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779386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5.10KB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儿歌》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儿歌》教学设计
《北京儿歌》
小学二年级综合性音乐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北京儿歌
学科
音乐
学段
1-2
年级
二年级
相关
领域
核心内容:
音乐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内容:
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创造领域中的即兴编创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册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是已实施
是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本次实践活动课遵循《课标》中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搜集儿歌、整理儿歌、学习儿歌、演唱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感受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北京地方文化。
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北京儿歌
北京儿歌具有亲切感、亲和力、风趣幽默,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如儿化音、北京方言等。
它贴近反映儿童生活并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和游戏。
因此由《打花巴掌》引发了本次以北京儿歌为主题的音乐实践活动。
目的是在了解北京儿童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对北京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激发学生喜欢北京儿歌、热爱北京民间艺术等情感。
我们比较熟悉常见的儿歌有:
《小小子儿坐门墩》《水牛儿》《跳皮筋儿》《小板凳儿》等。
2.歌曲《打花巴掌》
《打花巴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册第6课的一首演唱歌曲。
这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的歌曲。
本首歌曲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
并且还有具有“换头合尾”的特点。
此外,《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歌词,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因此本首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因此需要学生用有弹性的、短促的声音演唱。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身处北京的当代小学生,有便利的地域条件去了解和认识北京儿歌,但是由于年龄的问题,学生在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度方面都有欠缺。
1.对本班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能够通过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但缺乏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但通过网络找资料的能力欠缺,需要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2.对本班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分析。
(1)对本班学生识读乐谱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能够在告知调号、Do的位置的前提下,识读乐谱。
但是在音准把握和节奏的准确性方面尚需加强。
(2)对本班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能力的分析。
本班学生好多、活泼,喜欢将听到的音乐用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
3.对本班学生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分析。
能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但不能准确描述。
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总结归纳能力有欠缺。
4.对本班学生的北京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分析:
学生为二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中外一些儿歌。
也接触过类似于《北京胡同》这种有北京特色的歌曲,但没有学习过北京儿歌。
因此对北京儿歌了解不多,对北京传统文化更知之甚少。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本次实践活动分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讨论法:
在学生讨论儿歌特点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辩论、相互启发。
以此达到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进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
2.听唱法:
在讨论儿歌的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欣赏北京儿歌,以此达到能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北京儿歌的目的。
3.律动法:
在学生讨论交流儿歌的过程中,引导、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精神和表演能力,对搜集到的儿歌进行表演创编。
4.合作法:
在小组间讨论、创编儿歌的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配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技术准备
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
2.QQ影音编辑音频视频。
3.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
4.用PS软件制作课件中所需要的图片。
5.用会声会影进行视频的剪辑。
6.用Word制作学习任务单。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其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前期教授过本首儿歌,但没通过进行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过。
问题1:
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欠缺。
对策:
发动家长帮忙学生寻找资料。
问题2:
学生对“北京儿歌”的定义还不清楚。
对策:
在让学生搜集儿歌之前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北京儿歌,让学生对北京儿歌有一个定义上的了解。
问题3:
学生对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缺乏总结归纳能力。
对策:
通过对任务单中的内容进行填写,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对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分析与总结。
问题4:
对《打花巴掌》歌词的创编。
