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816931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93KB
设计资料Word格式.docx
《设计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资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游右侧坝坡有沉陷变形,砼框格拉裂;
(3)溢洪道末端出口建有一条人行便道,未设消能防冲设施,直接冲刷人行便道及农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大坝无监测设施、无管理房、无抗洪抢险通道。
按照水利部水建管[2003]271号《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等文件的要求和现行规范,其具体评价结论如下:
(1)水库枢纽工程的作用
楠木村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
(二)型水库工程。
水库总库容17.5万m³
,灌溉面积600亩。
(2)大坝运行管理
该水库管理所的大坝运行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完善,该枢纽工程未设置大坝变位观测设施,不符合《SL274-2001》和《SL106-96》要求,大坝运行情况综合评价为差。
应按通则和规范要求完善大坝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3)洪水复核
楠木村水库枢纽工程为V等,主要建筑物为5级,原大坝设计、校核洪水标准采用的是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有关规定,原设计、校核洪水标准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调洪结果复核坝顶高程,坝顶高程能满足防洪要求;
复核溢洪道过流能力能满足要求。
该水库抗洪性能定为A级。
(4)大坝建筑质量评价
楠木村水库是50年代后期修建,由于历史因素和施工、技术等原因,楠木村水库大坝实际施工质量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并且其基础和两坝肩均无防渗措施,清基不彻底;
溢洪道末端出口建有一条人行便道,未设消能防冲设施,直接冲刷人行便道及农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综合评价工程质量为不合格。
(5)大坝渗流稳定性评价
经地勘资料揭示和计算分析比较,坝体材料的实际渗透比降虽未超过规范允许的上限值,不会发生整体渗透破坏。
但由实地了解情况及现场踏勘,大坝右侧坝体有渗漏现象,说明坝体存在一定渗漏问题。
同时水库大坝河床部位坝基主要持力层为泥岩,坝基基岩强风化带厚1.7~4.1m,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与库水贯通性较好,为中~弱透水层,存在渗漏问题。
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规定的分级评价原则和现场检查实际情况,渗流稳定单项综合评定为C级。
(6)结构稳定性评价
根据大坝结构复核计算结果,楠木村水库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在正常及非常运用条件下均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要求。
大坝结构稳定单项综合评价为A级。
(7)抗震及金属结构安全复核结论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楠木村水库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根据水利部颁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的有关规定,该工程大坝为5级水工建筑物,当地震烈度为Ⅵ度时,可不进行抗震复核。
经现场检查楠木村水库放水卧管及涵洞目前情况良好,不存在渗漏情况。
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之规定,金属结构安全等级为A级。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按《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第六条安全分类标准,综合大坝工程性状及各专项安全性分级结果,综合评定楠木村水库大坝为三类坝,属病险水库。
楠木村水库各项安全评价结果见表1-1。
表1-1楠木村水库大坝各项安全评价结果表
序号
项目
安全性分级
备注
1
防洪安全性
A
2
结构安全性
3
渗流安全
C
坝体右侧存在渗漏,坝基存在渗漏问题。
4
抗震安全
5
金属结构安全
2.2整治的必要性
楠木村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㈡型水库。
楠木村水库枢纽工程建成至今已运行30多年,发挥了巨大效益,该水库位置重要,担负着600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影响下游400人饮用水,保护下游400亩耕地人及600人的命财产安全。
但目前大坝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大坝一旦失事,损失较大。
为确保水库工程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因而对水库枢纽及时进行除险加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非常迫切!
