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大附中教育亮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08177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89KB
山师大附中教育亮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山师大附中教育亮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师大附中教育亮点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情感空虚而寻求弥补,几乎丧失了学习能力;
由于残酷的家庭管束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导致了他性格的易怒和孤僻……这一切的一切,使他丧失了信心,对前途充满了怀疑。
为此,王燕老师克服了家有病重老人等困难,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用宽容和爱心一次次将孩子的心理障碍抚平,一次次将孩子从迷失方向的悬崖边缘拉回来。
往事一言难尽,毫不夸大其辞地说:
王燕老师,您不仅挽救了一名学生,而且还解救了一个濒临毁灭的家庭。
”我听过王燕老师对倪明同学的教育过程,那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程,耗去了她很多的心血。
王燕老师说,学生进入我的班级,就成了我的孩子。
我不能单单站在一个班主任的角度去审视他,也不能单单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去指点他。
因为他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宽容、同情、接纳、关心与支持,因为我要让他在这所学校里有所发展,甚至是一种飞跃式的发展。
过程的艰辛,换来的是结果的美丽。
正如倪明的父亲所言:
“最差的学生考上了最好的学校。
”
这种“无所不包”的发展,还为学生未来的大学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校长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附中升入大学的学生的潜在能力已经露出端倪。
他们不仅会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能崭露头角。
每当假期,不少曾在附中就读过的大学生就会自动地来到学校,向老师报喜。
不少原本在附中尚属“芸芸众生”的一般学生,如今已是小有名气,成了大学老师和同学双向称道的学生干部,甚至是校学生会的主要干部。
二、“发展”要义之二:
全员发展
“发展”的第二要义是“全员发展”。
不论男女,不论智力高下,不论学习好坏,不论品质优劣,都要有所发展,甚至是一种质的飞跃。
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因此于树增校长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与补偿的余地,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从而使每位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就是那些偏科的学生,学校也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承认个性差异,鼓励特长发挥。
被称作“山东的韩寒”的丁杨明同学的理科成绩不佳,但他读了很多书,他读雨果、罗曼·
罗兰,也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
他写武侠和科幻小说,也写富有哲学意蕴的小说。
他在附中学习期间所发表的十几篇小说,无一不是好评如潮。
《当代小说》还以特刊的形式发表了他的作品,并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已经早熟地获取了敏锐的艺术感觉、丰富深邃的个人想像空间和关乎人的本体哲学思考。
”于树增校长很高兴地对记者说,丁杨明于200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录取,在大学里,他依然做着他的文学梦。
而说到李晓凡同学,有的老师总是说他有点怪异,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
但是,他很有主见,酷爱文学与电脑,自筹资金,自任主编,自撰自组稿件,自己电脑设计版式,自找厂子印刷,办起了学生杂志《实验者》。
内容丰富而有品位,形式新颖而具风采。
加之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并在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轻取周冠军和月冠军。
他非但没有成为同学们鄙弃的“问题学生”,反而成了学校内外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学校领导厚爱的一个学生。
现在,他已经成了山东大学的学生。
回忆起这段往事,他非常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学校对于自己的特殊呵护,迄今我也许还是一个无路可走的高考落榜生呢!