对策:
在学习《打花巴掌》这首歌曲过程中,引导学生与已掌握的北京儿歌特点进行联系,发现《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句尾词都是押韵的,来帮助学生进行创编歌词。
问题5:
学生对音准的准确把握。
对策:
唱谱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积极学习了解北京儿歌、参加综合性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了对北京儿歌的兴趣,加深了对北京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分小组查阅收集资料,共同学习了解北京儿歌。
其次分组对各组儿歌进行讨论和创编表演。
然后将实践中学习到的关于北京儿歌的知识迁移到《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学习中。
在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探究法、合作法学习及综合创编的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了解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北京儿歌进行创编表演。
3.各小组能够将本组节目完整表演。
4.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打花巴掌》,并能为歌曲创编歌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北京儿歌风格特点。
2.学唱歌曲《打花巴掌》。
(二)教学难点
1.对北京儿歌风格特点的认知。
2.歌曲《打花巴掌》前三句音准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本节综合实践课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
课外部分
课外部分由“搜集儿歌”“分享交流”“讨论研究”“表演创编”4个阶段成。
具体过程如下:
(一)搜集儿歌
阶段目标:
了解风格各异的北京儿歌。
活动——搜集儿歌并对其进行整理
(1)“北京儿歌”的含义。
在课下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北京儿歌。
在搜集完成后,师生共同整理这些儿歌,并从中了解和认识“北京儿歌”的含义。
(2)搜集儿歌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网络、询问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搜集儿歌。
(3)搜集整理北京儿歌。
学生通过家长们的帮助,在书籍、网络中搜集儿歌。
搜集内容包括文字版和电子版等。
(4)对儿歌进行讨论。
学生将搜集到的儿歌带到学校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不是背景儿歌,而是儿童歌曲。
此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去掉一些不是北京儿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北京儿歌,并对儿歌进行整理归纳,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分享交流
阶段目标:
组内交流分享搜集到的儿歌并选出最受欢迎北京儿歌。
活动——交流学习
学生将本组搜集到的儿歌,互相唱一唱,说一说,也有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把自己搜集到的儿歌教给了别的同学,也学习到了别的同学的儿歌。
最终投票选出本组最受欢迎的儿歌。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找到的儿歌,能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北京儿歌。
(三)讨论研究
阶段目标:
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活动1——分析儿歌特点
学生通过分组交流学习,将最喜欢的几首儿歌进行学习、讨论、探究。
包括儿歌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都要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活动2——填写任务单
学生将对儿歌的讨论的结果填写到了任务单上。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并填写了任务单,将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具体、全面的了解和学习。
(四)表演创编
阶段目标:
组内根据所选的儿歌进行艺术创编。
活动1——创造表演,热情排练
学生们根据本组儿歌的内容,设计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演。
有的通过游戏的方式,比如《跳皮筋》、《拉大锯》,都是游戏类的儿歌,学生就想通过边做着拉大锯、边跳皮筋的游戏,边表演儿歌的形式来表现。
又比如《东四西单鼓楼前》,学生们就用说唱结合的形式来表现。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合作,用声音、肢体语言、游戏等形式,对所选儿歌进行二次的创作,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北京儿歌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小组合作、对艺术作品创作表演的能力。
课内部分
课内部分由“分组汇报表演展示”“知识迁移导入新歌”“新歌学习创编表演”“讨论分享课堂小结”4个环节组成。
具体过程如下:
(一)分组汇报表演展示
阶段目标:
各组分别完整展示本组的儿歌内容。
活动1——一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水牛儿》。
)
活动2——二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跳皮筋儿》。
)
活动3——三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忙年》。
)
活动4——四组展示
(1)汇报展示内容。
由主讲学生汇报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表演方式。
(2)小组汇报表演。
(3)教师引导学生谈收获。
(注:
授课时,本组学生展示的是《东四西单鼓楼前》。
)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组的节目进行解说、表演,向其他组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
各组之间,也可以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阶段目标:
共同讨论北京儿歌的风格特点。
活动——共同讨论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讨论“北京儿歌”都有哪些风格特点,进而引入到《打花巴掌》这首北京儿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将课外学习到的关于北京儿歌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打花巴掌》这首儿歌。
(三)新歌学习创编表演
阶段目标:
对《打花巴掌》这首北京儿歌的学习。
活动1——聆听儿歌,探讨特点
(1)初听歌曲--感受儿歌《打花巴掌》。
(2)讨论《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内容。
教师提问:
儿歌中都唱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预设):
茉莉花、海棠花。
(3)复听歌曲并讨论《打花巴掌》这首儿歌的特点。
教师导语:
这首儿歌都具有北京儿歌的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歌词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演唱形式是说唱结合。
活动2——游戏导入分组表演
(1)边做着拍巴掌的游戏,边说歌曲前半部分的歌词。
教师提问:
谁会玩拍巴掌的游戏?
师生互动:
和一名同学跟着伴奏边做拍巴掌的游戏,边表演前半部分说的歌词。
(2)演唱有旋律的部分。
师生互动:
学生跟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儿歌 北京 儿歌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