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老区建设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849878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31KB
十堰老区建设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堰老区建设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老区建设调研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国后,十堰人民弘扬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积极参与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东风汽车公司、襄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二、老区建设工作情况
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市老区建设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依托优势资源抓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老区群众收入;
坚持科技领先,着力提高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
坚持弘扬老区群众艰苦奋斗精神,加速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使老区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到XX年底,老区乡镇实现财政收入132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356元,人平占有粮食238公斤,农村“三通四难”问题基本解决,通路村、通电村分别占93%和98%,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1%和72%。
进入新阶段,国家将十堰列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这是实现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
十堰老区人民继续发扬老区革命传统,抢抓机遇,加快老区建设步伐。
到XX年底,全市老区乡镇实现财政收入212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5元,人平高效经济林园亩,人平当家地(田)亩,人均占有粮食267公斤。
多年来,我市老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老区宣传,为老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政府关于新阶段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
二是狠抓了《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的宣传。
组织分发《条例》读本,印发老区宣传材料,深化全社会老区建设的法律意识。
XX年,在《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我市人大农工委组织人员,对《条例》宣传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宣传学习《条例》的新热潮。
三是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深入开展老区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文、历史、资源宣传,扩大老区影响,呼吁全社会关心老区建设。
四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我们组织六县市,配合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编辑出版了《中国老区建设·
湖北专辑(十堰篇)》,共8个版面,赠送给十六大代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区群众生活条件
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频发,返贫人口居高不下的实际。
多年来,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大做水土文章。
全市上下把冶水、冶山、冶土有机地结合一起,按照“一冬一春,一劳一分”的要求,坚持夏季挂锄战、冬季大会战的方式改田治地,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办法,大搞库、塘、堰、渠、窖(井)建设,累计兴修饮水工程10万多处,渠堰700多万米,治理小流域1500平方公理,新建水窖(井)10万多口,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0多万亩,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是大搞退耕还林、能源建设。
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步伐,解放老区群众生产力。
三是加强交通建设。
通过国家扶持、民工建勤、民办工助等形式,加快全市公路网建设步伐,县乡等级公路建设全面铺开,全市村级通路率达到98%。
(三)实施科技扶贫,提高扶贫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是实施“温饱工程”,发展抗灾减灾农业。
坚持以膜代奖、技物结合、综合配套的措施,大力推广“两杂、两膜、两段育秧”(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玉米地膜全覆盖、玉米地膜育苗移载,水稻温室育秧、大田寄插)技术。
积极推行技术创新,不断拓展地膜覆盖领域,首创并推广了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莲藕地膜覆盖厢作节水增温高效技术。
这两项新技术以其实用、增产、抗灾、增效的特点,不
仅深受广大老区群众的欢迎,而且引起了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其中水稻地膜覆盖技术已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列入全国农业丰收计划项目,莲藕地膜覆盖技术也向全国推广。
坚持利用旱地预留行的季节、时空差,推广粮经多元多熟高效间套模式,耕地复种指数由1993年的213%提高到XX年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是努力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根据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组织野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力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加速低劣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先后引进名优特新品种60多个;
大力进行科技示范引导,各县市区都先后建起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区。
三是实施种子工程。
坚持南北分工的制种体系,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可靠的种源保证;
不断加强技术开发,选育出适宜广泛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鄂玉10号,全市每年推广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
四是组织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按照每户培养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的要求,实施“治愚”、“扶智”工程,通过建科技示范村、办各类“成人”学校和技术培训班、举办现场会等形式,每年科技培训均在15万人次左右。
(四)调整农业结构,增加老区群众收入
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打好有机牌、生态牌、神农牌、武当牌,大力培育山区特色农业。
全市黄姜、蔬菜、茶叶、魔芋、食用菌、柑桔、山羊等产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研制开发的有机茶、山野菜、无公害蔬菜、武当蜜橙、魔芋面条、生物药材等30多个品种市场前景看好。
按照多村一品、数乡一业、每县市突出一两个骨干品种的格局,全市支柱产业初见成效,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76%以上。
二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全市从事魔芋加工的企业达30多家,年加工魔芋角1万多吨,加工精粉3000吨;
加工茶叶1000吨,产值过亿元;
多元投资、多类经营的黄姜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效果看好。
全市农村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达30多万人,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经营大户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生产要素布局。
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万人,老区乡镇群众的外出打工收入已占现金收入的60%以上。
农村山场、土地、水面等生产要素经营权流转正在有序进行。
(五)加强检查、跟踪督办,管好用好老区资金。
对省每年下达我市的老区建设项目和资金,我们坚持严格按照省下达的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并按项目进度拨付扶持资金,全程跟踪服务、问效监控管理。
按照《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全市老区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分级设立了专户、专帐,实行了封闭管理。
切实发挥老区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开展老区建设。