于树增校长还向记者介绍了学校艺体特长生的情况,那真是群英荟萃,奇葩满园。
男子篮球队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冠军;
女子篮球队连续10年荣获山东省冠军,还于1999年代表国家参加了在以色列举行的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
学校足球项目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培养输送了近百名优秀运动员,如早期的殷铁生、云南红塔的刘越、八一队的肖坚,以及于根伟、张海涛、郭侃峰等,都是当年学校足球队的核心成员。
近年来,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0年代表山东参加全国U-18比赛获得总决赛亚军;
2001年获得省五人制足球赛冠军;
同年,程硕同学还入选了英国曼联俱乐部的集训营;
2002年学校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素有“小世界杯”之称的青少年锦标赛,并打入18岁年龄组32强;
2003年夺得省中学生运动会足球赛冠军,并取得了参加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的资格。
郝丹丹同学则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曾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节比赛中担任领唱,还随省青少年友好访问团访问过日本,并先后五次在全国和山东省声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为此,学校专门为她举办了一次独唱音乐会。
于树增校长说,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富有天赋的郝丹丹同学提供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她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们也向所有学生传递一个信息:
在附中的每一位同学,不管在哪一方面取得了成绩,学校就给予鼓励与支持。
艺体生的特长在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其成绩蜚然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于校长说,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未必十分突出,但他们却在艺体或其他方面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才能,有不少学生还升入了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
有人说“差异是一笔财富”,真的是“此之谓也”。
于树增校长说,承认这些同学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有效的优化,被人们视作畏途的差异便会生发出异样的光彩与美丽。
三、“发展”要义之三:
终身发展
“发展”的第三要义是“终身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个体只在上学时段接受教育的时限,而要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学校教育就要在知识、能力、技能、审美、学习动力等各个方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学校要求老师一定要树立为学而教,以教论学的思想,强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将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学会生存》)。
于是,“学会学习”就成了师生共有的自觉意识;
指向未来,奠基终生,则成了师生共同的追索目标。
据于树增校长讲,从附中进入大学的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已经将学习视作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因此,在大学中有许多学生成绩突出,有的还取得了引人瞻目的科研成果。
说到此处,于校长随手递给我一份2002年12月30日的中国教育报,指着一幅戴着眼镜的青年的照片说,他就是1999年附中毕业考入南开大学的张磊同学,是2002年全国大学生最高荣誉奖“五四青年奖”的获得者。
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刻苦学习,科研能力突出,成绩优异……系统地进行了有关纳米复合材料光谱与电子特性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的研究工作。
在纳米材料的光谱性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首先研究了有机分子在纳米级受限空间中的电子限域效应,并在理论上给予了解释。
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使用纳米管晶体制备发光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共在j.Chempbys、lnog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并全部为scl收录,其中scl影响因子3.0以上2篇。
此外,还发表特邀综述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2001年,作品《发光锌纳米分子》在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入选2001年度‘天津高校十大新闻人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张磊同学的话说,正是因为有了附中这渠“源头活水”,才有了他们今日异常美丽的人生。
于树增校长说,我们提出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一以贯之的实践。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走向工作岗位的附中学生,大都呈示了很好的发展潜力。
他说,一次他在赴广州出差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在海外工作的医学博士,令他高兴了许久。
因为这位博士说,是在附中上学的时候,学校让他懂得了终身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这笔精神财富伴随着他从国内走向海外,走出了一路辉煌,走出了一路中国人的自豪。
班主任的为“官”之道:
爱心,放手,心灵沟通
天下最小的官恐怕就是班主任了吧,但这个“官”的责任却是非常重大。
它肩负着培养人的重担,全班几十个孩子成人、成才与否,都与之休戚相关。
附中的班主任工作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有其自己的特色——
一、让爱洒下一路光华
郑恩典老师对学生的爱在附中有口皆碑,学生对他的爱也是远近闻名。
每逢春节那天,总有数百名学生前来为他拜年。
为了能够向郑老师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有时竟要在他的楼下等上几个小时。
包括那些要务缠身的领导,也只能和中学生、大学生一样,耐下性子,等着前面一拨又一拨的人们陆续走后,方才能够见上老师一面。
但为了这“幸福一刻”,用这些学生的话说:
“等多长时间也值!
郑老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何方?
不能不令记者探求与思考。
了解学生,翻阅他的事迹材料,感到并无多少惊天动地之处。
它是传统的,甚至是平淡的。
比如,他每天坚持至少和一位同学谈心,每天坚持和学生在操场上共同活动一节课,冬天每天和学生一起长跑,晚自习阴雨天一定要送女生回家……三十多年来,他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琐事,青丝生出了白发,爱心洒下一路光华。
新生报到的第一天,黑板上总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学生座次表。
同学们对号入座后,方才惊诧地发现这其间玄机无限——这竟是学生男女、高矮、视力情况、性格特征、成绩优劣综合考虑后的最佳排列组合!
