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820803
- 上传时间:2022-12-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48KB
浅谈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文档格式.docx
《浅谈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环境中,所有的人,包括每一个家庭、学校、图书馆、办公室、电视台、报社……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实现高速、准确、安全的信息交流。
因此,从理论上讲,人类已经进入的是一个21世纪无障碍、超时空的信息交流的信息网络环境。
诚然,信息网络环境的众多面貌未必已经完全显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事物已是事实或将是事实。
举例而言,因特网是一项新技术,从其诞生之日到今天也不过短短的三十来年,但是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及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今天的人们依靠因特网能够获取无数自己所要的信息,依靠它能够学习、工作和生活。
所以,21世纪的人类世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将是未来生活永恒的主题。
与此相对应,教育也将由过去的传统教育转而成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了。
那么,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育专家们指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各个方面及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能够提供给大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全面的教育服务作用;
所有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与网络教育形成一体,密不可分。
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到今天的因特网,网络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对传统的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的重新理解
信息网络环境的到来要求人们对过去的许多事物包括教育在内进行重新理解和审视。
我们都知道,“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目的地对人的身心各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而就狭义而言,教育是指社会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也就是指学校教育。
今天,我们要考察信息网络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和把握。
首先从广义上理解,笔者以为,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较之以往的教育,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分析:
(一)从教育活动本身出发,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不同与以往任何教育
1.信息网络环境下教育的目的。
在信息网络环境,教育目的网络是要使受教育者有道德及合作精神,教育也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技能,不再只是背诵、写作业和考试。
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和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指导者。
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天赋充分的展现并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网络教育要培养的是会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的个性化发展的人。
总之,在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目的中,比以往更注重人的创造性、主动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谈教育问题不可回避的两大方面。
在信息网络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和学、老师和学生的定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网络环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学生,信息网络环境也可以时时处处都有老师,一个人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因为,在信息网络环境,信息是主导一切的命脉,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掌握了主动,因此,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有传授和学习、教与被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存在。
3.信息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的扩展。
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教书本以外的知识技能,是教如何生存、如何关心、如何负责、如何选择、如何自我发展,是教学习者获得学会认识和掌握自己。
说到底,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内容是教人们学会生存。
其次,网络是超跃国家、民族和地域的,网上的信息交流与教育活动在技术上是不受国界限制的,所以,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内容也将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复合文化特征和本民族特有文化的特征,也就是说一种全新的复合的网络文化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民族文化。
4.信息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方式和过程。
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将主要依靠信息、依靠网络,其教育方式将更加丰富灵活,教育过程将更加复杂多样。
依靠网络这一载体,教育的资源就会无处不在,教育的形式也会不拘一格,尤其在互联网上衍生出的各种合作方式的互动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应的,教育方式的改变也会使教育的整个过程不再是那样的呆板。
网络使整个教育的时空得以开放。
从空间上讲,世界缩小成了“我”的一个视窗,而“我”却通过视窗放大到整个世界;
从时间上讲,信息网络环境中,未来与现实也不再隔阂。
总而言之,教育就在人的生活之中,在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之中。
(二)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家们历来所崇尚和追求的。
在中国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施以不同的教化。
马克思的教育论也尊重人性,追求教育个性与共性的辨证统一,主张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家们、教育工作者们也都在寻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但是认识和实践是有距离的,美好的理想总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的局限和束缚,学生真正的个性化发展总是难以达到完全的实现。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就不同了,有许多事情都将改变,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可以不在局限于教室里的教师了,网络即学校,网络即教师。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育(e-education)和电子学校(e-school)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完全可以针对这个学生个别化需要的。
在外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他们所要得到的教育帮助。
换言之,借助网络技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多方面自主选择成为可能。
网络化环境下的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及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避免了以共性代替个性,进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育,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去获取知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学习者的个体的学习也将由被动获取型转向主动追求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将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当然,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教育也不是说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混乱无序自由放任的教育,而是在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在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起巨大作用,这是不容我们否认的客观事实。
(三)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倡导以人为本,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未来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是极其惊人的。
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
也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国际互联网上每12月信息量就会翻一番。
21世纪就是这样一个知识量、信息化激增的世纪。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他们离开学校后需要不断的寻求各种学习机会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中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
在信息网络环境,个人从出生到临终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不断学习的历程,这一状况就标志着网络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来临。
为适应这一变化,教育也就必须围绕着全体公民的终身学习而重新设计。
总之,信息网络时代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一种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
三.信息网络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冲击
我们知道,从狭义上理解的“教育”概念就是指我们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化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在信息网络环境也必然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信息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
众所周知,网络的丰富性、时效性和广阔性决定了网络无处不在,也决定了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信息网络环境使教育突破了围墙的限制并极力主张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学校总是与教室、黑板、讲台、课桌、粉笔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模式。
