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784998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42KB
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
《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博苑
04-060549
高考鉴赏诗歌形象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考点分析
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
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
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
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
数枝娇花映入眼帘。
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
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
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
一是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
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解题指导]本诗考查鉴赏古体诗歌的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时要注意题目和注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情景;然后准确而全面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出。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
题目是《晓上空泠峡》,是写沿空泠峡溯流而上的所见所感。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卧听”“瀑布滩雷”,表达的是一种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气度。
结合在一起就是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
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
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
“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
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
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看看、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
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
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把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孤”字、一个“独”字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
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
长亭:
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
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
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
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
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
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
“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
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
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
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
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
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
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鸟:
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
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
小船。
②海幢:
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答: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
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
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
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的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珠海1月质检)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①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①江浦:
河流入海处。
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
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
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歌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
涧边的人家;②山楹:
就山岩凿成的房屋,指普通人家。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试作具体说明。
答: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鉴赏 诗歌 形象 三轮 专题 复习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