据知情人透露,这是郑老师整整一周心血的结晶。
每年的第一场雪,郑老师一定要带领全班学生去登山。
寒风凛冽中,让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每月必有的义务劳动日,他要与同学们一道去公园清扫垃圾,到老干部室打扫卫生,帮学校总务处搬运桌椅,到公交车站擦车等。
集体劳动中,让学生感受劳动光荣、助人为乐的幸福。
在采访中,不少人向记者谈起郑老师对“问题学生”所投注的巨大精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艺术匠心。
有人甚至断言,任何“问题学生”,只要到了郑老师的手下,就一定不会再有问题。
是的,他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也非常感人。
但记者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教育理念。
他说,“问题学生”的问题大多出在关心他们的家长与老师身上,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受害者。
所以,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深深地去爱他们,甚至是偏爱他们,补足原先家长和老师所欠缺的爱。
这样,才算平等,才称得上均衡的爱,才是化解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无人监考:
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考验
今天谈起1999年1月山东师大附中高二(13)班无人监考一事,时任班主任的刘从军老师依然深感欣慰和自豪。
他说,尽管当时一批新闻记者存疑而来,他却仍有一种“稳坐钓鱼台”的从容与轻松。
于校长提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我们做班主任的充分放手,为学生自我教育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刘老师告诉记者,此举的始作俑者不是领导和老师,而是班长于永宁。
这个满脑子充盈着奇思妙想的男孩,给刘老师写信说,请求班主任老师能够通过无人监考这一大胆的尝试,给同学们一种特殊的信任。
这与刘老师的“信任教育”不谋而合,双方“谈判”旋即以皆大欢喜告终。
指挥若定的班长于永宁和班委会同学商定后,便在一分为三的各个考场的黑板上刷刷刷写上了两行字:
“你经得住考验吗?
”“自尊,自律,自信,自爱。
29日下午1点半铃声响过,全班64位同学依次进入考场。
无人检查,但全都自觉地将外套、书包、书本等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放在了教室前面的空桌上。
5分钟后,分发试卷的老师与忙于摄相拍照的记者退出考场。
此时,往日监场老师的脚步声已经成为历史,学生轻轻翻动试卷和写字的声音成了这一空间的惟一声响。
有的记者趁机到班主任刘从军老师那里去探虚实,没想到他一脸平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书,全然是一副“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
然而记者们还是怀疑学生的这种自律意识有始无终,便又悄然返回考场之外,透过窗户进行窥视与巡察;
但只到考试结束,也没有发现任何作弊的蛛丝蚂迹。
5点40分考试结束,同学们纷纷走出考场,有的急切地与同行的同学议论着考试的内容;
有的则一边大呼小叫,一边向车棚跑去。
记者拦住一位高个子男生,问其为何不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搞点作弊。
原本兴高彩烈的小伙子一听,顿时火冒三丈:
“你把我们都看成什么人了?
”记者自知话语有失,向其陪礼道歉。
他才一本正经地说,无人监考既是老师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考验。
我们既要经得住考验,更要对得起老师的信任。
一位衣着十分朴素的女孩则主动对记者说,我们是自尊、自爱的一代新人,实施无人监考,正是完善和提升我们自尊、自爱的一种载体。
问及班长于永宁,他则表现了更多的自信:
“班主任许多事都让我们学生自我管理,因为我们确实也拥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不仅能够自己承办运动会、演讲比赛、校园卡拉OK大赛等活动,我们也有能力在无人监考中管理好自己!