而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完全可以有较为灵活的授课方式。
学习者可以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存在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任何人都可以享有丰富的学习权利,可以说网络是一切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
纵观网络的发展,它使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副样子,教育也产生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显现模式,就目前中国的网络发展状况而言,已有许多新的形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方面:
1.校园计算机:
就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学校的管理更多地依靠学校的电脑来进行。
2.教育网站:
目前,通过Internet网用户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网站数以千计,它们正成为我们接受网络教育的主要资源。
3.现代远程教育:
这是利用互联网络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的课程传输和进行教育活动,它使教育活动具有双向、实效、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这种教育是开放性的、可共享的和可控制的。
4.网络学校:
目前,这个词语越来越走俏,也越来越流行。
现在因特网上的网校也越来越多,自从1998年我国首家网上大学----湖南大学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正式开学以来,各式各样的网校方兴未艾,可以说,我们终于迎来了“网络教育”的时代。
5.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
以合作型、研究型小组进行学习是教育方式的革命性突破。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
基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许也可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基于网络的群体或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又一高级形式,这种学习既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最大限度地克服个体化的网络教育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缺陷。
其次,还有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等形式都是基于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
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网络环境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观,教育从更大层面上已经走出学校的羁绊,踏出了校园的围墙,教育正越来越走向开放,这些都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不得不承认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
(二)信息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念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信息网络环境对人才素质有新的要求。
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培养出的学生也往往只是知识积累型的人才,他们只会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消化前人的经验,而不会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
但是,随着信息网络环境的到来,知识在Internet上持续快速的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即增强自身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未来人才的信息素养问题。
几年前,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方案可以说是对未来社会人才特质的一个重要参考,所谓的“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把握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信息社会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基本能力,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为了能应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各种挑战,信息网络环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
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就是信息网络环境对新型人才需求的根本特点。
总而言之,信息网络环境的人才观念应是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它提倡人才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这是与以往的人才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三)信息网络环境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挑战和促进
教育专家们指出,信息网络环境的文化是基于赛伯文化和信息文化的新文化,较之以往的纸笔(印本)文化,信息网络环境的学习文化更借助于赛伯空间(Cyberspace)的在线文化。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透明性、即时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
然而,综观我国现在采用的学校课程体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家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有其利的方面,比如说这样的课程结构有利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等;
但是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这样的课程结构不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变革。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信息网络环境的挑战和冲击,很显然,信息活动的不断发生变革同时还使得整个社会文化基础相应的变化。
于是,对于今天的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和职业学校)的课程而言,无论是课程结构、课程体制还是课程内容都要加以变革,这是信息网络环境追问下的学校教育所无可逃遁的巨大问题。
学校课程与知识信息的内容息息相关,而信息网络环境所强调的又是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流动。
所以结合今天的学校教育课程体制,我们发现目前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反省:
1.就现行的学校教育课程内容来看,它是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去甚远的。
现在的教科书中对信息技术的介绍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对信息技术更为深刻的研究了。
笔者从事上海地区高中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认为其教材教学内容是比较深入浅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和EXCLE以及一些关于多媒体和网页制作的知识,其中有些部分还是作为选修部分来进行教学,每一年还有一次全市统一考试制约平时的教学工作。
显而易见,这样的状况对于瞬息万变的信息网络环境而言是不合时宜的。
要知道,现在的时代已经是计算机与网络悄然侵入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时代,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迟滞落后,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然而,也不能够一切都归咎于教育本身,因为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化和与信息网络发展的合拍必须依靠也只能靠缓慢的探索,它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毕竟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许多内外环境的制约是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
2.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迫使学校课程应该尽快更新,要将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和改良。
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包含着性质不一的内容,如果要使这些信息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则还需要使其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和加工;
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内容本身也正在受到方方面面网络信息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上的信息更新速度与范围是相当快、相当广的,学校课程只有跟上它的步伐,才能使学校课程不显得呆板弱小,学生也不会再抱怨“我们在学校的课不上也罢”。
唯有这样,学校课程的权威地位才不致于动摇和下降,学校教育的权威性也不致于遭到无情的否定。
3.从课程本身的本质和功能出发,课程体制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体制,是停滞的划一的体制,这种体制是难以应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和挑战的。
笔者以为,如果信息网络环境面前,学校教育课程体制还巍然不动、执着固执的话,那将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因此,课程体制的灵活化与地方化是信息信息网络环境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信息网络环境引起传统学校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全面向前发展,它牵动着社会的物质层面而且牵动着社会的制度层面的东西。
所以,信息网络环境会对教育制度产生影响和冲击。
学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制度是制度的亚层次概念,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教育的根本制度,主要指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是教育的基本制度,它是教育制度在各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教育体制、学制和各种正式的教育政策、法律与规范等;
三是教育的具体制度,主要指各种具体的教育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和运作机制,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等。
面对信息网络环境的挑战,教育制度的三个层次中,教育的根本制度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教育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就未必如此了,信息网络环境使教育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计划以及招生体制等在网络条件下要作相应的调整。
从1998年国内首家网络学校湖南大学信息学院网校开学以来,网上学校方兴未艾,这种在网络上发展起来的教育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来思考:
网上考试的到来要求我们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呢?