老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政府行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为此,我们在认真做好中直、省直机关对口帮扶单位的服务工作外,继续坚持了“八七”扶贫攻坚期间的各项社会帮扶制度,组织市、县直单位,开展驻村扶贫奔小康建设,发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农户活动,并向老区倾斜。
在市直133家单位组成的87支工作队中,老区乡镇就占72家单位、52支工作队,市直50%的工作队在老区开展工作。
此外,人武部门的“开联帮养”,统战部门的“光彩事业”,妇联的“381巾帼扶贫”,青团的“希望工程”,卫生部门的半价医疗扶贫等,也都对老区建设予以了支持。
三、目前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市老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老区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截止到XX年底,全市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30元以下,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市同类人口的28%;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30-872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万人,占全市同类人口的24%,饮水困难人口还有万人,老区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
1、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比例高
到去年底,全市老区不得温饱的特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分别为万人和万人。
大多数老区自然条件恶劣,一遇灾害群众极易返贫。
特别是多灾的气候和脆弱的基础,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
正常年景下,返贫率高达15%左右。
去年,我市连续遭受阴雨寡照、干旱高温、暴雨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农房倒塌、人畜伤亡、基础设施被毁、农作物减收,受灾194万人,成灾126万人,经济损失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差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后,我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一定变化。
但是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已建的基础设施(除农村通电外)标准低、配套差。
一是当家田地少、耕地质量差。
受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其它因素影响,我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XX年老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亩,比全市平均水平少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少亩,且耕地质量差,产出率低。
农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3%;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老区村级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80%晴通雨阻;
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仍有万人;
相当一部分农户房屋破旧,修建难;
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任务重、难度大。
3、结构调整困难多,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近几年,我们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以黄姜、茶叶、柑桔、药材、魔芋、蔬菜等特色产业,现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面积小,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
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科技文化落后,普及提高差距大。
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难以
适应市场需求。
全市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万人,文盲率%;
痴呆傻等社会救济对象万人。
四、建议
1、应把老区作为扶贫工作的“特区”,实行特区特扶,凸现工作特色,在扶贫系统要定期研究部署老区工作,制定扶持老区政策,解决老区问题。
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能把老区工作与“大扶贫”工作等同起来,“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
2、加大老区宣传工作力度。
老区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物,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应不断加大老区宣传力度,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专刊、专题,宣传老区的历史,宣传老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就,宣传老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全社会开展致富思源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区、关注老区、关爱老区。
3、加大对《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的执行和执法检查力度。
《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省老区建设工作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凝聚着老区建设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各地人大应把对《条例》的执法检查列为年度工作计划,用《条例》来规范老区建设行为。
4、按照《条例》第二条确定的老区乡镇的划分标准,把所有应列入老区的乡镇纳入扶持范围。
根据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87农明字第177号)关于“同意郧西县和郧县为专项贴息贷款扶持的老区贫困县……”的批复,我市郧西县和郧县所有乡镇均为老区乡镇。
还有我市房县的重点老区乡镇应为19个(现为8个)。
武当山特区过去一直是全省重点老区乡镇,现由于体制的变化,没有享受老区政策扶持。
茅箭区茅塔乡大沟村是苏维埃政权所在地,也没有享受到扶持。
建议省里搞一次老区普查,严格按照标准,从实际出发,确定老区乡镇数量。
5、老区建设项目应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
由于老区均为山大人稀的边远地区,水电路、文教卫等发展滞后,急需扶持。
因此,在老区项目选择上,应把老区群众的公共需求作为“第一需求”,选择与解决大多数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基础设施项目,选择与解决老区乡镇社会事业发展关联度高的公益性项目进行扶持。
对老区建设项目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实施一定数量的老区乡镇项目,使多数群众能够受益,树立老区项目的品牌。
6、明年在确定老区重点村时,与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交叉安排,这样使老区乡镇在使用老区建设资金的同时,还能使用其他扶贫资金。
7、在安排老区乡镇扶贫资金时,宜用加法,不宜用减法,不能因为使用了老区资金而扣减其他扶贫资金的数量,应比照老区资金的使用比例,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进行集中扶持。
把信贷扶贫资金的使用向老区倾斜,对老区的产业发展项目,用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贴息部分,通过使用信贷扶贫资金来发展。
8、加大对老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我市有23个省重点老区乡镇,46个非重点老区乡镇,省里每年分配到我市的老区资金在500万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使用老区资金仅为7万元左右,对于困难重重的老区乡镇来说,真是怀水车薪,很多建设项目难以为继。
9、加强老区资金的使用管理。
老区建设资金是中央专门下拨、各部门筹措和社会各界捐赠用来支援老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更应严格管理,严肃纪律,应全部用于老区建设,不得挪作他用,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10、适时解决好老区建设周转金的遗留问题。
老区周转金过去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生产。
但已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年久失修,水毁严重,现基本没有发挥效益,扶持的产业已被市场淘汰,扶持的企业已经改制或破产。
目前这笔资金老区乡镇和群众无力偿还,市县扶贫部门难以组织偿还,又不能以拨代扣,建议予以豁免。
11、加大对老区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
对于革命中心地带已建的历史纪念碑、纪念塔、纪念馆,列支专项经费进行维修保护,对正在遭到破坏的革命历史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堰 老区 建设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