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801891
- 上传时间:2022-12-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9.97KB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
(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
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
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
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
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3.古诗阅读
兰
[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
(1)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
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
⑴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
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
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
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
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5.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
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
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
综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
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⑴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
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
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为什么又以“望岳”为题呢?
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
为什么?
(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之称。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
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
【答案】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是这样。
诗中有“会当”一词,意即“一定要”。
(3)略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
从“会当”表示“一定要”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⑶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点评】⑴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⑵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
井边的梧桐树。
②缄:
包藏。
③斗:
北斗星。
④河:
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
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
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
(1)篱菊缄香;
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
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
综述为:
篱菊缄香;
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
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
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⑴篱菊缄香;
⑵以声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
梧桐落叶,菊花盛开;
黎明破晓之时:
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就是代表。
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8.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
“_____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
“浮云”比喻_____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
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__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
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答案】
(1)不畏;
(一时的)困难和假象;
望眼
(2)D
(1)“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
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
“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望眼”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洞察力。
(2)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句描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C: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流露出的是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选D。
⑴不畏;
望眼;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山西村农家的好客及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乡俗民事,赞美了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
C.尾联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D.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1)B项,“批判了拜神求佛的陋习”错误,作者没有批判求神拜佛之意。
故选B。
(2)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的哲理。
⑴B
⑵在逆境中蕴含着希望,只要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人生就有豁然开朗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意,揣摩包含的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
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
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⑴高峻/高而陡;
⑵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离开
(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
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
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⑴离开
⑵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⑶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
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诗歌 鉴赏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