体育课的内容安排:
每节课应有主要内容,适当主要全面锻炼。
一节课可分为四部分:
开始部分:
2-3min心率安静脉搏
准备部分:
6-12min80-130次/min
基本部分:
25-30min130-180次/min
结束部分:
3-5min120-90次/min课后10min恢复至课前安静水平。
每周安排2次,中间间隔1-2日。
二)体育课的运动量:
决定因素:
强度、时间、密度
强度:
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密度:
指一节课内学生本身练习的时间占全课时间的比例。
以30-40%为宜。
判断运动量及生理负担的方法:
绘制脉搏(或心率)曲线图
合理的脉搏曲线应该:
1、循序渐进:
由低到高。
基本部分为最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课后10min恢复至安静水平。
2、曲线坡度不大,即运动量变化不是大起大落。
若曲线太高,达到200次/min,课后10min不能恢复到安静水平,即可认为运动负荷过大;
若曲线不高,结束时即恢复到安静水平,表明运动负荷过小。
@@@学校建筑和设备卫生
第一节校址
一、校址的选择
学校设置按当地人口数和密度规定其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
学校与学生家庭住址之间的最大距离。
选址的原则:
1、便于学生就近入学。
2、服务半径:
幼儿园<
400-500m;
小学:
走路10min;
中学:
走路15-20min
3、周围环境:
没有污染和强烈噪声,校内噪音不超过50dB。
4、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地势较高、排水通畅。
二、学校用地:
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
小学
中学
建筑容积率
≤0.8
≤0.9
建筑物层数
≤4
≤5
运动场地m2/人
≥2.3
≥3.3
绿化用地m2/人
≥0.5
≥1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面积
建筑容积率:
每公顷建筑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
第二节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
一、中小学校舍包括
1)教学用房:
教室、实验室
2)教学辅助用房:
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