对于无人监考,考前尚是成败未卜。
所以有人也曾劝说过于树增校长,说这一行为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班级的尝试,但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其成败就成了学校外在形象的展示。
一旦失败,我们以前良好的学校形象就会受到挑战。
如此大事,校长不可轻意认同。
但于校长却说,我看重的并非作弊现象的有无,而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
也无意将其作为一种考试模式加以推广,而是体现一种选择教育思想让教师反思。
在这个意义上说,成败已不再重要:
成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失败则能够为我们提供再取成功的参照。
真正的名校,只有不断地挑战未知,大胆改革,才能名实合一,长胜不衰。
三、“交流本”:
学生向班主任倾诉烦恼、困惑和寻求帮助的心灵牧场
作为山东省普通中学最早开办心理咨询的山东师大附中,现在所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呈示出百花争妍的态势。
而班主任和学生所建立的“交流本”,则是其中一枝芳香四溢的奇葩。
这种特殊的“交流本”,既是学生向班主任老师倾诉烦恼、困惑和寻求帮助的心灵牧场,也是班主任耐心、诚恳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心理园地。
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班主任还会走出“本本”,亲临学生之中,与他们进行深入地谈心。
王燕老师做了12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她在“交流本”上的学生每一篇文章之后,都写有一段长长的文字,情真意诚而又切中肯綮,于是,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日渐缩短,彼此之间的信任体系“于无声中”建立了起来。
王燕老师的班里曾经有一个愤世嫉俗的女孩子,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会发表一些不满的见解。
她在“交流本”上写道:
“每当我想起简·
爱的一句话:
‘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我就心里发酸。
”王燕老师说,真正心里发酸的应该是做班主任的我,因为我没有让她从“心酸”的心理泥潭走向心灵愉悦的绿地。
为此,王燕老师为之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许多人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但是却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它。
所以有的人活得平静,因而快乐;
有的人活得沉重,因而痛苦。
看到你写的东西,总让我感到沉重,小小的心灵怎么能盛得下如此多的不如意。
请以平静的心面对生活好吗?
多一份宽容和谅解,生活就会多一份美好。
既然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不会因你的不满而改变,倒不如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让所有接触到你的人都感到人性的关爱与美好。
”这个女孩子受到了心灵的触动,一向爱好文学的她,为王燕老师赋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一些诗句:
“如果一个人/必须要在感情与责任两者择一的话,/我将选择您。
/因为我相信您的指引,/您的心。
”不言而喻,这个女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了王燕老师,视其为心里仰慕的知己。
一次又一次的文字交流,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沟通,这个女孩子终于拥有了一片明丽的心理天空,不仅看问题的视角变了,快乐愉快也与之相依相伴了。
研究性学习:
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精神之旅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在山东师大附中呈示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一、学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活动与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自由地去创造。
为此,附中领导对老师提出了“三非”的要求:
教师主导非主办,教师指导非指令,教师引导非代行。
真正成了教学主体的学生们,被解放了的头脑畅想无羁,不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被解放了的双手巧夺天工,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作品;
被解放了的双脚走进神奇的自然与缤纷的社会,发现了许多奇特的现象与令人思考的问题。
于是,研究选题纷涌迭出,研究内容丰富多彩。
如:
“假如失去月球,地球会怎样”、“飞行器悬停及超速飞行”、“如何利用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与走向未来”、“枣树为什么会疯”、“为什么母蚊叮人而公蚊不叮人”、“被动式太阳房的设计”、“粉笔的吸尘装置”等等。
论文则有《消匿的文明——关于玛雅文明的思索》《前苏联解体新探》《科索沃战争的形势分析》《中美文化对比》等。
不少科技产品更是富有创意,有体现人本精神的“可调式学生课桌椅”,也有可供考试之用的“在线测试系统”,有可以用作查询考试成绩的“网上查询系统”,也有可供讨论问题用的“班级BBS论坛”。
而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修改意见”更是“胆大包天”,学生挑战权威,竟然动手制作了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立体的、塔式的、螺旋式的、DNA式的、同心圆式的……不仅五颜六色,形象直观,而且还把元素性质的递进规律表现得清清楚楚。
惊得化学教师不由得大叫起来:
“这一张元素周期表可萌动着未来化学家的创造意识啊!
