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28749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5.75KB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其次要联系到材料中儒家思想与宗法关系的联系。
3.
觚(gū,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
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上述考古发现提示出商代( )
A.青铜技术世界领先
B.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C.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D.社会礼仪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表明商代早期的中原文化不断扩展到陕西和山西以及浙江、安徽等地,故C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
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故导致士大夫丧失了独立人格,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说明( )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当时的孔子提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主张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秦代奉行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
B。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
需要掌握秦朝统一文字。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秦朝的统一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秦朝统一文字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千耦其耘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出现在商周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故ABD项错误。
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7.下表取自湖北江陵风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以及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时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
表格中不能体现精料细作的特点,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体现的小农经济,不是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
表格数据体现不出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需要掌握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
8.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
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
这一变化( )
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A.从材料中,东汉时期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可以看出更加重视官员的才能。
B.秦朝就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C.公开公平选官的原则是科举制的特征不是察举制的特点。
D.材料是注重官员的才能,而不是侧重行政效率的提高。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察举制的内容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时要搞清楚察举制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朝议制度。
考查朝仪制度的决策方式和作用,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秦朝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判断。
教材中对朝议制度涉及的内容较少,需要在课外去了解朝议制度的有关知识。
10.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所学,材料中政事堂是唐朝丞相即三省三官与皇帝共同议政的场所,最后作出决策,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符合,而B排除;
唐朝时三省共同承担着相权的职责,三分相权,职责分明,相互牵制,表明三省体制完备,并不是设置政事堂表明其体制完备。
故A排除;
三省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故提高了行政效率,不是设政事堂提高行政效率,故D排除。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着重涉及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了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并了解古代中国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
11.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城市大多数位于沿海和黄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该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关中地区向南方转移,故C正确。
A中普遍发展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明显是东南沿海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并不是平衡发展,故B错误。
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编著南北朝史,打破政权界限和朝代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对南北之间的战争往往采取“两国交兵不详载”的写法。
这一著史方式( )
A.有违历史记述的客观性B.开创了史书编撰的通史体例
C.反映出时代对历史撰述的影响D.得益于历史资料的本富性
【解析】根据“打破政权界限和朝代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结合所学,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南北朝各朝都属于唐朝疆界范围内,所以出现“通叙南北各朝历史”,说明时代对历史撰述的影响,故C正确;
通叙南北各朝历史,无法体现“有违历史记述的客观性”,排除A;
《史记》开创了史书编撰的通史体例,排除B;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打破政权界限和朝代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
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
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13.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
文宗怒日: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这表明唐朝( )
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
【解析】A.据材料中“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可见主要反映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遭到冲击,故A项排除;
B.材料中涉及到的世家大族与皇室的婚姻,与宗法观念无关,故B项排除;
C.据所学可知魏晋隋唐的士族门阀贵族,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结合材料信息可判断材料现象反映的是门阀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
D.材料仅是反映了世家大族与皇室的婚姻,与婚姻制度变革无关,故D项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从汉到隋唐时期,官僚制度发展的基本事实来分析。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门阀士族政治鼎盛时期,隋唐统一以后,门阀士族的势力有所削弱,但是文化世族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许多门阀世族仍然自诩为上品,甚至对皇家都不屑一顾,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最终消灭了世家大族的残余势力。
14.苏轼说:
“自两税之兴,凶地之广狭痔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
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
”苏轼认为两税法( )
A.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B.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D.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解析】依据材料“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可知,反映出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富者和贫者都相对公平,体现了税制公平原则,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故A项错误。
两税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缩小贫富差距,故CD两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需要掌握两税法的特点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两税法的特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B.强化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解析】材料“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强半寒素之家”反映了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与史实,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故C正确。
AB材料不能体现。
故排除。
D属于察举制的内容。
本题主要科举制度。
关键信息是:
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6.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解析】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材料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需要掌握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的分析理解。
本题以日本学者斯波义信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对唐宋城市经济的变迁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7.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
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
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解析】“使商贾有利而通行”“农末皆利”“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表明上述思想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故D正确;
A错在“普遍”,排除;
B与史实不符,排除;
C错在“开始”,排除。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18.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
由此可见,宋代( )
A.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D.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宋对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变化,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传统经济政策,这是不会变化的,故B项错误;
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是在明代才出现,故C项错误;
从奴隶制和差役制到雇佣制,说明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
规模小,没有太多的资金,营利不是主要目的;
小部分作为商品流通;
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作为农户的副业,无明确地位。
官营手工业,官府经营;
特点是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产品精美;
市场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
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
用于官府及皇室使用。
19.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古文的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
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
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
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小农经济要作全面的认识,如生产方式、特点、评价等。
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0.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意图是( )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
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朱元璋下令重修乡欣酒礼,实际上就是君主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侧重于考查的是君主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学生对君主专制的掌握,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21.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带,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
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出现的状况差异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
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出(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人地矛盾有所缓解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不能说明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故A项错误。
玉米是一种高产农作物,它的传入的确人地矛盾有所缓解,但是不是本质现象,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说明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
题干只是反映玉米种植扩展,但并未提及超过了水稻、小麦等种植,成为第一的种植作物,因此不能体现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需要掌握清朝农业发展状况及其本质。
本题考查对清朝农业发展状况及其本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四川省 广安市 高二下 学期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