2.3处理措施及建议
针对楠木村水库枢纽工程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以下工程处理措施对楠木村水库枢纽进行整治:
1)对下游边坡右侧沉降部位进行处理。
2)对大坝进行帷幕灌浆,解决坝基渗漏及右侧坝体渗漏隐患;
3)对溢洪道进行整治,增设消能工设施,并对因此中断的人行便道进行恢复;
4)增设大坝水文、安全监测设施。
5)加强预防措施,防止白蚁危害。
6)新建管理用房,新建防汛抢险道路。
3水文
3.1流域概况
楠木村水库位于五步河支流楠木河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养殖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
(2)型水库。
水库坝址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楠木村,距万盛城区22km,距金桥镇政府4.5km。
楠木村水库集雨面积0.425km2,河长0.867km,河道平均比降87.8‰。
水库集雨面积范围内无其它分、蓄、调水工程。
楠木村水库库区属深丘地形,相对高差在169m左右,流域内农耕发达,植被较差,下渗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
楠木村水库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分明的特点。
该流域属湿润性亚热带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特点,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92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5~10月,12~翌年3月降雨较少,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800mm,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
根据气象实测资料统计分析:
多年平均气温18.1oC,极端最高气温达44.3oC(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3.6oC(1975年12月6日),月平均最高气温多在七月。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有霜期3.3天,多年平均日照1295.5h,多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瞬时风速23.0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5m/s。
河道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一致。
年最大流量出现在6~9月,而集中于7~9月。
楠木河为山区性河流,山坡陡峭,河谷深切。
洪水汇集快,具有陡涨陡落,洪峰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洪水过程尖瘦。
根据本次洪水计算,经对洪水过程线分析,P=0.5%洪水涨退全过程为5.80小时,形成洪峰时间为0.60小时,峰型为单峰。
楠木村水库工程区域站网分布详见图3-1。
图3-1楠木村水库工程区域站网分布图
3.2水文气象资料
水库内无实测的洪水流量和暴雨资料,属无资料地区,不过流域附近有万盛气象站的长系列资料,万盛气象站是国家专业站,所观测的资料精度较高,比较可靠,经复查资料无不合理之处,可以采用;
临近流域具有石角水文站资料,该站集雨面积707km2,所观测的资料较完整可靠,也可采用。
本次大坝安全鉴定水文气象资料的收集情况如下:
a、收集了本工程邻近的石角水文站1965~2007年历年各月最大流量资料。
b、收集了本工程邻近的万盛气象站1967~2007年1/6、1、6、24小时最大降雨量资料。
C、收集了1984年四川省水电厅出版的《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1/6、1、6、24小时最大降雨量均值、CV值等值线图表。
(2)流域特征参数
本次病害整治根据1:
10000地形图,重新量算了集雨面积F、河长L和平均比降J,与水库的原特征参数基本一致,整治时采用的参数为F=0.425km2,L=0.867km,J=87.8‰。
3.3洪水
3.3.1暴雨洪水特性
流域内的洪水全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一致。
每年4月开始进入汛期,5~9月是本流域暴雨多发季节,特大暴雨、洪水常发生在此时期。
而8月本流域常发生伏旱,若遇暴雨也有较大洪水发生。
10月以后,付高南移,流域内降水较多,但雨强较小,一般不会形成大洪水。
据石角站统计资料看,该地区暴雨出现较早,结束较晚,年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为4~9月,主汛期应为5~9月。
楠木村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具有河长短,比降陡,洪水汇集快,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峰型尖瘦,峰顶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3.3.2暴雨基本参数
楠木村水库集雨面积仅0.425km2,流域面积非常小,直接采用设计点暴雨代替设计面暴雨。
设计暴雨参数的计算情况介绍如下:
a、将万盛气象站1967~2007年历年1/6、1、6、24小时最大降雨资料系列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应用连续系列的矩法公式计算参数作初值,经P-Ⅲ型曲线适线后,得出各种历时的设计暴雨参数。
b、查《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中1/6、1、6、24小时最大降雨量均值、CV值等值线图表。
以上两个暴雨资料得出的暴雨统计参数成果见表2-1。
表2-1万盛气象站、查手册暴雨参数统计表
利用资料
时段
(小时)
均值
(mm)
CV
CS
查手册
1/6
16.0
0.35
3.5CV
40.0
0.40
6
70.0
0.45
24
80.0
0.50
万盛区气象站
16.4
0.30