网上学校注册又会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作怎样的变革呢?
对网络化教育本身的运转又需要哪些政策及法律法规加以约束规范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现存的教育制度显得难以适应,而且也表明,教育制度在网络化时代已有了改革的需要。
网络教育给制度上的变革,需要人们要转变观念,不能用现存的制度来解决信息网络环境学校教育的一些新问题,而要用超前的眼光,给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使网络化时代的学校教育健康良性的向前发展。
网络化时代的教育体制带来冲击的一大方面就是对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挑战。
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网络环境,学校管理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但是与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可与接受态度相反,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面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科技成果,在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与进步的同时,却又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不愿付出跟随信息化时代进步应付出的相应代价。
首先,信息网络环境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必须要求学校拥有信息技术的产品(如计算机、网络器材),学校要想增添价格不菲的当代信息技术产品,并要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费是个难题。
其次,信息网络环境所带来的科技优势并不是天然产生的,这还需要使用信息产品和利用知识利用网络来掌握先进的技能。
但是对学校行政人员及学校教师来说,这种学习仅是一种附加的工作而已,现在却要花大力气去学习,这势必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经济资本,这样,信息网络环境是否会引起学校行政人员及学校教师的反感和排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此外,信息网络环境所引起的学校管理变革、信息产品的使用也将改变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方式。
由于网络的连通及共享互访等属性,使学校整个的信息流动急剧增强,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一是有关信息的加强保密性,二是考虑有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环境手段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努力做到学校工作透明度大、规律性强。
第三,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性质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效率密集型,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学校员工人数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是这样,那么作为学校教育行政人员或教师,他们面对网络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失业,其态度将如何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五)信息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传统教育认为,在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观念在进入21世纪的信息网络环境后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可以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1.信息网络环境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换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是直接深入教育工作的群体。
人们也常用“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来形容教师,并且自然而然的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神圣天职,而教师也一直都以自己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扎根于教育事业。
但是在多媒体电脑网络的时代,教师的角色就不再是原来的面貌了。
总体来说,信息网络环境的教师已由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了知识促进者和启发者。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导师的角色。
教师在网络化的教育时代,其角色不再是以信息传播者和知识呈现者为主,教师的职能已经从“教”转化为“导”。
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导”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引导:
引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②指导: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元认知和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诱导: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辅导:
是为学生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能在网上找到信息并完成学习任务,辅导他们利用新技术解决困难,实现智力技能的过程。
⑤教导:
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生养成信息网络环境的高尚道德、完备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以及符合时代特质的各种优秀品质,还要教会学生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以抵制网络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避免信息危害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教师的合作伙伴角色。
由于网络连接的广泛性,在信息网络环境,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手段把各学科领域、各地理位置连接成一个全球化网络,任何社会个人和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并公平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于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就给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即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问题,这改变了以往制度上的人员分离以及个体间工作的相互隔绝状态。
对教师而言,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以在一起作为合作伙伴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交换意见、分享经验和讨论难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以合作方式开发教学软件等。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进行教与学的研讨,促使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简言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此外,教师通过网络也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共育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成长,家长也同时建设性地参与学校工作,协助教师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3)教师的教学研究者角色
新技术的来临使得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探索,教师的角色也就真正从“教书匠”转向了“研究型”,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研究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领会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现有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
所以,信息网络环境的教师有一种教育研究者的角色。
(4)教师的继续学习者角色
未来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厄先生在其主题发言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自身培训,在网络化信息时代,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拍和教育的需求,教师必须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能力。
教师同时还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信息网络环境学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永远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学校教育“主人翁”地位的学生,其主体地位真的完全实现了吗?
笔者以为还远没有。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呢?
笔者以为也没有。
虽然很多教育理想是非常美好的,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
随着信息网络环境教育的来临,这样的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变,虽然谈不上完全实现,但是至少有几点我们无可否认:
(1)信息网络环境学生的“视阈”得到了很大扩展。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信息无非有三条路径:
一是教科书,二是老师,还有就是课外读物,但是有了网络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计算机及网络社会中,学生可以随时轻松地调用网上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丝毫没有场地和时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
信息量的增加、视阈视野的扩大,必然扩展着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学业上的良性循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基于 信息网络 环境 现代 学校 教育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