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778924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2.42KB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本单元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本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2、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四、本单元课时安排:
1、《文言文两则》---------2课时
2、《匆匆》------------------2课时
3、《桃花心木》------------2课时
4、《顶碗少年》------------1课时
5、《手指》------------------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1课时
1、文言文两则
三个问题:
(一)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
特点:
本文是两首文言文。
文章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以人物对话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重点:
全文
难点:
明确道理
(二)教学思路:
运用古诗“明缘由解诗意悟诗情(明道理)”的思路学习本文。
(三)教什么?
练什么?
1、教:
朗读断句
2、练:
有感情复述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
三、教学难点:
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全文意思。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指导点:
1.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自己的见解如何产生和加深
3.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和特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小学阶段第2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学习时会很有兴趣。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断句,并且对一字多义的词语要重点解释。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4、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一、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全文意思。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收集了解有关孟子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
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三心二意)
七、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小学阶段第3次接触文言文,有了上一课的学习方法,本可就要让学生按照上一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断句,并且对一字多义的词语要重点解释。
教学目标:
1、学习《两小儿辩日》,掌握本课生字词。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收集了解有关孔子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解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
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
(2)“辩”是什么意思?
(辩论)“辩日”呢?
(辩论太阳)
(3)理解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争辩?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
(三)汇报交流感悟文意
1.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
解决“为”的读音。
此不为(wé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表示判断,是)
此不为(wé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wèi)汝多知乎?
(同“谓”,说)
2.指名朗读。
注意断句。
(1)解题,了解大意
“辩日”,什么意思?
从哪个字了解到是辩论、争辩?
谁在辩?
(两个小孩子)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两个小孩关于太阳的争辩。
)
(2)自读课文,读通顺、流畅,准确断句。
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4.(译文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5.汇报交流:
明白主旨
(1)两小儿争辩了半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读原句,概括。
(儿一:
日初出近,日中远;儿二:
日初出远,日中近。
)
(2)理由呢?
读原文,概括。
(儿一:
日初出大,日中小;儿二:
日初出凉,日中热。
)
处理: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句话什么意思?
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与反问句对比读,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处理同上。
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
读出反问的语气。
感受两人站在不同角度,说话理由充足,理直气壮。
(3)逐段指名汇报
6.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案