43.2
0.33
68.2
0.31
86.6
3.3.3设计洪水
(1)设计洪水标准
楠木村水库总库容为17.5万m3,属于小
(2)型水库。
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L252-2000)的有关规定,工程等别为Ⅴ等,永久性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
设计洪水标准重现期30~20年,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300~200年(土石坝),消能防冲洪水重现期为10年一遇,结合楠木村水库实际情况,本次复核仍采用设计洪水标准重现期20年(P=5%),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200年(P=0.5%),消能防冲重现期10年(P=10%)的标准。
(2)设计洪水计算
楠木村水库河道流域范围内无实测洪水及暴雨资料,本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144-2006,用短历时暴雨资料推求洪水。
水库流域位于万盛区金桥镇楠木村,距万盛城区22km,因此,采用万盛区气象站短历时暴雨资料以及查《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的暴雨资料进行暴雨分析计算。
(1)流域特征值复核
由于楠木村水库集雨面积较小,采用1/10000航测图进行量算,楠木村水库坝址以上流域特征参数F=0.425km2,L=0.867km,J=87.8‰。
(2)洪水计算
根据楠木村水库流域特征参数F=0.425km2,L=0.867km,J=87.8‰,以及万盛区气象站和查《手册》暴雨统计参数,按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
推理公式法参数的确定:
①暴雨参数
设计雨力Sp及暴雨公式指数n,参数n在不同暴雨历时范围内,其取值不同。
楠木村水库暴雨历时t在0.50~0.80小时范围内,故按暴雨历时t=1/6~1小时范围内的相应公式计算设计雨力Sp及暴雨公式指数n。
②产流参数μ
根据楠木村水库所在的地理位置,采用《手册》中表3-1盆地丘陵区的μ值统计系数公式:
μ=4.8F-0.19、CV=0.18、Cs=3.5CV计算各设计μ值。
③汇流参数m
根据《手册》中表3-2的m值综合成果表,盆地丘陵区的m值计算公式:
当θ=1~30时,m=0.40θ0.204。
根据暴雨资料用推理公式法推求洪水计算成果见表2-3。
表2-3楠木村水库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对比表
使用资料
频率P(%)
0.5
10
万盛区气象站成果
洪峰流量Q(m3/s)
12.9
9.14
7.94
洪水总量W(万m3)
6.06
4.17
3.59
查《手册》成果
14.0
9.34
7.87
7.59
4.73
3.90
“三查三定”成果
13.4
8.93
7.41
7.74
5.05
4.21
从表3-2分析比较,当P=0.5%时,“三查三定”成果洪峰流量居中,万盛区气象站暴雨资料推求的洪水最小,查《手册》暴雨资料推求的洪水成果最大,查《手册》暴雨资料推求的洪水比万盛区气象站暴雨资料推求的洪峰大8.53%,查《手册》暴雨资料推求的洪水比“三查三定”的洪峰流量大4.48%。
通过复核并分析发现,“三查三定”水文计算按照79版的《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其暴雨参数按24小时暴雨计算,而现在查《手册》84版暴雨资料推求洪水是符合《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3-93的规定。
1984年版《手册》对1979年版《手册》的暴雨衰减指数和雨力等参数的计算进行了优化,考虑了更短历时的1/6h、1h、6h暴雨参数对暴雨衰减指数和雨力的影响,计算成果更为合理。
万盛区气象站实测1/6h、1h、6h暴雨均值与查《手册》暴雨相差不大,较接近,但Cv值差得很大,万盛区气象站暴雨Cv值小很多,故计算的洪水流量偏小,对工程防洪不利。
而《手册》暴雨资料是通过分区综合分析,又经省内专门审查会议的审查和长江协作片审查验收,并由水电部批示:
“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系列的地区,可作为今后中小型水库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工程设计计算的依据”。
因此,暴雨统计参数采用查《手册》暴雨成果。
所以,楠木村水库洪水采用查《手册》暴雨资料,用推理公式法推求的洪水成果。
即P=0.5%时,洪峰流量为14.0m3/s,P=5%时,洪峰流量为9.34m3/s,P=10%时,洪峰流量为7.87m3/s,见表2-4。
表2-4水库设计洪水成果表
(3)设计洪水过程线
该河流为山溪性河流,洪水过程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峰型为中峰尖瘦型,根据《手册》中典型洪水概化过程线计算洪水过程线成果详见表2-5
表2-5楠木村水库校核、设计洪水过程线
序号
P=0.5%
P=5%
P=10%
时程(h)
流量(m3/s)
0.0146
0.164
0.716
0.154
0.481
0.15
0.408
0.224
1.42
0.209
0.948
0.205
0.802
0.298
2.82
0.279
1.88
0.273
1.59
0.365
5.63
0.342
3.75
0.335
3.16
0.47
8.44
0.44
5.62
0.431
4.74
7
0.596
11.2
0.559
7.48
0.547
6.31
8
0.738
13.3
0.691
8.88
0.677
7.49
9
0.895
0.838
0.82
1.044
0.978
0.957
11
1.215
1.138
1.114
12
1.469
1.376
1.347
13
1.842
1.725
1.688
14
2.446
2.29
2.242
15
3.132
2.933
2.871
16
3.847
3.603
3.527
17
5.741
5.377
5.263
3.4库容曲线
根据万盛区水利局提供的库区1/2000的实测地形图,对楠木村水库的水位~库容曲线进行了复核,与“三查三定”复核的相差不大,可直接采用“三查三定”成果,详见表2-6
表2-6井水库库容曲线
H(m)
20
21
22
23
25
V(万m3)
0.14
0.54