学生的研究并非无源之水式的猜想,而是根植于对于具体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据宋启超同学讲,他们对“关于济南市盗版软件问题探究”的研究,可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他们经常购买电脑软件,但因囊中羞涩,不得不到电脑市场去买廉价的盗版软件。
对于盗版软件产生的原因,何以畅销不衰和屡禁不止,甚至在严打之后又死灰复燃,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好奇。
况且盗版软件又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有关,就更有了进行研究的兴趣与动力。
但当他们走到电脑市场进行深入调查时,业主非但不予合作,还显示了高度的警惕。
当同学们问及这些盗版软件进货渠道时,业主大都躲躲闪闪,“王顾左右而言他”。
同学们只好故作好奇,装作无知,与业主套近乎,甚至帮他们干点活,方才得到业主的信任,从中一点一点地抠出第一手的资料。
另外,他们又通过网上查询,到有关部门进一步了解情况。
最后,才算获得既丰富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同学们的结题报告也作得异常认真,甚至颇见水平。
在黄乃静等同学的《中国日本在动画方面的差异》结题报告中,就有很多独到的见地。
比如对日本动画片故事情节的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片《宝马王子》开始,孩子们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铁臂阿童木》到《聪明的一休》,从《灌篮高手》到《名侦探柯南》,弹指之间,整整一代的中国青少年都被东瀛动画魅力所征服,心甘情愿地为之痴狂……《聪明的一休》塑造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和尚,而其间对于将军专权的批判,对于穷苦老百姓的同情,以及那些精彩的对白,处处都透露着智慧与情趣。
同样,其他一些动画片,也都在诙谐有趣中,或宣扬正义必胜、邪恶必败,或赞颂伟大友谊与团结精神,或对社会人生思考……”
山东师大原教育系主任刘继武教授说,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令他惊讶,同学们的执著精神令他感动。
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与增长了能力,还培养了合作精神,锻炼了坚强意志,无异于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一次精神之旅。
这对开启他们的想像能力与科学精神,甚至终生全方位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教师:
点拨,引导,互动
尽管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
因为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模拟。
而对于尚无研究经验的学生来说,进行科学研究若无导师指导,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或者多走弯路。
所以,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关键处引导,对于学生的研究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初搞研究性学习,学生就表现了空前的热情,选题多达500个之多。
其中不少选题很具特色,但也有一些选题却是大而无当,抑或缺少可行性。
这时候,“导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先让学生填写《课题申请书》,然后又举行开题论证会,引导学生对拟定的研究课题“三思而后行”,增强其对课题目的、意义的认识和研究的可行性,最后方才形成比较规范和相对完善的研究计划。
一个小组原报研究题目为《水资源的破坏与保护》,显然是范围太大且不甚明确。
在教师的点示与学生的反思后,改为《济南市水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指导老师认为研究的范围还是过大,启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最后才确定为《济南市护城河水质的污染与保护》。
此后,又经过开题论证会对水质污染的涵义与标准及调查、测验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
如是几次反复,学生不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思路有了明晰的认识,而且也拥有了研究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研究中,也从学生那里获取新知与受到启发。
学生对新生事物大都抱有兴趣,有的还自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老教师对记者说,他在看了邢晓文等同学的结题报告《纳米技术探秘》之后,激动了很长时间。
这些“初生牛犊”的研究视角绝对有超越老师的地方。
他们对美国、日本、欧共体、法国、英国以及中国纳米技术的研究状况,以及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无不融进了他们对新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执著追索的精神,确有令老师们虚心学习与刮目相看的况味。
开办“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构建全员学习化体系
大学毕业,走进课堂,意味着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
而走入不同学校的教师,也就有了不同的角色定位。
山东师大附中内涵丰富,名师云集,即使大学骄子,初入此校也会心怀忐忑。
但他们期盼早日融入附中这个学习化的集体之中,成为名符其实的附中人。
学校领导更是希望这些年轻人尽早脱颖而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青年名师与教坛宿将同领风骚。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学校于2000年10月成立“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
特聘刘继武教授担任名誉校长,于树增任校长,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本校教师和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担任老师。
一、学员感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于树增校长、孙恒民书记、朱新民和与王爱礼副校长等学校领导都曾是“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的主讲老师,每年的开学第一次上课都由他们上台执教。
他们讲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本主义管理与学习化学校的构建;
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主讲教育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技术等。
课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附中 教育 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