1.32
2.36
3.76
26
27
28
29
30
31
5.55
7.73
10.31
13.24
16.48
21.0
4工程地质
4.1区域地质概况及地震
4.1.1地形地貌
楠木村工程区区域地貌型态属中深切丘陵及块状方山区,地貌受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山脉走向南北向,大体与构造轴线方向一致。
地面高程在300—800米。
山顶与沟谷高差为50.00~200.00m,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低山丘陵区主要表现为剥蚀地形,山顶较平坦,宽谷(平坝)区及河床、河道两岸区主要表现陡坡为基岩裸露,缓坡为坡残积堆积地形。
4.1.2地层岩性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4)和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J2s)。
第四系地层沟谷中有冲坡积的块碎石、砂、少量粉质粘土、粉土层,两岸有少量崩坡积、残坡积堆积层。
工程区出露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为一套氧化环境沉积的陆相岩层。
分述如下: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为一套内陆河湖沉积的紫红色岩层,厚965~1286m。
以一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黄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泥岩中普遍含钙质及钙质结核,砂岩为中细粒结构,呈透镜体状、楔状,具交错层理。
4.1.3地质构造
楠木村工程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新华夏体系的第三隆起带的贵州隆起与第三沉降带的四川拗陷交替过渡度带处,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区域内以褶皱为主,是川东褶带的组成部分。
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密背斜和宽缓向斜组成,具梳状特征。
场地位于其中的东缘丰盛场背斜与莲石向斜之间,莲石向斜近南扬起端东翼。
莲石向斜南北端起于巴南东泉,呈近南北向南延伸,轴线长大于40km。
轴部地层为蓬莱镇组,翼部为遂宁组、沙溪庙组,南部急剧昂起于嘉陵江组。
核部宽缓,两翼不对称,东翼陡,岩层倾角58~75°
,西翼较缓,岩层倾角20~35°
。
4.1.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评价
(1)地震
楠木村工程区及外围广大地区,地质基本构造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挽近期以来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上升隆起为主,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第四系地层未发现有断层。
据查地方历史资料,工程区及附近区域未发生过中强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B),场地区域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2)区域稳定性评价
楠木村工程区及附近区域地壳厚度稳定,无区域性重磁异常。
据已有重力资料,地壳基底为刚性,长期以来,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地壳地应力值总的显示不高,晚新构造运动微弱,以大面积较弱的间歇性上升为主,上升幅度较小,属相对稳定区。
工程区及附近区域无现代活动断层,历史上未发生过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
工程区主要受外围地震影响,但波及到该区影响甚小,影响烈度均在Ⅵ度以下。
工程区具有较好的区域构造稳定性。
4.2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4.2.1地形地貌
楠木村水库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呈“V”形沟谷,库区平面上呈树枝状,沟宽约50~150m,勘察区地势总体上为东南高西北低、北东高南西低,最低高程位于坝址下游,高程为19.29m,勘察区最高高程位于南东侧坡顶,为52.59m,相对高差约33.30m。
4.2.2地层岩性
楠木村坝址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和第四系土层。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为素填土,褐色、褐黄色,密实,稍湿,大坝坝体主要的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块径0.2~5cm。
堆填年限多超过30年,为建坝时堆填,人工夯实。
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主要为灰褐色、紫红色可塑~硬塑状粉质粘土夹少量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厚度0.5~3.0m,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带及沟谷坡脚。
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
泥岩:
浅紫色、紫红色,泥、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夹灰绿色砂质团块及条带。
中风化岩体较完整。
强风化带厚度1.0(zk4)~4.1(zk2)m。
揭露厚度18.7(zk1)。
在左、右坝肩、溢洪道出露。
砂岩:
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矿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计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